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沿边地区文化交流 促进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3-03-11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决策资政研究中心

社会主义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两国人民民心文化交流

文 唐 伟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决策资政研究中心

2015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2020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要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民心相通。”中国、缅甸沿边地区是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多元文化交流格局、促进民心相通、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加强中缅沿边地区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共建”三个维度强化文化建设,对于奠定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厚人文基础,促进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建设有效文化载体,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缅沿边地区既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前沿窗口,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城市,我们应当建设有效文化载体,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把中缅沿边地区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明的城市。

目前,中缅沿边地区的城市建设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中华文化元素不足,城市同质化建设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中缅沿边地区的城市人文建设,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引领城乡人文建设,如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孟定镇,镇康县,瑞丽市等重要口岸城市,通过建设中华文化馆、文化公园、文化书院、文化乡村等,呈现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核心价值、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这不仅可以让中缅沿边地区的人民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可向国际友人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把国门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中缅沿边地区分布着6 个国家级口岸、5 个省级口岸,这些口岸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方面存在差距。通过加强突出中华文化元素的口岸文化建设,积极宣传“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包容互鉴”“天下大同”等价值理念,促进中缅边境文化交流。不仅如此,在国门的规划建设中,要突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标准。同时,以国门学校、国门书社、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国门文化传习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加强中缅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缅两国人民“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和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注入新动能。

把中医院建设成为中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缅沿边地区很多地方都有使用中医传统,如腾冲市的“腾药”中药品牌、临沧市的佤药佤医等。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还是从继承传统看,将中医院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阵地,既有助提升沿边地区医疗条件,也能充分彰显人文情怀。同时,可在缅甸腹地,尤其是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腊戌、曼德勒、仰光等地区开设“集中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中医院”,以中医院为载体加强中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缅文明对话。

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共促民心相连相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不仅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倡议者,更是践行者,积极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的创新举措。中缅沿边地区跨境民族众多,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共促民心相通,对于进一步扩大对缅开放,加快云南省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意义重大。

深化中缅两国胞波情谊。中缅两国山水相连,共有2200 多公里漫长的边境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相称,情谊源远流长,尤其是经历疫情考验,中缅“胞波”情谊进一步深化。进入新时代,中缅两国应协商在历史渊源厚重、文化和风俗相近的沿边地区共建“中缅文化书院”“中缅文化博物馆”“中缅历史纪念馆”等,深化中缅两国的深情友谊,共筑中缅关系的历史记忆,诠释中缅两国守望相助的传统友谊,既丰富边疆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让中缅沿边地区的人民更好地了解各自的文化风情,真正在国门上架起了一道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中缅友谊的桥梁。

加强中缅两国文化交流。中缅两国应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中缅沿边地区的我国地方政府要继续扩大与缅甸沿边城市的政府合作,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中缅沿边文化论坛”交流机制,鼓励云南沿边城市加强与缅甸相邻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同时,在中缅沿边地区共建孔子学院,共同创办中缅文化刊物、文化融媒等,宣传介绍两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开拓两国文化领域官方交流新途径,如互派人员到中缅沿边地区的高校和相关文化部门学习锻炼,进一步增进了解,推动交流与合作。

拓展中缅两国共建模式。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缅甸是重要伙伴。中缅沿边地区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载体,丰富拓展中缅两国共建模式,联合缅甸邻边城市共同建立“中缅经济贸易合作区”,在中缅沿边地区进行村寨共同管理、学校共同建设等方面的有益尝试,主动通过文化教育、资金运行、法治保障、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治安维护等实践路径,夯实中缅两国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人文基础。

不断增进文化认同,推进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需要建立在彼此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中缅两国跨境民族成分多、人口数量大、分布地域广,在中缅沿边地区加强文化交流,不断增进文化认同,才能促进中缅两国以文化认同促进民心相通,打造沿边开放新格局,推进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

联合举办传统节庆活动。与缅甸相邻的地方政府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中缅边境佤族、傣族、德昂族、布朗族、克木族等跨境民族众多、民族相同、语言相通、文化和风俗相近以及在缅华人众多等特点,继续广泛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节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等活动,如共同举办“中秋赏月”“春节联欢晚会”“端午安康”等活动,继续擦亮“中缅边境贸易交易会”等商贸文化节庆品牌,传承和发展胞波情谊,夯实中缅合作民意基础,推动中缅两国人文相亲,为促进文化认同、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文基础。

联合创作民心相通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文化内涵的艺术呈现,中缅联合创作民心相通的文化产品基于两国深厚的文化认同。在中缅文化交流中,应以文化互鉴推动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实现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发展。中缅两国应联合创作和生产一批深受两国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如联合拍摄反映两国人文相通的纪录片、影视片等,增进两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促进民心相通,续写千年胞波情谊。1957 年,一首代表中缅友谊的《赠缅甸友人》诗歌在中缅两国广泛流传,就是深刻诠释两国人民“胞波”情谊的生动写照。

联合共建文化认同的和谐文化。中缅两国对“和谐”文化有着共同的认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协商在中缅沿边地区共建“和谐文化村寨”“和谐文化学校”“和谐文化广场”等,为中缅两国的人文交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推进加快建设中缅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两国人民民心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中老两国人民的大喜事:中老铁路友谊隧道贯通——中老铁路唯一跨境隧道13日贯通
党心民心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迈腾DSG伤透民心——一汽-大众迈腾
“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