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旅游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3-11连小燕
刘 勇,连小燕
(1.中科美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 230031;2.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广州 510110)
1 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以森林中的各种景观资源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和展示自然为宗旨,以满足大众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享受需求为目的,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的旅游活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适度发展生态旅游;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依托森林等自然资源,引导发展森林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十三五”时期,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游客总量达到75 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6.8 万亿元[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也已经成为我国林草业的关键支柱性产业之一。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标准化一直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2]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是引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保障森林生态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可靠技术支撑。但目前而言,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整体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借助标准化技术手段,推进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首先对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行业现状和标准化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最后从体系构建、标准供给、宣贯实施以及智力支撑等维度,为未来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2 森林生态旅游业现状
2.1 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得益于大自然馈赠的优秀基础条件,以及我国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视,自1982 年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以来,我国各类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数量逐年上升。根据《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2020》,全国共有森林公园3571 处,总面积1857.55 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906 处,面积1277.26 万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 个,面积9821 公顷;国家级自然公园2522 个,面积3362 公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2019 年,森林生态旅游游客量达到18 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30%左右,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达1.75 万亿元[3]。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我国成功构建了以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区等自然公园为主体,野生动植物园、生态公园、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十四五”以来,国内森林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行、游、住、吃、购、娱”等旅游六要素实现全面配套,森林步道、森林马拉松、冰雪旅游等新兴业态迅速发展,可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居服务和更好的旅游体验。全国各省市也在不断推出森林生态旅游特色线路、森林生态旅游基地、森林生态旅游示范试点等,以持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森林生态旅游多样化需求。目前,森林生态旅游覆盖具有典型性的森林、水文、地质地貌等各类自然景观和大量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成为集观光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文化创意、生态体验、户外运动、避暑度假、冰雪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显而易见,森林生态旅游业已经成长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是推动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整体趋势向好的背景下,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仍存在着诸如旅游管理体系不健全、投资开发规划不系统、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间矛盾激化,以及森林生态旅游整体品牌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森林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2 森林生态旅游业标准化现状
2.2.1 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组织现状
为促进生态旅游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充分发挥标准化对生态旅游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生态旅游的绿色低碳发展、发挥生态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提高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21 年发起并成立了生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认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一道,共同推动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由此,在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支撑上,基本形成“1+N”的多方合力保障局面,为推动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提质升级和森林生态旅游市场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底座”。
2.2.2 森林生态旅游标准体系构建情况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组织开展的顶层指引,森林生态旅游标准体系是各具体标准之间衔接、补充和依存、制约的关系体现。[4]2022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围绕基础通用、规划管理、质量评定和旅游产品四大类,组织梳理了生态旅游领域标准体系框架,为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明确了思路和方向。其中,基础通用类主要涉及通用名词和术语的规定,规划管理类主要是生态旅游的相关规划设计和管理服务等方面要求,质量评定类主要是对旅游资源和服务资质的分类与评价,旅游产品类主要是旅游产品打造和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要求。
2.2.3 森林生态旅游标准研制情况
通过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查询,截至2022 年底,我国现行有效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计19 项。这些国标与行标主要围绕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新业态培育、认证评价等维度对森林生态旅游工作进行规范。结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生态旅游领域标准体系框架,对上述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如表1 所示。
表1 现行森林生态旅游相关标准统计表
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福建、新疆、青海等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结合各自地方资源特色及服务差异,因地制宜研究发布了一批先进适用、操作性强的地方标准,主要涵盖森林生态旅游的服务保障、服务提供、服务管理、服务评价等方向。
3 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3.1 森林生态旅游标准体系不完善
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合理有序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关键基础。森林生态旅游标准体系作为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的顶层指引,需要对森林生态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进行整体要求和规范。虽然生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围绕基础通用、规划管理、质量评定和旅游产品等初步构建了生态旅游标准体系框架,但体系建设内容尚待细化,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技术路线图、标准制修订目录仍处于缺失状态。可见,森林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亟待进一步健全。
3.2 森林生态旅游关键标准缺失
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前多集中在对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评级评定上,如LY/T 2086—2013《森林人家等级划分与评定》、LY/T 2788—2017《森林体验基地质量评定》、LY/T 2789—2017《森林养生基地质量评定》等,其他方面标准则相对缺失。在基础通用类标准方面,目前尚无相关国标或行标,亟需制定《森林生态旅游名词术语》或《林草生态旅游名词术语》等标准。与此同时,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但对这些资源如何归类,也尚无相应标准进行规范指引,导致森林生态旅游类项目的建设出现雷同、无特色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服务规范方面,多集中在软硬件基础设施等服务保障标准上,如GB/T 26362—2010《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LY/T 2790—2017《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等,而具体的森林生态旅游服务内容、服务要求等服务提供类标准,仅有LY/T 3292—2021《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规范》一项行业标准,该类标准缺失较大导致难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度和满意度,不利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此外,伴随国家数字强国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的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内容也亟待纳入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中。
3.3 森林生态旅游市场主导标准发展滞后
2018 年1 月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正式实施,首次明确了团体标准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了由包含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的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与政府主导标准共同构成国家新型标准体系,有效激发了我国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活力。截至2022 年底,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累计公布5.11 万项团体标准,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自我声明公开标准262.18 万项。[5]但是,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市场主体参与度依然偏低,在两个平台上可查询到的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数量都不到百项。可见,森林生态旅游市场自主研制标准的积极性不足,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政府主导标准之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衔接与传导机制。
3.4 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宣贯实施力度不够
当前已制定的森林生态旅游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等各层级标准的宣贯实施力度不够,存在相关标准化工作仅仅囿于标准文本制定的问题。森林生态旅游类标准特别是政府主导标准发布后,相关部门未能加大宣传力度,导致旅游景区等标准相关方对标准认知不足,各市场主体应用标准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由于标准主导研制单位与标准归口管理部门以及行业主管单位三者之间缺少沟通协作,未能建立起科学的标准实施监督评价机制和有效的PDCA 持续迭代优化机制,造成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常常止步于标准发布。
3.5 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专业人才缺乏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导向与推动下,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呈现蓬勃上升态势,但受制于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匮乏,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有效推动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亟需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森林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多维的,包括但不限于掌握标准化工作方法和技巧,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熟练将两者融合,研制具备高实用价值的标准等。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还较为薄弱,现有标准化工作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尚待提升。
4 标准化发展建议
4.1 健全行业标准体系
积极开展行业调研,立足市场实际需求,围绕森林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依据协调统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构建原则,细化完善森林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力争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建设规划、运营管理、服务提供、安全保障等全方位覆盖。同时,研制行业发展标准化技术路线图,为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引。
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强化市场主导标准研制,建立森林生态旅游企业标准“领跑者”机制及团体标准政府采信机制,激发市场参与活力,积极发挥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由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共同组成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标准体系。
4.2 优化标准有效供给
标准制修订是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核心任务,但当前行业领域标准化研究相对滞缓。在全国生态文明加速推进及森林生态旅游领域内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规模化涌现的当下,应更加积极推动标准制修订工作,多层面、多维度强化产业标准供给。
加快制定行业术语标准、森林生态旅游标识编码规范等通用基础标准,为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牢固基石;加强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及服务标准研制,支撑“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升级,引领森林生态旅游服务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创新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的标准研究,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与物联网、大数据、元宇宙、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及时制修订各类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建设规划与分级分类评价标准,满足多样化、快速化发展的森林生态旅游市场需求。
4.3 强化标准推广实施
标准化委员会、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组织应加大森林生态旅游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积极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宣传活动。以世界标准日、世界旅游日、世界森林日等主题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和新兴媒体(如抖音、微信、微博),多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形式,使宣传报道更接地气,使标准深入人心,使生态旅游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从机制创新、政策激励入手,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广大森林生态旅游业经营主体,使其主动参与标准化工作,提升对标达标积极性。推动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实施评定和试点示范工作,总结推广优秀示范经验,定期发布优秀标杆案例,讲好标准化故事,营造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发展浓厚氛围。构建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建立面向各市场主体或相关方的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实施反馈渠道,形成标准持续优化改进机制。
4.4 加强专业智力支撑
标准化人才是标准化事业的第一资源,是驱动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当前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对旅游标准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围绕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需求,充分发挥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作用,搭建国家标准创新基地、标准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建立多元开放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机制,开展生态旅游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推动人才队伍规模化发展。加强高等院校生态旅游标准化相关专业开设,促进专业型学术性人才队伍培养。建立健全行业专家智库建设,为全方位、深层次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标准化研究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