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价值及其他

2023-03-11李北

钟表 2023年1期
关键词:瓦伦丁燃灯正月十五

农历癸卯新春佳节过后,俗称情人节的西方传统节日瓦伦丁节(Valentine’s Day)又快到了。多年来,传统国粹节日和舶来洋节早已成为商家促销必争的重要商机,传统节日的缘起、历史及价值反而渐无人问,以至于越来越模糊了。

历史上瓦伦丁节[1]起源于欧洲,关于其渊源的不同传说都与宗教和爱情故事有关,也都与忠贞承诺和责任道德相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神圣的宗教与忠贞的爱情联名传颂,每年公历2月14日的瓦伦丁节成为西方传承宗教信仰和弘扬道德价值的神圣节日。

瓦伦丁节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可见坚持信仰、信守爱情承诺以及反抗暴政、争取自由平等理念,是东西方一致接受的普世道德和道义。瓦伦丁节传入我国之初,受众多为富人或知识分子,其名被传媒炫耀而浪漫地翻译为“情人节”[2],移花接木淡化信仰,宣扬爱情至上。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商人们发现舶来洋节大有商机可趁,纷纷引进西方节日概念或联名进行商业营销。90年代初随着国内主流媒体的传播[3],情人节开始在我国普及,成为又一个时尚和购物的狂欢节。

其实我国也有类似的传统民俗节日,譬如有东方情人节之称的七夕节和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元宵节。七夕节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认识与崇拜。远古时代的观星文化规划了星宿与地面区域的秩序,将天地划分星野并相互对应,以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天文分星对应地理分野,“日月五纬俱起牵牛”[4]。与牛宿隔银河相望的婺女星被奉为编织云彩的神女和情侣、妇儿的保护神,进而衍生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取其拜祭、乞巧在夕之时,蕴含月日双七吉庆、日月五星七曜[5]、七星娘娘诞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6]等意义而得名。古代读书人亦称七夕节为魁星节、晒书节。七夕节做为象征爱情的情人节,源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古老传说,以及旧时代未婚女子在七夕之夜仰望星空祈祷婚姻美满的习俗,但实际上彼时的婚姻多须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当事人的自由度是极低的。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是历史悠久的华夏传统节日。传说上古时期民众在月望夜手持火把奔走于乡间田野驱赶虫兽,祈祷五谷丰登。在节庆形成的过程中,民间一直有开灯祭神祈福的习俗,祭祈日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皆应天文月相而名。东汉时期佛教东传,汉明帝敕令宫廷于正月十五佛祖神变日燃灯表佛“无量火焰,照耀无极”[7],正月十五夜燃灯的民俗被宗教化。隋朝称元夕、元夜。正月十五盛况空前,“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8];唐朝初正月十五循道教三元而得名上元节,唐朝末改称元宵节。唐朝佛教大兴,朝廷法定元宵张灯。“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9]。燃灯供佛转为官民同乐的升平盛事,各阶层男女均可夜游同赏花灯;宋朝称灯夕、元夕。“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1 0],情人共赏花灯的甜蜜跃然纸上。君王贵胄与百姓同赏元宵花灯,观赏百戏街头表演,“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1 1],元宵节始成世俗狂欢节;明朝称灯节。入夜燃灯街上,望如星衢的灯市是制灯匠人比试技艺的竞技场,亦是达官贵人攀比斗富的势利场,“军民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1 2];清朝亦称灯节。皇家创造了类似现代团体操的灯戏,“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1 3]。伶人持灯欢歌频换动作,演变成吉祥文字或图案表达新年祝愿;新中国以后称元宵节,亦称上元节,2008年6月成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节日民俗衍变中,可以看到佛、道等华夏传统文化对民俗的影响、民间节日与宗教的渊源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正月十五上元节历经民间习俗到宫廷化、宗教化到全社会节日的螺旋上升式衍变,与西方的瓦伦丁节异曲同工,从内涵到外延都更有相似处。

无论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情人节都是各国、各地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本质上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属于民俗文化范畴。既然民俗是由民族或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守的,这就决定了民俗不应该也不可能采用随意的、即兴的甚至偷换概念的方式来体现其时代性。民俗需要传承,需要广泛、稳定地世代流传。尽管民俗的时代性使民俗的表现形式具有了变异性,但这种变异也只应该是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来体现民俗衍变中行业性、地区性和阶级性的与时俱进。若仅将民俗节日视为单纯的购物狂欢节或刺激消费的预期来宣传或引导,至少是短视的、功利的舍本逐末。民俗文化即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如若根断魂飞,只追求或依靠眼前的商业利益,这个民族还能正常生存和繁衍吗?

何谓价值?理论上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窃以为,价值就是满足需要的程度,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之需要被满足的程度。民俗的价值不仅存在于物质生活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更应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价值、道德和审美的导向标。

注[1]:瓦伦丁节一般指情人节。百度百科

注[2]:《电声 · 快乐周刊(上海)》,1939年第五期

注[3]:《浪漫“情人节”》,《人民日报》1993年2月15日第4版

注[4]:《春秋命历序》,汉 无名氏

注[5]:《尚书考灵曜》,汉 无名氏

注[6]:《易经 复卦》,西周 姬昌

注[7]:《无量寿经》,曹魏 康僧凯译

注[8]:《隋书· 柳彧传》,唐魏征

注[9]:《大唐新语》,唐刘肃

注[10]:《生查子 元夕》,宋 欧阳修

注[11]:《青玉案 元夕》,宋 辛弃疾

注[12]:《遏制元宵狂欢奏报》,明丛兰

注[13]:《檐曝杂记》,清赵翼

猜你喜欢

瓦伦丁燃灯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夜
想让孩子飞出大山——关于“燃灯”校长张桂梅的作文素材
找不同
八月节令殊胜之燃灯佛 此法本来无所得 多生受记有燃灯
山岳的瓦伦丁 Marco Pantani
九月节令果实之石榴 燃灯疑夜火 辖珠胜早梅
当善良遇到诚信
西部放歌八之五
时势造出个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