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03-11戴慧洁陈德宏
戴慧洁,陈德宏,李 聪
(安徽工业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引言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明确指出了课堂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高校的课堂中尤其专业课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占比很低,教学中普遍将专业性的知识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并不多见,更没有达到深入融合。因此,课程思政的改革势在必行,将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专业课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能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宏伟事业,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一、课程内容与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是我校通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重点讲述现代公网核心网络的交换原理。其所涉及的技术是网络的重要核心技术,授课时间在大四年级上学期,此时期的学生处于就业或考研两大重要选择的关键期,无论学生选哪个,都要首先搞清楚专业究竟是什么。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前期课程主要是“电路原理”“信号处理的原理”“传输原理”等,“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从网络角度谈通信,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学生从全网甚至全局的角度认识通信,是专业全局认识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课程设计做不好,前期课程培养将功亏一篑。所以无论从课程体系,还是课程授课时间点,这里的“渠”和“田”都很重要。
首先,通信技术和中国梦、强国梦是紧密相连的,是“国脉之所系”。因此,必须从政治高度重视该课程,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学习内驱力。其次,该课程内容围绕“交换”展开,从数字程控时代进入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时代,一路走来,各种技术之间有矛盾、有联系、有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很好地体现唯物辩证法。再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下我国对创新的需求是内在的和紧迫的,在该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元素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其法治意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所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章以“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为例,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改革探索之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优化授课内容体系结构,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实施过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展开。
图1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主要内容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停留于简单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在授课过程中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下精心设计每一门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标准,系室及时更新了教学大纲,文章根据最新的教学大纲梳理了课程的内容,仔细挖掘了课程的思政元素,认真设计了其融入方式,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教学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同时引入唯物辩证法三大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联系和发展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作为网络核心技术之一的交换技术也不例外[3]。
表1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改革
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实践环节三个环节进行改进,具体举例如下。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如课堂讨论“没有交换,网络会怎样?”,先引导学生理解“交换”最朴素的定义——任意两个终端能够连接。让学生思考点到点的连接方式是否可以直接用于多点之间的通信。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无法构成大型网络,然后便可引入交换节点。同时,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交换”,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
2.在课后作业中增加调研内容,形成报告,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互评。如“交换技术的发展”环节,由于课时限制,只能以时间为线索,简单介绍发展的先后顺序,导致学生难以认识交换在网络中的重要作用,也很难理解其发展过程的艰辛。法国社会学大师奥古斯特·孔德曾说:“欲真正掌握一门科学,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历史。”虽然存在课时冲突,可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历史,体会历史事件背后的不易;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形成主题明确、格式标准的文档,提交网络平台;最后,给出基本评价指标,让学生进行网上互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认识通信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曾水深火热,通信发展一度与我们无缘。新中国成立后,通信从一无所有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自主创造,以及5G领跑时代,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爱专业的情怀,中国梦、强国梦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落实在学生每日的努力学习中。同时,在互评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分。最初实施这项措施时,学生往往不看内容,直接根据同学关系的亲疏评分,或者按不得罪人的思想评分,导致学生成绩几乎都是高分。后来征求学生意见,制定评分的基本标准,取消不按标准评分的学生的评分资格,使学生都能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完成评分。在征求意见制定过程中,灌输法治观念,小至一门课的规则,大至国家的法律,人民自己的法,人民应该自觉遵守,守法是人民享受权利和自由的前提。
3.实践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对“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理论的掌握尤其重要,该课程有8个学时的实验课时,如果课上授课教师一一演示,时间明显不够,即使教师进行演示,大部分学生往往止步于学会操作步骤,而不去探究操作原理,不明白每一步操作会出现的结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课程改革后,学生自由组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报告,完成实验考核环节。关于电路交换部操作实验箱,要向学生指明重点观察内容,小组自主完成观察任务,选代表回答问题。通过反馈,发现学生对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复用线概念,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出时分复用的概念,但很多学生不知道复用线的具体位置,通过小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复用概念的理解,学生领会通信从占用线路到占用资源这一转变;再进一步进行讨论,学生不难感受到通信的容量和资源存在矛盾,水到渠成地认识实际的通信网络一直在矛盾中寻求发展之路。网络如此,人生的发展也是如此,唯物辩证法处处存在。
在分组交换环节,教师通过布置任务,以答疑方式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比如,任务之一用Wireshark进行现网抓包分析。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协议的细节,即每个字段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网络没有统一的协议如何互联天下。由此得出标准的重要性,同时理解国家的通信发展之路为何要跟随国际脚步,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以及当下国际话语权的努力争取。让学生理解为何创新是当前我国的迫切需求。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网络世界每个设备的“勤奋”工作,设备之间“遵守”共同的约定,才有今天网络的互联成功;意识到每个人都爱岗、敬业,遵守共同的道德和法制约定,社会何求不和谐,国家何求不发展。
在实践环节,在学院的支持下,鼓励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参赛,学生直面现网,深刻体会网络发展的脚步是永无止境的,强化终身学习理念。
(三)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试卷定终生考核体制,增加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比例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考核内容为思想政治、平时测试、平时作业和实验,其中思想政治考核成绩占总评的5%~10%,主要内容为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完成作业表现、团队合作情况等,这些在平时都有量化规则。
结语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开设于大四学年上学期,有的学生正处于考研冲刺阶段,学生容易忽视课堂,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很好地守住了课堂这个阵地。通过布置调研报告和实验任务,学生理解了交换的原理,能够很好地规划未来专业方向,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的内驱力有所提升,对考研和课堂一视同仁。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是必要的,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同时,根据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路才刚刚开始,后续还需积极寻求与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的配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