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形胜普陀山
2023-03-12撰文摄影唐红生
●撰文摄影/唐红生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南宋嘉定七年(1214),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普陀山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海天佛国”之美誉。多年前,我曾去过普陀山,那时年轻,走马观花也品不出其中内涵。于是,再赴普陀山。
上普陀山需乘船渡过。虽然天气不佳,雨不停地下,却挡不住游人的步履。我选择了船的二层坐定,为的是更好地欣赏海上风光。船轻轻摇动,眼前缥缥缈缈,恍若进入仙境。烟波浩渺的海中散落了大大小小的岛屿,如同一个个山水盆景,又似一朵朵莲花,而最大的一朵当属普陀山了。
雨雾氤氲,抑或香烟缭绕,平添几分神秘。林间的小花,露出娇妍的神情,诱着你多看几眼。鸟语啁啾,却见不到身影。海印池中的莲,每日吸着缕缕檀香,听着悠悠梵音,没有杂色,颇为沉稳。
一池水泛起涟漪,横跨其上的几座拱桥的倒影微微晃动,水上水下合成的圆月状却始终未破。御碑亭、八角亭飞檐翘角,金色的琉璃瓦、金色的墙体,连同普济寺金色的围墙,即使在雨天也十分耀眼。四周树木葱茏,多半是香樟,已换上新叶,香气不浓不淡,诱惑着嗅觉,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嗅几下。举首仰望,郁郁葱葱的枝叶间开出了米黄的碎花,密密匝匝,虽不悦目,但香气总那么沁人心脾。我站在一棵千年古树下,树冠如盖,似虬的枝干爬满了苔藓,向院墙倾斜,似要睡去。雨落在繁枝茂叶上,又滴在伞上,发出嗒嗒声响,让人陷入沉思。
走进普济寺,这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气宇轩昂,宏伟壮观。寺内烛火旺盛,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在低吟的佛音中虔诚地敬香参拜、默默许愿。出了普济寺,我便离开熙熙攘攘的人群,由登山石阶向“心字石”走去。山腰处,长5米、高7米的巨大“心”字镌刻在光滑的石上,可容纳近百人打坐。雨水还在冲刷,“心”字格外鲜红,仿佛在告诉人们要有一颗“红心”。吾心向善,这也许是游人香客来过普陀山的感受吧。此时,山风徐来,树影婆娑,禅意绵绵,我的心似乎一下子被滤净,一颗澄澈的心随雨水汩汩流淌。
向着紫竹林方向走去,沿途时不时见到银杏、圆柏、鹅掌楸等树上挂着小牌子,上面写有供养人名字和他们的心迹,充满着浓情。诸如,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用心体验,快乐成长等。想来这些是他们到普陀山的又一收获。
穿过细叶泛着光亮的紫竹林,便到了不肯去观音院。小巧别致、庭院连廊的观音院看上去不起眼,可名字觉得大有来头。相传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途经普陀山时,突遇狂风暴雨,波涛翻滚,船被一朵朵铁莲花团团围住。慧锷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从此普陀山有了“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的不肯去观音院,并成为观音道场的发源地。
这里是岬角,海岸线来个大弯,画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怪石嶙峋,层层叠叠,不断翻卷朵朵浪花。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喇叭状,顶有缝隙。风浪不停地奔腾入洞,一次次击拍岩石,顿时浪花跳跃着、奔跑着、涌动着,发出阵阵轰响。潮音细微时如观音讲经,雄浑时如千僧诵经,一次次撞击吾心,也一次次洗涤尘埃。
站在“澹澹亭”下,自然想起李白“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诗句。此地视野极为开阔,眼前风起云涌,海天一色,鸥鹭蹁跹,恰如诗中意境。隔海相望的洛迦山犹如一尊观音菩萨,安详地躺在海面,形态栩栩如生。
朝着龙湾岗墩方向行进,远远地见到立于山巅的观音菩萨像,通体金色。“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菩萨,可谓妇孺皆知。来到33米高像下,观音大士眉清目秀,面容宽厚慈祥,目光深邃,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一副大慈大悲相,亘古永恒。梵音响起,丝丝缕缕,空灵悠远,在天地间回旋。
登高眺望,山海相依,一片苍茫。云烟袅袅,亦幻亦仙,让人沉醉,使人清明,这儿是自然人文集于一身、诗意禅境浑然一体的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