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意蕴的萌芽

2023-03-11包喜红

课外语文·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鹳雀楼庐山意蕴

包喜红

进入小学二年级,同学们能背诵很多首诗歌,比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雨》,等等。但是,能说出它们的意蕴吗?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哑住”。诗歌的意蕴是诗歌所表露的真实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这些需要我们进入诗歌的文本里去体会。只有懂得了诗歌的意蕴,才能说我们不仅仅是背诵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能说出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如此,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一、把握诗歌意境

要弄懂诗歌的意蕴,需要我们认真揣摩诗歌的文本意境。我们先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非常熟悉,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描绘大自然的美好画面的呢?作者登上鹳雀楼,看见傍晚时分的落日在一望无尽、起起伏伏的群山那边西沉,逐渐消失在世人的视野尽头;再看楼下的黄河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地奔向大海而去。同学们,我们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刚刚描述的画面,你们是否也能感受到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呢?是否感受到黄昏夕阳西下的那份神秘?后两句,作者更是畅谈未来,只要再上一层楼,将会看到更开阔更深远的景象。

我们再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很多同学对第一句有疑惑——明明写瀑布,为什么写香炉呢?原来在庐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座香炉峰,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呢?因为这座山峰的峰顶较为尖圆,每天烟云聚散,其形其状就好似一个巨大的香炉。换言之,作者当天看见香炉峰的山顶聚集着一团团烟云,在红日的照耀下变成一片紫色的云霞,多么神奇的色彩、多么奇特的画面,这是为下句诗叙写瀑布创设了非同寻常的背景。紧接着下一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作者看到的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如此恢弘庞大实在让人惊叹,也让读者产生了疑惑——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将这样巨大的白练挂在山峰之上呢?答案就是自然的伟力。而更为让人惊叹的是作者惊人的想象力,作者把瀑布比喻成天上泻下来的银河,夸张又奇特,新奇又自然。这样的画面,是不是也让我们感觉到大自然的雄奇与瑰丽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初步感受到李白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实在是别具一格。

同学们,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是把握诗歌意蕴的重要途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不必试图从一字一词中彻底弄懂每一句诗歌的意思,只要我们基本上能够说出每句的大致内容,就已经算知晓了诗句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译”。

二、体会诗歌情感

所谓“披文入情”,每一首诗歌都暗含着作者的情感。有的专家说:“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在鉴赏一首好诗时,总是跟随着诗的形象、意境,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反应。”比如读骆宾王的《咏鹅》,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一只平凡且美丽、自由、高贵的生物——鹅,其实这首诗也包含着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无尽向往,只是作者将这种情感寄托在“鹅”这只平凡的生物身上。因为平凡,所以无拘无束,来去自由;因为来去自由,更显其高贵,正如这只从流飘荡、歌唱自我的鹅一样。

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情感流露。要了解这首诗,我们就要先了解诗人的生平。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在幼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自小博览群书,并且对很多学派的学说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到了青年时代,他读书更加刻苦,逐渐在文学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可惜的是,他一直都未能考取功名,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学说氛围中,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了解了诗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妨回到《登鹳雀楼》再来谈诗歌的情感和诗人的抱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也是盛唐的真实反映,大海吞吐着落日和黄河,博大的胸襟令人折服,也值得每个人心生向往。联想诗人的生平,诗人并没有感到绝望,而是继续高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都知道,越往高处走,越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这就是所谓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然而,再美丽的风景不过是表面的东西,站在诗人的角度,借由诗歌表达诗人积极进取、高瞻远瞩的胸怀,也是教育后来者,要想看得更远,收获更多,必须踏上更高的人生境界。看似平常的一句直抒胸臆的感情宣泄,实际上蕴含着言外之意,含蓄婉转表达自己的志向。

再看《望庐山瀑布》的真情表白。对于李白,我们从《静夜思》当中,已经学习过这位诗人了。他曾经做过翰林供奉,由于他个性较强,性格豪放,被权贵所不容,后来也被外放了,后一直未仕。于是,纵情山水之乐,在山水的美景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而在《望庐山瀑布》中,诗人运用了丰富且奇特的想象力,能人所不能,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其实也是李白真实个性的呈现,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博大胸襟、超凡脱俗的精神面貌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弄懂艺术手法

诗歌的地位之所以高,在于其艺术手法的高超。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正因为如此,生活中那些平平无奇的事物才具备了超然于物外的意趣。像贺知章的《咏柳》,明明就是一棵树,何来垂下“万丝绦”呢?明明不过是春风,何来“似剪刀”呢?但是我们读起来又意蕴深刻,沉迷其中而久久不能自拔,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看看这两首诗的艺术手法。

《登鹳雀楼》—动静结合,想象留白。前文,我们分析诗人笔下的意境,我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它的意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群山环绕、黄河东去的落日画,这幅画乍一看是静止的,但是发挥我们的空间思维想象一下,“依”可以理解成“依靠”,也可以理解成“依偎”,随着时光的流逝,群山不断往后退去,落日也在不断地滑落西方,这不是动态的描写吗?还有“入”是“流入”的意思,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滚滚向着遥远的东方流去,一往无前,也是动态的描写,这样,诗歌动静结合,仿佛如动画一般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这里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究竟要再登上几层楼才能看见更远的、更美的景色呢?作者没有细说,这种想象的留白就激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望庐山瀑布》—大胆想象,合理铺垫。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想象,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写他所看到的景物:香炉峰上有紫烟,白练如挂前川。这两句都是运用比喻和联想的手法,灵动地写出瀑布的美感与神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的想象更是雄奇,作者站在瀑布的下方,仰望着山顶垂下的瀑布,那种喧哗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诗人大胆地认为这些水大约是从“三千尺”的高空直倾泻到地面,一个“疑”字为下文“银河”出现作了合理的铺垫。诗人怀疑什么呢?诗人怀疑,这条瀑布应该是天上的那条宽阔无垠、无极无边的银河,这样的怀疑合情合理,因为只有“银河”这样的事物才能配得起这“不复返”的恢弘气势,着实震撼人心,讓人叹为观止,不愧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诗人。

古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经受千年时空的洗濯之后仍旧能够长盛不衰,令世人瞩目。《诗·大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诗歌的亘古流传,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辞藻、含蓄的表达,更在于意义深远的人文内涵和意蕴。如果把古诗比作一湾平静的湖水,那么意蕴就像是让湖水泛起涟漪的树叶,让湖水更加平静,让心灵也泛起涟漪。它让我们在急促的现代化生活中,回归水墨山水的平淡自然,寻觅心灵的豁达宁静。

猜你喜欢

鹳雀楼庐山意蕴
抱憾鹳雀楼
登鹳雀楼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登鹳雀楼
蒋昱欣??《登鹳雀楼》
《李白 庐山谣》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