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2023-03-11陈金花

学周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陈金花

(甘肃省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甘肃临洮 730599)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实质上来说是一门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课程本身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体现的是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将教材内容融于生活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经过笔者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论陈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仍然偏重知识目标的达成,列举的事例也往往脱离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的情境也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这些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在充分研究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研究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富有活力。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所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习内容,利用生活中与之联系的具体事例或者现象把学生带入学习中,使学生在较为熟悉、感兴趣的氛围中去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技能、提升思想认识。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无论是对课程实施、学生需求以及新课改的推进都有重要意义。

从课程特点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只是死板地进行知识讲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门课程也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所以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把学习内容与初中生熟悉的生活或者身边事物相联系,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学生需求方面: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从学习特点来说他们好奇心重,但学习的耐性不足;学习有一定主动性,但往往停留于表层化;容易迷失于抽象的理论,但喜欢实践、探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把学习内容和探究内容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中,容易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从新课改方面: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它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而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需要在理解、消化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其思想认识。所以教材在编排内容时把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把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其提倡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改理念。开展生活化教学就是在落实这一理念,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活动将教师视为主体,学生视为客体,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活动被简化为“教师讲学生听”,阻碍了师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主体性思想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遵循主体性原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视角选择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才能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使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教师的主体性地位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选择上,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调整的。同时,教师还要确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在充分分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修改、发展、创新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应学生实际和时代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二)实践性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要遵循实践性的原则。一方面,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尚浅、生活经验还不足,对很多问题的本质把握不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以引导,通过实践延伸,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实现途径

(一)注重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既要注意其精炼性,也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要力争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常用的“复习式”导入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而应用生活化的导入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自2020 年疫情发生后,我们党和政府以“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为根本原则,不间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防疫、抗疫,然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我们国家现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对待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怀,从而顺利导入本节课学习主题《敬畏生命》。初中生对于这样的生活化导入设计有着深刻的生活经历,也有一些感悟和体会,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顺利地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自身储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做好了铺垫。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2022 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了要“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这需要教师重视课内外的联结,给学生营造体验参与的机会。而情境教学法则非常契合这一要求,也是在新课改下备受教师推崇的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求,有目的地创设或者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且形象、具体、生动的情境,利用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的原理,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的同时提升其思想认识,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特点,非常有利于营造生活化的情境,也搭建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走进老师》这部分内容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师职业、感受不同风格的老师、使学生学会与老师相处与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搜集所任教班级学生与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在一起的场景,如早读、上课、课间答疑、操场运动以及元旦联欢等图片和视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题目就叫《他们》,学生观看完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谈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可以谈一谈某一位教师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这样的情境会使学生非常触动,也会有话说,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顺利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学习,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还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不感兴趣的问题,究其原因要么是问题太陈旧、要么是和学生有距离。为了解决此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可以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出发来选择生活化案例,从而起到有效的导学、促学作用。

例如在对《法律在我们身边》的第二目内容“法律保障生活”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以“小光与共享单车”为主线设计三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学习与探究。第一,小明在路上发现了被人为损坏的共享单车,回家后与家人议论,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得出结论:除了道德约束还需要法律的规范。第二,小明有一天因为上学时间有些晚,就骑行共享单车逆行闯过红灯,结果受到交警的批评教育,再让学生谈感悟,感受法律的规范作用。第三,共享单车出现了新车,小明在试骑过程中遭遇了180 元的押金诈骗,这时还让学生探讨小明应该怎么办,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大家要学会用法律这一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案例式教学以初中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把学习内容完全融入案例,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不自觉地完成学习和解决学习重点、难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即强调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把他们日益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的基础,同时也强调要重视把教学活动与初中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观与访问活动、研学旅行和生产劳动等体验性活动,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教材中相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开拓视野、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这也就实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学习《我与社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内容与中学生联系非常紧密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体验性任务让学生去感悟生活。例如,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服务业等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务,感受人的社会属性;安排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使学生感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逐渐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的影响更直观、更深刻,从而形成了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利于学生的成长。

(五)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作业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检查、反馈自己的课上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拓展与提升的作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一般以书面作业为主要形式,以背记或者做题为主要内容,这会使学生觉得作业枯燥、无趣,很多学生就是应付性地完成作业。随着当前“双减政策”的出台,布置高质量的作业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探究的方向,对此,一些教师尝试给学生布置多样化的生活化作业,也就是要求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或者社会调查来完成作业。例如在学习完《爱在家人间》这课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布置这两项生活化的课后作业:(1)回家后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或者洗几件衣服,下节课把自己的劳动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2)回忆自己之前与父母产生的一次矛盾,现在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措施,试着把它写出来与同学分享。通过这样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使学生“体味亲情”,学会“沟通传递爱”,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更有收获。

总之,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教师要利用好本学科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