宜昌市夷陵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2023-03-12黄晓峰余桂林曾宪忠谢合平
黄晓峰,刘 乐,余桂林,曾宪忠,谢合平
(宜昌市夷陵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湖北 宜昌 443100)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适应农村经济形势新变化、满足农民群众新期待应运而生的,是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1]。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鄂西北山区丘陵地带,耕地面积2.85万hm2,主要种植作物包括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柑橘、茶叶、中药材等,2022年总面积11.87万hm2。因作物种类繁多、地形结构复杂,导致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数量大、危害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和老龄化,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夷陵区努力探索新路径,积极推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发展。
1 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发展
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就是通过成立市场化的专业防治组织,在农业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管理下,釆用先进的测报技术、防治器械和防治方法,对较大面积的农作物实行统一防治的方式[2]。夷陵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主要是柑橘2.13万hm2、茶叶1.45万hm2,是全国知名的“橘都茶乡”。柑橘和茶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而劳力缺乏的现实问题也逐渐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让柑橘、茶叶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实现轻简化、省力化已迫在眉睫。
2017年,夷陵区植保部门正式提出引进植保无人机,并在当年与宜昌兴邦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为期2年的柑橘红蜘蛛防治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药剂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无人机飞防比人工背负式电动喷雾机防效好且更省人工[3]。自此以后,不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纷纷自己购买无人机开始植保作业,并为社员提供防治服务,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由此逐渐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截至2022年底,夷陵区备案在册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15家,拥有植保无人机82台,大、中、小型施药器械485台套。其中,宜昌农田管家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飞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更是把服务市场扩展到全国各地,年作业量均在3.33万hm2次以上。
2 主要做法
2.1 农机购置补贴扶持组织发展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确保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能实实在在落到扶持专业化组织发展壮大上来。据统计,夷陵区每年争取上级购机补贴资金550万元。截至2022年底,夷陵区机动植保器械保有量0.93万台套,背负式电动喷雾机12万台套,其中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保有量0.45万台套,100%实现了应补尽补。
2.2 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认同
自2017年启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以来,区农业农村局每年针对柑橘、茶叶、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作物召开2~3场飞防现场会,并组织各乡镇农技部门、种植大户以及村民进行现场观摩,强化病虫防治新模式宣传推广,逐步引导生产主体接受新兴事物、转变老旧观念。2023年,区级财政出资30万元,首次以发放补贴的形式在7个柑橘主产乡镇创办专业化防治示范样板,推行柑橘大实蝇飞防面积达0.4万hm2次。截至2022年末,全区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已达到40%,预计到2025年末,主要粮食作物和柑橘、茶叶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7%以上。
2.3 强化技术指导提高作业质量
2023年,夷陵区植保部门在多年系统试验的基础上,会同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并下发了柑橘大实蝇无人机飞防技术指导意见,从飞行高度、飞行速度、作业喷头、用药量、喷药时间等方面进行了量化规范,以供各乡镇及承接飞防业务的专业化组织参考,确保防控有实效、作业零事故,提升示范区服务对象满意度,进一步强化社会认同。
3 存在问题
3.1 地形地貌成为先天不足
夷陵区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呈梯级倾斜下降,最高点海拔1 962 m,位于樟村坪镇圈椅埫,最低点海拔49.4 m,位于龙泉镇魏家畈,高差1 912.6 m。西北部山巓密布,沟溪纵横,地形切割较剧;东南部以丘陵岗地为主,平均海拔500 m以下。全区拥有山地、河谷、丘陵等多种地貌,地形地势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复杂多样,田块不集中、作物难连片,专业化防治推进难度大。
3.2 产能限制造成后天缺养
地势和种植结构的复杂多样提高了机防作业难度和成本,而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产能相对低下,收支权衡之下,多数农户更愿意选择自己打药或者干脆不防治。柑橘、茶叶收益相对比较高,但一家一户田块分散,病虫防治观念的差异也导致大面积统防统治难以推行。
3.3 怀疑观望导致前行困难
对于无人机飞防的防控效果,不少农户还在观望和迟疑中,给专业化防治的推进再添一重阻力。
4 对策建议
4.1 用好政策红包鼓励土地流转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托管、流转、租赁等方式积极引导土地合法有序向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流转,发展一批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柑橘、茶叶、粮油、蔬菜专业村。以此发展集约、规模化经营,清除作物不连片、病虫防治观念差异带来的阻碍,同时也能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和“乱打药”的问题,同步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
4.2 做好宣传培训转变老旧观念
根据各乡镇特色和优势作物布局,进一步强化示范样板创建,开展巡回式现场培训和观摩活动,从地域和作物种类两方面拓宽宣传,让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的农户、合作社能近距离看到和了解到专业化统防统治这种新型病虫防治模式带来的实效和益处,帮助扭转传统思想观念,给怀疑和观望的人群服下“定心丸”。
4.3 活用项目资源扶持专业组织
政府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的支持力度,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给予一定资金、政策、技术支持,有利于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2022年,夷陵区已通过产业链项目新扶持发展了三个茶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全年开展机器采摘、修剪及植保作业面积达0.8万hm2次,取得了宝贵经验。因此,灵活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对全区主导作物开展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将是解决今后“怎么种地、谁来种地”问题的有效途径。
4.4 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良性发展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目前在我区普及面尚小,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推广发展,需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其市场运作,确保服务质量,例如资质认证、技术考核、作业效果评定、合同双方纠纷处理等方面,逐步促进防治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正向引导和发展市场。真正打造一支“懂农药、懂病虫、讲安全、讲规范”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夷陵区现代农业生产。
4.5 加强学习调研探索因地制宜
山区地形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相较于平原地带更为复杂多变,植保无人机受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效益、人口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并未展现明显的优势。农技部门要持续深入开展学习调研,积极引进和推广更多适用于山区地形的植保器械。相关科研和生产单位,也应充分考虑山区面临的地势多样不平整、田块分散不标准的现实难题,用科技助力山区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轻简化、专业化。
4.6 健全基层体系保障人物基础
加大对基层植保体系的投入,为专业化防治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撑。一是加强植保队伍建设。要充实基层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区级至少有4~5人,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专职植保技术员,破除当前区级人员少、乡镇无人的困境;要着眼植保人员专业素养和技能提升,加强做实专业培训,把专家的课堂移动到田间地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着眼于植保人员现实诉求保障,拓宽职称晋升渠道,加强试验示范等项目分配,保证基层人员干得了事、拿得到成果。二是加强植保装备配置。通过植保能力提升工程、智慧数字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合理统筹布局,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病虫害信息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模型化预测,提高病虫情自动感知能力,为精准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能缓解当前的人员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