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2023-03-12李发升
李发升
(南通市测绘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00)
1 引言
在步入工业4.0时代后,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化成为我国工程领域变革发展的主要方向。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来看,现代工程测绘领域已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工具,如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无人机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从空间定位、影像采集、图像绘制等角度出发,在突破传统人工限制、淡化传统人为风险的基础上,赋予测量信息、测绘成果以更高的利用价值,从而实现工程测量综合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有必要对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路径展开探究。
2 工程测量中现代测绘技术应用的基本思路
在工程测量中,可以全面提升测量效率与测量效果为导向,实现多种现代测绘手段、测绘工具的综合运用,并具体分为“测”与“绘”两个方面。在“测”的过程中,可运用无人机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对现实场景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化、精细化采集。
在现阶段的工程测量中,无人机航摄是一种应用广泛、功能全面的新技术类型。在实际应用中,无人机能够为工程测量提供移动灵活、操控自如的工具载体,可满足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数据信息采集需求。在此基础上,无人机设备可通过搭载多种设备装置实现测量功能的拓展与强化。例如,在搭载卫星定位设备后,无人机可通过信号接收装置与卫星之间的交互通信,实现各测量点坐标参数的确定。在搭载高精度摄像机、光学扫描仪、电磁传感器等传感设备后,无人机可对测量对象的多种信息进行采集与记录。在外业数据采集结束后,可将无人机航摄获取到的工程测量信息导入信息化测绘软件,进而实现工程测量结果的生成与进一步应用。
本文以某海边偏远地区的房屋建筑工程为例,分析现代测绘技术中的无人机航摄技术的应用。
工程测量思路为:首先,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现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做好测量范围选取、测量航线设计、设备设施配置调试等工作。然后,按照预设的测量航线、测量角度、测量高度及布点机制,操控无人机进行移动作业,并通过无人机搭载的GPS定位器、遥测传感器进行图像、空间、坐标等现实信息的采集获取。最后,将实测信息输入BIM建模软件,进行房屋建筑及周围环境三维模型的立体化绘制,并据此开展后续的图像处理与工程分析工作[1]。BIM建模软件可根据多维度的实测数据生成数字化、立体化的仿真模型,进而将房建工程场景如实呈现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
3 工程测量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前期准备环节的技术把控
在正式开展基于现代测绘技术的工程测量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首先,需要对工程测量区域进行前期调查分析。一方面,应对测量区域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如测区范围、分区结构、设施分布等,从而为无人机航区、航线、测点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基础。另一方面,应掌握测量区域的环境现状、气候条件,并对工程测量周期内的气象变化进行提前预知。做好这一方面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对于无人机选型而言,还是对于航摄参数、测量方案的编制设置而言,都有着基础性、关键性的支持作用。
其次,在测量区域调查分析工作结束后,需要依据相关结果选择测量设备。选择时,应把控好以下几点:(1)无人机材质的选择。若为应急性工程测量,或测量成本相对有限,可使用木质无人机进行测量作业。若工程测量环境相对恶劣,存在高海拔、大风力等情况,则应选择碳纤维、玻璃钢等强材质的无人机设备,以确保测量作业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由于案例工程地处海边困难地区,所以,选择碳纤维无人机作为航摄设备;(2)无人机载重性能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无人机载质量为6~10 kg,可满足定位器、摄影机等设备装置的搭载需求。但由于案例工程处于海边困难地区(交通不便,风力影响大),故而将无人机的设计载重量提升至15 kg,以应对特殊的环境影响;(3)电源、油箱的选择。一般来讲,无人机的单次工程作业时间在2~3 h,机载电源、机载油箱必须满足该时长区间的供能要求,以保证无人机能源消耗与能源补充的可靠性;(4)无人机飞行稳定性与操控可靠性的检验。选择无人机设备时,应保证无人机在航摄操控中持续做到飞行平稳、航线规范,航线、高度、速度偏差应小于5%,水平偏差应小于3%;(5)机载设备装置的选择。在GPS定位器方面,无人机飞行定位的垂直误差、水平误差应分别小于0.5 m、1.0 m,无人机机器视觉定位的垂直误差、水平误差应分别小于0.1 m、0.3 m。在影像传感器方面,为了获取高精度的测量信息,案例工程选择CCD分辨率为2 000×3 000的航拍摄影机。同时,将影像信息采集的平面精度控制在0.2~0.5μm,以免像素点结构偏差对后期测绘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以保证测量信息的画面质量与获取连续性为目的,还应对传感器的感光度、快门速度、曝光间隔、工作温度等选择指标进行严格把控。一般来讲,快门速度以高于1/1 000 s为宜,曝光间隔应约为3 s,感光度处在100~200区间内即可。在快速飞行、高空作业的背景下,传感器应具备良好的耐寒性,因此,应保证其在-20~50℃的环境中稳定运行[2]。
最后,需要对无人机的测量作业参数进行设置,并做好测点、测区的布控工作。在参数设置方面,可将无人机飞行速度控制在80~120 km/h,既能防止航速过快影响测量信息的采集质量,又能避免无人机因航速过慢而产生姿态失稳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房屋建筑工程测量区域的调查结果,对航向、航线、飞行高度、测区边界进行针对性设置。完成作业参数设置后,应对测量区最小地面分辨率与最高点重叠度进行计算,公式为:
进行测点、测区的布控时,按照4×4的网格结构进行设置。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测量精度、丰富测量数据,还可在网格内自由设置多个检查点、精测点。
3.2 航摄测量环节的技术把控
图1 航摄作业基本流程
在完成飞行计划制订、飞行参数设置、设备装置调试检查等工作后,即可开展正式的航测作业。在外业数据采集环节中,需要按照高度、航向、航速、测区等已制订的飞行计划内容,操控无人机设备进行飞行航摄。在此过程中,应依托基站监控系统对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飞行高度、倾斜角度、能耗情况等信息进行密切关注,并对动态传回的空间坐标信息、平面影像信息、光谱扫描信息进行提取查看,若发现无人机设备存在飞行异常,或测量信息存在定位不准、影像模糊等问题,应及时停止测量作业,并对相关设备装置的运行参数、系统状态及硬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调试维修。检修完成且确保无人机及机载设备性能完全恢复后,需要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飞与试测。试验结果达到工程标准后,方可继续投入测量作业。在此基础上,如果无人机航摄连续性不佳,或前期飞行计划、测点布控缺乏合理性,将有可能引发“孤岛化”的测量信息采集问题,常见表现包括相邻坐标点位移过大、实测影像重叠度过小等。此时,为了提高图像、模型的后期绘制质量,保证工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还需要进行补飞处理。补飞时,无须完全按照原方案开展航摄作业,仅需以具体的“孤岛化”信息为准,对其所处的测点区间、测量区域实施信息采集即可。外业数据采集工作基本完成后,需要基于不同测点的基础信息,对多视点云数据进行配准处理。
处理完成后,需要剔除部分精度低、偏移大、质量差或冗余性的测量信息,并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数据信息实施预处理,通常处理环节包括匀光处理、均色处理、噪点过滤、影像镶嵌、影像纠正等。预处理结束后,便可将工程测量信息输入到BIM软件当中,实现模型图像的绘制生成。
3.3 图像绘制环节的技术把控
在图像绘制环节,BIM软件首先会基于内置的数据信息处理模块,对已输入的工程测量信息实施再处理,主要包括分类整理、滤波加工、图形修整等。在此基础上,软件建模平台便可依据大量的定位、图像、控制线等信息,自动生成初步的三维仿真模型。其后,相关人员便可根据工程基础资料、前期调查结果与无人机采集影像,对建模参数实施进一步的精确调节,从而获得与真实场景高度一致的测绘模型。最后,一方面可将立体三维模型、多视图平面模型导出,以此作为重要的工程建设资料。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运用BIM软件平台中的碰撞测试、虚拟漫游、人行模拟、趋势预测等模块,对模型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处理与应用[3]。
3.4 无人机航摄技术的应用分析
在案例工程中,无人机航摄测绘技术主要有如下优势:
1)传统人工测绘会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存在测量效率低、测绘耗时长、测绘精度不稳定等问题。在应用无人机航摄技术后,此类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一方面,无人机设备在搭载影像传感器后,可对真实工程场景影像进行快速、连续、高精度的拍摄采集,从根本上保证了测量的效率与精度。在此基础上,由于测绘图像采用数字化生成方式,所以,能省去大量的人工绘图时间,并大幅度提升绘制成果对真实场景的复现性。另一方面,无人机飞行时速高达80~120 km,远远优于人工作业,进一步实现了提高效率、缩短工期的测绘效果。
2)案例工程地处复杂地区,环境基础条件相对恶劣,若长时间开展人工测绘作业,将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相比之下,无人机设备具有绝对性的材质性能优势,可满足高空、高寒、高压等苛刻环境下的作业需求。这既有助于提升工程测绘的完整性,也有助于实现测绘风险的有效规避。
3)传统工程测绘成果以平面图为主,难以满足动态化、前瞻化的工程资料应用需求。相比之下,以无人机航摄为来源、以BIM建模为手段的测绘成果更具立体性与实用性,能够为测绘资料的深层次、多元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4 结论
综上所述,将无人机技术、遥感技术、BIM技术等现代测绘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当中,能够达到高水平的“技术赋能”效果,全方位、深层次地促成工程测量作业的模式优化与质量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测绘技术对设备工具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在开展相关工程测量作业时,必须要做好无人机、传感器、定位器、建模平台等工具的类型选择与参数设置,既要保证设备工具的技术功能满足测量需求,也要充分与测量区域的环境情况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好流程规划、控点布置、数据处理等工作,以确保最大化地提高测量信息的完整性、精确性,实现现代测绘技术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进而为后续工程作业提供优质、可靠的依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