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师背景与路径
2023-03-12李森
李 森
扎实推动基础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先导。基础教育是人生成长的根基和重要阶段,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基础教育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基础教育强国建设,教师是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为此,在深入研判强师背景的基础上,探寻强师路径,是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之思。
一、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师背景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事关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然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亟须造就一大批“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教育家型教师”,这也承载着亿万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待。
1. 党和国家有关强师的政策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体现了国家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振兴教育事业的关键地位上予以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目标,即到2035年,要实现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和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4],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战略任务之一。
此外,2023年6月19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东北师范大学调研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打造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为此,他要求做好三件事:一是要优化师范教育院校结构布局,充分发挥部属院校引领作用,办好一批高水平师范院校;二是要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推进师范生招生培养改革,加大培养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有效衔接;三是要加强师范教育投入和保障,优化完善师范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师范教育分类评价,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5]。 2023年7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即“国优计划”)再次提到,组织高水平高校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人才,首批试点支持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
为此,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师背景下,要求通过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由高校(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和中小幼学校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2.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面临着与中国教育国情、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优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学名师较为缺乏、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相差甚远。具体而言,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为: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优秀教师比例失衡,乡村优秀教师相对缺乏,高中教育阶段教师素质结构单一。在这种形势下,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便是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其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创造性解决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优秀教师总量不足、教师素质现代化不够、教师人才区域性配置不强、特殊类型教师培养不力、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进而为我国各级各类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提供针对性强的路径与应对之策。
概括而言,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各行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建成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满意、人民期待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必须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着力造就一批卓越教师、良匠之师,将其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全面提质振兴的突破口,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
二、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师路径
强师路径是指国家为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调适教师队伍规模而选择的改革道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涉及各地区与学段、要素与链环,要对之进行整体调控,就必须出台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教师素质素养,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处在一条持续、健康、灵活和优质的轨道上。
1. 破解强师之问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更高、更新的要求,具体包括高质量教师队伍如何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引领者;高质量教师队伍如何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增进民生福祉的奋进者;高质量教师队伍如何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排头兵。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整体设计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消除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赤字。
这一核心问题中内蕴着三个子问题: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确定与目标定位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在“立足中国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理念指引下,准确定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研究,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确定出最为恰当的建设方向与近期目标,确保2035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我国教师队伍具有明显的类型性、层次性、学段性差异与特点,这就要求必须探明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特殊问题和关键问题,为教师队伍建设整体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与依托。三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思路与实践突破点问题。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具有国际共性,更有中国个性,特殊的问题、特殊的背景、特殊的要求决定了特殊的改革实践路径与特殊的解决之道。因此,在总体问题--“如何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创造性解决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优秀教师整体缺乏与统筹配置问题”之下必然蕴含着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向与对策问题,蕴含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突破点在哪儿”这一下位问题。
2. 选择强师之路
推进基础教育强国建设,加快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可以着眼于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从教师的“供给培养-选聘配置-管理治理-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第一,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供给培养路径,包括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和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并及时改进,加快实施国优计划,继续推进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同时,从一体化、综合化、标准化、数字化四个维度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培养体系升级工作,多方面整合各项政策,从源头上保障教师队伍供给培养的优化提质,助推我国教师培养体系的效能升级。
第二,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选聘配置路径,包括优化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规模调适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优质均衡配置,促进高中教育阶段多样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减少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流动。
第三,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管理治理路径主要是:我国教师队伍的宏观治理能力建设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包括党领导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地位待遇的合理设定与提升保障、中西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教师资格证制度改进、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建设问题、教师荣誉制度建设等。
第四,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素养提升路径具体包括: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路径、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达成路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路径、教师专业素养分类提升路径以及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机制、双师型教师复合专业素养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素养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等。
3. 培育教育家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文化的精粹,文化是精神的根基。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因此,推进基础教育强国建设,还需大力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
从这一层面来讲,我们需要清楚何为教育家精神。从其产生的根源来看,教育家精神起源于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尊师重道的传统和新时代教育精神的交融结果;从其生发过程来看,教育家精神体现在教师个体文化自觉和社会整体文化提升的和谐统一;从培育目标来看,教育家精神指向中国人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文化品格。不难发现,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基于此,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来讲,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师范院校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纳入师范生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职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促进师范生和职后教师深入了解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从而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树立起“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抱负,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水平,切实做到心有大我、言为士则、启智润心、勤学笃行、乐教爱生、胸怀天下,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