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国际传播策略

2023-03-12王璇

传媒 2023年2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一带一带一路

文/王璇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的“朋友圈”日益壮大。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以书法、篆刻、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和园林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国际传播呈现出新思维、新优势、新价值。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国际传播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也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一带一路”增强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影响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累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传统造型艺术,并在古代对外传播中取得辉煌成就。然而在当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效果并不算理想。“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以来,我们面向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上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较小、文化传统共性较大的国家,结合经济贸易活动将建筑、园林、书法等传统造型艺术,由近及远辐射至这些国家,在与沿线国家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为人所熟知、接受和仿效,从而获得了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巨大飞跃。

2.“一带一路”增强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渗透力。“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经济、交通、技术、基础建设等方方面面领域,充分彰显了开放与包容,带来了中外跨领域、多边性的碰撞与合作。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作为一种通过眼睛来感受的艺术,成为最先输出、最容易被外国人接受的艺术文化元素之一,其理念、精神及行为在国与国、人与人、文化与文化、艺术与艺术的碰撞中渗透其间,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崭新面貌与优势。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国际传播特点

“一带一路”建设下,面对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国际传播呈现出多种传播方式并存、传播内容“新奇巧”、互联网深度介入的新特点。

1.多种传播方式并存。“一带一路”以其巨大包容力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海外传播与创新提供了诸多便利,形成了多种传播方式并存的局面。一是组织传播。即通过组织自身的系统进行传播,以组织系统自身固有的强制力为保证,虽然传播内容较为单一、传播模式自上而下,缺乏自由度,但效率较高。二是人际传播。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际进行传播,这一传播形式或许最为原始,却也是最为亲切、直观的。要想真正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知识、精神传递出去,就需要利用“一带一路”的各种讲座、展会,让相关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和建筑师等与国外受众面对面交流。三是大众媒介传播。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本质是一种视觉艺术,与电视电影的契合度很高,通过此类媒介,可以将传统造型艺术影像、图片的复制品等以规模化的方式推广。

2.传播内容“新奇巧”。“一带一路”建设下,鉴于不同海外受众在区域、种族、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播呈现出内容风格“新奇巧”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要。一是与影视作品结合。以《甄嬛传》为例,其服饰、道具、场景等无一不来自传统造型艺术,只是将原本系统化、有条理的造物门类打散,“嫁接”到虚构的故事情节中,并随着剧情的起伏、人物的举动,引发海外观众的关注。二是与文艺演出结合。以G20杭州峰会晚会为例,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书法汉字、青铜器、青花瓷、云锦等元素,与交响音乐会、芭蕾舞有机融合,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海外观众面前,引发了一致好评与赞誉。三是与短视频、表情包等新媒体形式结合。书法、篆刻、刺绣、漆器、剪纸等传统造型艺术,无论式样、材质、风格,对很多海外受众而言都是前所未见的,将这些“提取”出来,或是制作成简单的短视频,或是做成表情包,均能提高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传播的活力与效率。

3.互联网深度介入。作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基建项目之一,互联网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打破语言壁垒,将“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各族群的民众无障碍化地紧密联系起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因其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强、美感特别,其中的一些还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各族群的民众所熟知,如汉服、脸谱、古代建筑等,其图片、影像十分适合互联网传播。无论人际交流还是电影电视等传播形态都可以使用网络语言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为增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渗透力、影响力提供了更多可能。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作为馆藏传统造型艺术品丰富的博物馆,与IBM公司合作,通过高分辨率、精细化的3D建模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了一座虚拟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海外受众不再受到参观时间、人流量、陈列品等多方面的限制,可以在其中自由“游览”。与此同时,虚拟紫禁城还增加了斗蛐蛐、射箭比武等互动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年轻人关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国际传播策略再思考

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国际传播力,还需在发展文化贸易传播路径、巧用“花样创意+花样话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方面下足功夫。

1.发展文化贸易传播路径。早在唐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就对海外影响力较大,其原因在于其海外传播与文化贸易传播的紧密结合。19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从对西方造型艺术的“高势文化”日益沦为了“低势文化”,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处于被动地位。“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国际传播应大力发展文化贸易传播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好调研,利用大数据和实地调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竞争状况有详尽的了解,选择适合对方口味的传播媒介和出口内容。其次,要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为更多其他民族的人所熟悉和接受,从而带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推广,并在文化贸易中取得主动。此外,要努力挖掘文化共性,利用人类共同情感和价值理念进行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品创作,激起人们情感共鸣。

2.巧用“花样创意+花样话题”。繁荣的“丝绸之路”曾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影响力扩展到其沿路各处。相比古代,当今世界更为包容、开放,如何在海外激烈的竞争中宣传好传统造型艺术,巧用“花样创意+花样话题”正日渐成为一项可行的选择。“一带一路”与互联网时代双重背景下,尽管人们有着不同的种族、阶层、职业,却也有很多的共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选择和接受上,就是喜欢新奇、个性与创新。因此,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国际传播要在内容、形式上做足创意,以《国家宝藏》为例,该档栏目之所以能在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账号上获得逾1200万次总浏览量,归根结底就在于创新之新、创意之强,节目将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文艺形态糅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品故事中,表现手法独特新颖,能够满足海外受众的个性化审美品位,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国际传播要在宣传推广上利用好“花样”话题,吸引海外受众的注意。

3.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力量。移动互联时代,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人们普遍面临“信息过载”的状态,如何让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突出重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下国际传播的新话题。这就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利用好当下流行的社交媒体,对外大力宣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如央视对《国家宝藏》的传播,除了直接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也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这种利用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根据细分的市场,基于受众人群的偏好、诉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交媒体,运用受众最方便、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语言、形象来进行差异化传播。如针对东亚汉文化圈的国家民众,基于其对中国历史、汉字、儒家传统等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选取书法、汉服、国画为主要传播内容;而对于一些欧洲国家民众,鉴于其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了解有限,可以用兵马俑、长城等宏伟的奇观,吸引他们的眼球,提升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海外辨识度。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一带一带一路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