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基层 深挖故事 深刻剖析
——闽东日报社《时代楷模孙丽美系列报道》创作谈

2023-03-12陈映红吴枋宸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期
关键词:霞浦县典型人物先进事迹

陈映红 吴枋宸

典型报道是人物报道的重要表现方式,关于“时代楷模”孙丽美的报道源自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2021年8月6日,在防抗第9号台风“卢碧”工作中,为保护群众财产安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不幸殉职,年仅44岁。从8月7日起,福建《闽东日报》开始刊发孙丽美先进事迹系列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体裁,成功塑造出“时代楷模”孙丽美丰满多彩的人物形象,推动社会各界掀起向孙丽美同志学习的热潮。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该报的《时代楷模孙丽美系列报道》荣获典型报道二等奖。人物事迹本身感人至深,在采访、写作这个人物典型时,主创团队着实也下了一番功夫。

本文从时代楷模孙丽美系列报道的新闻策划和采编过程、特色亮点、经验启发等方面入手,讲述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阐述如何更好展现新闻人物的感情、思想和性格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越是深挖 越是感动 越是动情

2021年8月6日,第9号台风“卢碧”来势汹汹。根据市防汛指挥部工作要求,宁德市党员干部对辖区地灾点、沿河低洼地带、老旧房屋等重点部位开展巡查,全力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受台风影响,宁德市霞浦县遭遇连日强降雨,辖区多处地段出现内涝现象。6日晚,记者接到一条线索:“防汛过程中,霞浦某干部被洪水冲走、下落不明,目前正在搜救。”

被洪水冲走的是谁?因何落水?目前情况究竟如何?这条模糊的新闻线索让人心惊。

经核实,记者得知:8月6日,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在清理水泥桥涵洞水草等淤积物时,因水流湍急,被洪水和淤积物带入水中冲走。当晚9时许,孙丽美同志的遗体在下游被发现。

作者(左二为陈映红,右二为吴枋宸)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盐田乡二铺村采访

为该事件撰写短消息后,记者于8月7日一早前往霞浦县古县村进行新闻采访。

初入古县,村民们表情忧郁,采访对象泣不成声,采访工作面临挑战。记者以座谈形式,让事发时与孙丽美同行的人员逐一讲述当时情景,之后,又赶往事发地,有关人员结合地形,讲解事件细节。

由于事发突然,部分采访对象尚在震惊与悲痛中,回忆断断续续,或细节存疑。记者将采访细节相互印证,尽力还原事件真相。8月9日,通讯《湍流中最美的守护》发表,讲述孙丽美在防汛中殉职经过。

在采访过程中,该事件的特殊性一一显露:孙丽美扎根农村一线已有十七年;她清理涵洞口的淤积物,是因为担心洪水上涨冲毁农田;落水之时,松山街道沙塘工作站站长汤辉跳水救人,孙丽美喊着“站长你上去,不要管我”;生死关头,为了不牵连其他人,洪水中她放开了古县村驻村第一书记樊丽丽的手……

2021年8月12日《闽东日报》刊发《你把美丽留给人间》报道

当时正值全国村级组织换届,孙丽美的事迹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如能详细报道,将产生惊人的正向意义。我们当即决定:要深挖孙丽美背后的故事,以3篇通讯的形式展现她的精神力量,并配发2篇评论。

8月11日至13日,记者再次踏入古县,这一回,是和众多媒体记者进行集体采访。三天内,我们采访了大量事件相关人员,包括孙丽美的上级、同事、亲戚、朋友、闺蜜和当地村民等,在古县全村、孙丽美的办公室和落水点反复走访、实地考察,并参加了孙丽美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

越深挖,越感动。有时走过古县街巷,民房里有垂泪的村妇,嘴里念叨着丽美;村民们唤她“阿美”,因为她忙碌起来常耽误了午饭,以米粉应付一餐,又称她“米粉书记”;她帮助困难群众、建设美丽家园、助力乡村振兴,是村民的主心骨、党的“好女儿”……

每晚,记者将素材、稿件、接下来的行程等等与报社沟通,并计划第二天的新闻任务。8月12日至14日,通讯《你把美丽留给人间》《忘不了的“阿美书记”》《她成了村民的主心骨》接连刊登,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和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与此同时,福建省委、全国妇联和福建省妇联分别追授孙丽美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宁德市委、霞浦县委作出开展向孙丽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8月21日至22日,记者又来到古县采访,24日起,报纸头版开设“我眼中的阿美书记”专栏,连续刊发10个有关孙丽美的小故事,推动社会各界掀起向孙丽美同志学习的热潮。

8月31日,中宣部追授孙丽美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与该系列报道刊发之初仅间隔20多天。

更加多面 更加鲜活 更加立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典型人物报道如何才能快速吸引受众目光?在“时代楷模”孙丽美系列报道中,记者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报道形式,以小见大,成功塑造出孙丽美丰满多彩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增强了舆论宣传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一)打破传统模式,创新报道形式

长期以来,典型人物报道多局限于传统报道模式,难免内容陈旧化,缺乏新鲜感,说教意味浓厚,宣传表现手法单一、内容呆板。这样的报道形式在如今越来越难以吸引受众。

在孙丽美系列报道中,主创人员不拘泥于某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而是通过通讯、评论、消息等多种报道手段,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报道结构。特别是评论员文章,作为结合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配写的重头评论,成为鲜明表达观点、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如,该系列报道中的评论员文章《用生命赴使命 以真心践初心》,从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中提炼出时代精神,号召宁德全市党员干部向孙丽美同志学习,学习她对党忠诚、初心如磐的政治品格,学习她心系群众、专门利人的为民情怀,学习她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对于引导党员干部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对全体党员的伟大号召,极富感染力。

(二)采访另辟蹊径,深挖人物新亮点

生动有力的新闻报道离不开扎实深入的采访。由于典型人物报道的采访对象多是被安排的,形式往往是多家媒体联合采访,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别人没有的鲜活素材,很不容易。只有与采访对象像朋友一样深入交谈,才能让他们放下戒备、表达真情实感。

在孙丽美先进事迹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到了霞浦县卫生监督所所长陈迎霞,她对于孙丽美而言亦师亦友,是采访的重点对象,在需要深挖事件细节和孙丽美背后的故事时,对陈迎霞进行补充采访很有必要。在一对一的“闲谈”中,陈迎霞慢慢敞开心扉,与记者像朋友一样交流,回忆起很多与孙丽美相处的点滴故事和令人感动的细节,这让记者触摸到了一个更多面、更鲜活、更立体的孙丽美形象,挖掘到了孙丽美光辉形象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也为后续的报道累积了丰富的素材。

(三)报道故事式呈现,放大微观镜头

典型人物新闻报道成败的主要标尺,是看人物形象是否塑造得有血有肉,是否能让读者产生精神共鸣、进而激起阅读欲望,以短小而精炼的故事来呈现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在后续推出的“我眼中的阿美书记”专栏中,记者围绕孙丽美生前一件件小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孙丽美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感人、丰满立体,消除读者对典型人物的刻板印象。

首先,在标题创作上,选择采用有关联性语句。如,《一道坚守防疫一线的身影》《一份及时的救命钱》《一只特制的鞋子》等文章的标题具有关联性,简练却富有内涵,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目光。同时,独有的“一”字开头标题,让读者迅速“认出”这就是孙丽美系列报道。

其次,在内容表述上,把握好对先进人物报道的“度”。典型人物报道要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真实性,包括他们的个性、喜好及弱点等。如在《一道坚守防疫一线的身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正月初二一大早,当陈迎霞把四处“淘”来的防疫物资送到古县村时,便看到独自守在村口岗哨上的孙丽美。

“书记,你还亲自把关呀!”陈迎霞打趣道。

“大过年的,我让他们都回家了,我一个人值班就行。哥哥家就在对面,在这值班还能顺便蹭个饭。”孙丽美开着玩笑说道。

几句不加粉饰的对话,让这个片段犹如定格的画面,使孙丽美活泼幽默的个人形象跃然纸上。

深入基层 深入生活 深入人心

(一)深入基层,新闻才有生命力

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是新闻事业的“沃土”。走进基层,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2021年8月7日、8月11日至13日、8月21日至22日,记者三次深入霞浦县古县村采访,及时采写多篇孙丽美先进事迹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宣传了孙丽美同志。采访过程中,深入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收群众对孙丽美的评价与思念,收获感动,为写好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二)深刻剖析人物多面性、矛盾点,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过去,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报道大都过于拔高,脱离现实生活,常让读者感到高不可攀。近年来,多数媒体已从逐渐尝试用“平民化”视角去寻找和挖掘典型,典型人物也从高大上的“造神”回归人性化的“写人”。

在孙丽美先进事迹采访过程中,众人口中的孙丽美是个“乐于助人”“工作拼命”“做事果断”的村支书,常常工作到深夜,干起活来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孙丽美的“拼命三娘”形象广为人知。

但任何人都是多面性的,饱满、真实的人物才能更好地被世人牢记。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细致采访,从千篇一律的赞美声中挖掘出孙丽美平凡化的另一面——她也会因拆除堂哥私自搭建的厂房,感到左右为难,难过落泪,也会因儿子住院无法陪同而心急如焚,这另一面性格的呈现,使孙丽美的个人形象变得丰满立体。

(三)新闻工作中,人文关怀必不可少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重要伦理原则。新闻工作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对于一些突发性、灾难性的新闻报道更应秉持人文精神,体现人性关注。

在孙丽美先进事迹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考虑孙丽美的亲属、同事、村民等承受的不幸与痛苦,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进行采访,从而对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尊重、理解采访对象,采访工作不能过于急切,特别是在采访对象情绪尚不稳定时,采访次数也应尽量减少,让采访对象少去回忆当时的“痛苦”,现场采访和后期写作时还要注意情感表达、语言措辞。在尊重生命、关爱弱势群体的基础上,新闻记者才能肩负起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猜你喜欢

霞浦县典型人物先进事迹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南华大学召开学习丁德馨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精准发力拔穷根——霞浦县扶贫攻坚侧记
携手此生 无怨无悔——警嫂李小凤同志先进事迹
试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对林农有利条件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崇川区关工委先进事迹简介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任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