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探讨
2023-03-11饶玮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饶玮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21 年3 月12 日,新职教专业目录将会计类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1]由此可见,对于财会专业人才,不仅要懂财务,更要擅长大数据分析,特别是对智能财务工具、方法的运用,顺应“大智移云”背景下不同行业财会岗位人才发展需要。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经深深融入财会岗位,并成为推动智能财务工作改革的重要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强化人才质量提升中,更要全面对接财务数智化改革需求,改革和优化人才培育模式。成果导向,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以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基础,强调以生为本,以产出为目标,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师资施教能力、实践实训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与考核等进行重组,充分将计算机科学、大数据课程等数字化技术融入财会领域,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财务分析师、数字化审计师、大数据分析师等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制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财会领域的融入,越来越多的基础性财务工作可以由智能化软件来完成,而财会岗位的职责重点也将发生变化,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必须能够胜任收集、分析与财务相关的各类数据,能够利用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数据检测等方法,对财务数据价值进行全面、准确分析等。[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结合江苏部分企业负责人的调研结果,围绕企业对财会岗位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能及要求进行梳理,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归纳如下。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岗位脱节
在与企业负责人调研中发现,基于企业视角,对财会岗位专业人才,其职责主要有财务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财务数据分析与处理、财务规划、市场预测与分析、会计信息集成与规划等能力,对于传统财会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逐步被弱化。在对高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进行调研中发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还处于探索期,很多院校仅仅是对会计专业相关课程、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适当增加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内容。但从培养目标来看,显然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新专业的确立,对其人才目标及育人方向,还需要深入对接行业、企业,还需要较长的磨合过程。
(二)学科师资结构与素质与职业岗位存在脱节
课程建设中,师资结构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很多师资都是与会计学相关专职教师,对大数据、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较弱,还有一部分专业课师资,并不完全了解和胜任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需要。举例来讲,一些与财会相关的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师对该类软件的讲解,多以教材内容为主,停留于理论性讲授,与行业、企业实际相关的具体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缺乏实践应用经验,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具体业务性内容缺乏应用性,与实际岗位存在差距。
(三)教法相对单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不足
从大数据与会计课程施教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多以PPT 课件为主,停留于传统课堂单一讲授方式,教师根据课程、课时计划,对每节课知识点进行讲授,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全覆盖,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应用较少,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实训、实践案例的学习,线上教学资源开发不足,线下课程多以财税信息化、ERP 软件实训为主。事实上,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能够深入对接行业需求,特别是在对大数据技术的教学中,要选择典型实例,突出行业特点,强调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注重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财会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协调好线上与线下教学。
(四)缺乏完善的实训实践环境
在对一些院校调研中发现,很多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缺乏与之对应的实训实践基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性强,很多实训知识、实训课程,却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理论与实践对接不畅。在一些院校,缺乏大数据等相关软件实训环境,很多计算机以ERP 财务核算软件为主,缺乏数据分析实训室,缺乏云财务实训室,对RPA 智能实训教学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学生大数据与会计实践能力整体欠佳。
(五)学科内容与岗位实际存在脱节
作为新更名的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还处于补充、更新、完善中,一些教师对大数据、云会计等教学知识点整理得不够,一些院校的教材还以传统会计教材为主,大数据知识、大数据课程、财会软件等内容欠缺。在实践环节,很多院校以财会岗位业务核算为主,或者结合相关课题,开展财务分析讨论活动。一些院校的实训课程,还以手工记账为主,对大数据技术应用不深入。一些院校未能开始财务数据分析、财务信息化管理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滞后,未能对接岗位实际。
二、成果导向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路径优化
(一)明晰三大职业能力,确立育人目标
基于成果导向,需要先明确育人目标。围绕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对育人目标的明确,着重细化为三大职业能力。根据《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对“职业能力”的界定,强调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下,能够综合地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3]可见,职业能力的内涵具有多样性,涵盖基本通用能力和专业素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职业能力分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立足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其职业能力框架包括四个等级。第一,基础等级。在专业能力方面,需要熟悉并能够胜任会计、出纳等岗位需要,能够结合企业财会现状,运用大数据财务分析方法参与会计核算与财务预测等。在社会能力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与财务部门其他岗位及人员密切合作,提升团队协作力。在方法能力方面,熟悉并掌握大数据运用方法,如大数据清洗与分析方法,能够具备较强的财会领域环境适应力。第二,应用等级。在专业能力方面,具备大数据财务分析能力,能够完成会计核算,能够分析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社会能力方面,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跨岗位、跨部门协作能力,财会领域问题解决能力等。在方法能力方面,具备良好岗位适应力,掌握大数据清洗与分析方法等。第三,熟练等级。在专业能力方面,具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财务预决算管理、资金筹划能力、成本与绩效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能够联系企业、行业生产实际,做好财会流程再造,善于整合财会岗位,打造财会管理团队。在方法能力方面,具备财会岗位各项工作的规划、管理,具备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大数据财务分析方法。第四,专家等级。在专业能力方面,具备财务战略分析、谋划、投融资分析与管理决策能力,能够做好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在社会能力方面,深入分析财会领域相关问题,具备财务与经济环境分析能力。在方法能力方面,熟练掌握大数据财务分析方法,如利用大数据进行财务建模、财务战略规划、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等级的细分,学生在不断学习和能力提升中,参与行业、企业实践与磨炼,不断积累经验,由基础等级逐步走向专家等级。
(二)构建育人课程体系,细化四大模块
在成果导向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要围绕三大职业能力,细化具体课程内容。在本研究中,以三年制专科为例,对其主要课程重构思路如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结合原有会计相关专业课程,通过适当增删相关知识点,来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比如,增加大数据软件及应用分析课程,增加管理会计课程,结合财会案例,将大数据分析方法嵌入其中,最终完善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四个课程模块。在该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对接大数据应用技术。同样,在专业教育中,还要兼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打造课证融通、课岗融合的综合型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在专业基础课程群中,设置“企业会计基础”“大数据原理与应用”课程,特别要强调大数据技术与会计职业岗位的衔接。在会计基础课程中,将会计基本操作与管理会计基础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大数据基本原理,能够结合财会问题,引入大数据分析思维,夯实职业基础。在核心课程群中,要加大“管理会计”课程比重,特别是在课时、课量上,要将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管理会计实训实践教学进行整合,结合经典会计案例,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让学生边学边练,提高岗位核心竞争力。比如,在“财务与商业数据可视化分析”中,引入“Python 软件应用”课程,让学生结合财会领域相关问题,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方法,实现企业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等目标。在拓展课程群中,建议加大财务风险管控、财务内部控制、RPA 财务机器人应用等课程。这类课程在课时与师资优化上,可以以“选修课”方式,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在授课方式,建议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基础知识点,以线上自学、专题讲解为主,对实务方法的讲解,可以通过实训室活动,解决学生实操问题。在实践课程群中,主要引入“会计基本实训”“财务决策实训”“大数据分析”“云财务共享服务实训”“财会分岗实训”等课程。实训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大数据与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财会信息化”“成本核算与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中,要打造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另外,注重公共基础模块课程重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管理与勾股、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
(三)突出成果导向,优化混合式育人模式
在成果导向背景下,对混合式育人模式的构建,要抓住四个关键点。一是什么是学习成果,二是为什么要获得学习成果,三是如何习得学习成果,四是学习成果习得程度如何。显然,从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让学生明白“学习成果”,以及为什么要获得“学习成果”。同时,立足职教改革当下,对于大数据与会计这一新专业,在线上课程构建中,要对接省级标准要求。比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通过超星、智慧树等在线平台,整合多个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各课程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中,要强调大数据分析工具及大数据应用方法的实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引入综合性教学案例,将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评价、课后学习成果总结等建立有序衔接。具体而言,在线上环节,教学视频的制作要突出任务驱动,各类知识点课件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讲解,对习题库的设计,要坚持项目导向,以核心知识点、核心技能、实际案例为载体,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四)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实践中,对师资力量的整合与优化是重中之重。“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一方面通过专门培训来提升。师资培训,内容要多样,形式要灵活,比如,专业教师每年要参与企业顶岗实践两个月,全面了解行业用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另一方面向外聘请、引进优秀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比如,聘请计算机专业、数据库专业、大数据分析等教师,充实到师资团队,弥补财会师资在计算机及数据库、软件开发等领域的不足。
(五)加强课程综合评价,实现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一体化考核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重要一环。[4]成果导向育人模式,要抓好学习成果考核与评价环节。对照教学目标,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考核的多元化、综合性、实效性。具体而言,在过程性评价中,线上学习占比20%,主要包括在线资源学习(5%)、在线作业(5%)、期中测试(5%)、课堂签到(5%)等;线下教学占比30%,主要包括学生课堂表现(5%)、小组讨论(5%)、实训实践(20%)。终结性评价占比50%,以期末考核为主,其中,常规知识点巩固与测评占20%,具体实操实训综合测评占30%。
三、结语
基于成果导向,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方面,以学习成果来完善育人方案,优化课程、师资、实践、考评等关键点,推动人才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