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2023-03-10肖楠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
文|肖楠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
我国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虽说在不断的改革中稳步发展,但近几年的状况实在显得差强人意。有人说,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部分专业院校甚至开始大幅缩减视唱练耳学分。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本土的视唱练耳课程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做的便是探究一种更为科学的、体现本土特色的新型视唱练耳教学模式。
1.视唱练耳课程现状剖析
视唱练耳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从欧洲引入我国以来,一直被专业音乐院校视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为2~3学年,学分通常为12以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专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被不断缩减,绝大多数音乐专业的视唱练耳学分被调整到10学分以下,有的甚至仅有8学分。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学计划相关政策调整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始终无法攻克的几个阻碍教学发展的“顽疾”,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各音乐院校宁愿将有限的学分分配给更有发展空间的新型课程。下面,本文将从学生能力、学习状态、教师教学思维与方法等角度,对困扰视唱练耳教学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1.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学习背景和天赋差异都会导致音乐听觉能力的极大差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是视唱练耳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天赋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其余相当一部分学生渐渐对这门课程抱有怀疑态度:一是由于长期看不到进步而认为这门课只适合音乐天赋好的学生,二是搞不清楚练习这些独立的要素有什么实际意义,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信。这种现象会严重拖慢教学进度,阻碍教学顺利进行。提高个体关注度,寻求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方案势在必行。
1.2.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传统视唱练耳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定的内容中进行听觉训练、视唱、听觉分析,全程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教学互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大脑对音乐要素进行编码,展开听觉记忆。特别是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主动性较差,直接导致每周一练的无效学习状况,因此,学习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学生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认为一切源自天赋,对练习提不起兴致,导致班级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1.3.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视唱练耳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为专业音乐学习培养综合音乐能力的重要课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是视唱练耳课的最大课题。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将重心放在训练学生对综合音乐要素的感知、理解与表现上,延续以传统的“听”“唱”“弹唱”“听记”“打节奏”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训练,包括针对节奏、音高、音程、和弦、和声、旋律、调、曲式等要素展开的练习。可是,在音乐实践中,学生要面对的是一首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如何将对独立要素的感知能力运用到音乐实践中,成为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一个难题,目前的教学大多存在学与用脱节的问题。
对此,一些优秀的视唱练耳教师致力于教材的开发与探索,希望以此推动视唱练耳教学对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上海音乐学院著名教授周温玉先后编著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视唱教材,包括《视唱的艺术:音乐会视唱曲集》《新风格视唱曲集》等。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师孔奕编著的《经典音乐听辨进阶训练》《管弦乐作品综合听辨训练》,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实践运用能力,还包括活用,特别是创造性运用。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忽视了对各种音乐要素进行实际运用所能产生的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特别是主动运用和创作过程中产生的记忆效果远远优于被动吸收。“音乐记忆是过去的音乐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①应该挖掘各种音乐要素在实际创作中所能表达的多重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运用实践能力。
1.4.不重视文化延伸与课程思政建设
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各项训练内容源自对音乐作品的解构,教学内容大多是从作品中提取独立要素展开训练。在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做到将教学维度提升到文化层面,拓宽学生人文视野与认知结构。另外,视唱练耳课程从法国引进,训练内容以欧洲音乐作品构唱要素为主,本土音乐作品虽然占一定比例,但对其构成要素的认知教学与训练都没有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进入21世纪,音乐人类学的多元化理论为我们开拓了新的视野,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后现代人类学的文化并置的方法去欧洲音乐中心主义,二是对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提倡。”②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用欧洲音乐语言、文化认知系统改造中国传统音乐,使中国传统音乐臣服于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体系。”③这样做既不利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于无形中弱化了学生对民族元素、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因此,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应该将更多适合的民歌作品、民族器乐作品以及反映时代主题的中国原创音乐、红色经典作品引入教学,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本民族音乐与文化的认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2.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围绕音乐作品中的构成要素展开,包括:音程、和弦、节奏、旋律、音色、和声、调,等等。每节课针对以上要素分成若干个环节分别展开训练,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听觉感知能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简单地说就是将整体分解为多个细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练习。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状态,从课程内容重构、创新课堂教学、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文化与思政建设五个维度入手,进行教学改革,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2.1.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的重构主要从教学资源重构、不同专业教学内容重构、增设线上教学、教材活用四个板块入手。
2.1.1.增设本土民歌视唱环节
视唱练耳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展开听觉感知,强调本土音乐资源的重要性。一方面,编著中国传统民歌视唱教材,展开本土民歌专题视唱训练。在视唱练习的同时,介绍不同民歌的风格特点、民俗文化等;另一方面,设置拓展延伸环节,结合学习重点内容拓展对中国音乐作品的文化认知。真正做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合为一体,使视唱练耳教学植根民族元素,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2.1.2.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进行内容优选与拓展
视唱练耳课程面向不同音乐专业学生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与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别。例如,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注重中外经典器乐、声乐、交响乐作品的选材;音乐国际传播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偏重中国传统音乐的选材;舞蹈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以节奏训练、音乐风格感知为重点内容;等等。
2.1.3.增设线上教学模块
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能力差异问题。教师在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智慧树”上发布教学内容简介视频,供学生预习。线下集体训练,布置练唱任务,线上一对一点评学生提交的音频作业,针对学生个体能力差异,提供练习方案。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又能够弥补线下教学个体关注度低的缺陷。
2.1.4.综合改编、活用教材
课堂教学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视唱练耳》教材为基础内容,融汇多种教学资源。一方面,从《单声部视唱》《视唱练耳节奏训练教程》等多本经典视唱练耳教材中选取优秀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中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加以改编,作为听觉练习、视唱的教学资源。
2.2.整合创演式课堂教学
针对教学中的主动性不够、脱节、缺乏创新、互动等诸多问题,设计开展整合创演式视唱练耳教学。在竞赛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音程、和声、节奏、旋律、视唱等各教学环节的互动学习。进而借助“库乐队”音乐应用软件,通过组建“小乐队”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要素展开创作表演。“库乐队”有丰富的乐器音色资源,可不限地点完成弹奏、合奏、编创等各项任务。整合创演式课堂教学将原本独立的训练环节与知识点通过巧妙的架构综合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综合练习与创作、表演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
在整合创演式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处于主导性地位,他们在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要素展开探讨、编创与表演。例如,在对教学内容——音程、和弦、和弦连接、节奏、旋律、视唱——分别展开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各小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编创、表演。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所学各个要素,编写旋律,运用所学调内和弦编配和声,进行多声部合唱,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节奏编创声势,边打边唱,展开多声部表演。整合创演式视唱练耳课堂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性认知与听觉感知、运用能力与表现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团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积极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卓有成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3.创设境技融通的教学环境
2.3.1.情境创设
整合创演式视唱练耳教学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将学生带入设定比赛情境中展开教学,并将比赛结果与平时成绩挂钩。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习专注度高,教学效率也有显著提高。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在和声小调的教学主题中,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各小组学生开启旅途,通过闯关抢答开启一扇扇大门,参观各个调家族的城堡,结合音频、图像,了解每个调家族的“成员”与构成规律。在细分节奏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四个部落,展开部落比赛,包括节奏读、打、听辨、编创等侧重点不同的针对性练习和比赛。比赛过程中,有练,有听,有打,有欣赏,有表演,并在编创表演中加入乐器,实现在有趣的情境中多维立体化地教与学,达到喜人的教学效果。
2.3.2.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全程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库乐队”音乐应用软件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音色展开音乐要素听觉训练;另一方面,在小组多声部编创表演中可运用“库乐队”进行编创,辅助表演。课前预习、课后作业提交点评、课外展演等环节,运用网络平台 “智慧树”发布视频,提交点评作业,展演优秀作品。课后运用视唱练耳练习软件“音壳音乐学院”展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课前、课上、课后、课外四位一体辅助整个教学过程。
2.4.教学评价的改革——三段式考核机制
整合创演式视唱练耳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也与传统教学评价有很大区别。由于视唱练耳课程属于综合音乐能力训练课程,学生天生能力差异比较大,而传统笔试、口试成绩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学生原本具有的音乐能力,并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是否认真努力学习的真实情况。新型视唱练耳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每节课实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小组比赛、编创表演以及作业表现来打分,作为实时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30%;阶段性测试与考勤作为阶段性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余的40%为期末笔试和面试成绩。三段式考核机制注重课堂实时评价,课堂上跟踪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考核,这样的细化考核机制便于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与课堂互动积极性。
2.5.课程思政浸润教学
植根民族元素,弘扬中华文化。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扩充视唱练耳教学资源,注重将中国传统音乐、原创音乐、红色音乐更大比重地引入教学。通过设置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将专业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实践,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
1)将中国优秀传统音乐作品、弘扬时代主题的国内原创音乐以及红色主题音乐编入教材、引入教学。
2)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族音乐素材,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与人文情怀,延伸到中华文化以及家国情怀,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信。
3)注重创设与新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
4)课堂训练活动浸入思政元素,强化中国传统风格的编创运用。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扩大本土音乐素材的比重,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音乐作品、各地区民歌以及红色音乐作品背景与风格的认知与理解,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感的培养。
综上,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几大问题,从五大板块提出了全新教学改革策略,即:内容重构、整合创演式课堂教学、三段式考核机制、境技融通的情境创设、思政浸润教学。将这五种策略进行立体化重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提升,形成了多维旋进的全新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既为视唱练耳教学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又有利于推动视唱练耳教学本土化改革。
3.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创新教学成效分析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运用能力,促进课程文化延展与思政建设。
3.1.有效发展学生音乐听觉能力
3.1.1.通过小组合作练习提高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是指借助音乐记忆,能内在地想象出声音的音高、旋律、节奏、音色、想象出音乐形象。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内心听觉的训练却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往往收效比较慢,很难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音乐编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训练内心听觉能力的过程,通过这种能力,学生们能够在大脑中搜索到想要编创的音响效果,建立对音乐要素整合效果的想象,最后通过实践检验内心听觉。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创新模式中的整合创演式课堂教学,在由要素到节奏,节奏到旋律,旋律发展为乐段,最后实现多声部作品的重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听觉,让学生在主动创造过程中于内心调动对各种要素的音响想象,塑造音乐形象,环环相扣地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性思维。
图1:传统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测试通过率情况
3.1.2.提升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
和声听觉能力的培养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在进入多声部学习的时候会表现出不适应,跟不上,唱不准等一系列问题。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创新模式,不但强化对各种要素的综合运用,同时还注重多声部编创活动的开展。在小组多声部编创表演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声部任务,不但要求音准、节奏准、呼吸准,同时要注重声部之间的配合,演唱的同时要学会倾听其他声部的效果,注意音量与音色的控制与表现。所以,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都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尽全力唱好,以免影响整体的演唱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可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升。
通过对学生在新旧模式中的测试表现,生成图1。可见,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测试通过率显著提高,学生综合听觉能力显著提高,学生能力差距明显缩小。
3.2.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
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创新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小组编创表演比赛、创设情境的互动学习氛围,还是以课堂表现为主要考察重点的新型评价机制,都行之有效地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改变了学生以往由教师带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在编创过程中,各小组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主动思考音乐构成各要素的色彩、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出集体的能力与智慧。表演也是对音乐表现力的考查,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明显地影响到整体效果,促使学生积极练习,主动学习。如图2-1、图2-2、图3-1、图3-2。
图2-1:你是否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传统教学模式)
图2-2:你是否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新型教学模式)
图3-1:你上课主动回答老师问题的频率?(传统教学模式)
图3-2:你上课主动回答老师问题的频率?(新型教学模式)
3.3.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演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听觉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音乐实践,传统视唱练耳课程主要通过“听”“记”“唱”“弹唱”“打节奏”等手段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创新模式除了运用“听”“唱”“弹”“打”,还将“用”作为重要教学手段,还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创用”,这便给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想象力和创作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创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同要素表现色彩的理解,表现意义的认知。
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参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编创,编创过程既是学生搜索整合自身已有知识储备的过程,也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对音响效果的想象同时也是音乐内心听觉练习的过程,此过程蕴含着对多声部和声效果的想象,对节奏与音高结合的想象,对伴奏织体效果的想象,对音色的想象,等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大胆地尝试,逐渐展开想象的翅膀,表现出卓越的创演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歌唱、声势、演奏等技能,结合“库乐队”应用软件合作进行多声部作品编创表演,创新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创演的作品质量越来越高,效果喜人。
3.4.课程文化内涵与思政建设得到提升
基于社会主流文化与学生年龄特点等各种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对音乐风格的喜好多以流行音乐为主。对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来说,西方古典音乐也是很多学生兴趣所在。然而,中国传统民歌与民乐往往处于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来说十分堪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关注与兴趣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课题。
图4:传统与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音乐风格喜好情况调查
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增加传统民歌与民乐的教学比重,注重增进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传统与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音乐风格喜好的问卷调查,收到了可喜的答案,随着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国本土音乐的认知,对中国民歌与民乐产生兴趣的学生人数有明显增加。见图4。
4.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创新教学模式的推广价值
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从课程内容重构、整合创演式课堂教学、境技融通的教学环境创设、三段式考核机制以及植根民族元素,弘扬中华文化的课堂思政等多个维度重构视唱练耳教学。结合信息技术,多位一体、逻辑清晰地建构出视唱练耳创新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具有以下推广价值。
4.1.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音乐人才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围绕着专业所需,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在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创新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大幅提升,行之有效地发挥了视唱练耳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整合创演式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在训练学生音乐感知力、理解力、表现力、音乐创作能力等综合音乐能力的同时,更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认知深度,多手段、多维度综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音乐人才。
4.2.有利于推进视唱练耳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境技融通的环境创设能够在主题情境的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创造性地开发了“库乐队”的课堂运用模式。在创设背景音效,多种乐器音色听觉训练和多声部创演等环节都展现出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显著优势。与此同时,还运用视唱练耳练习软件“音壳音乐学院”进行课后自主练习,借助“智慧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解决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课堂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实现视唱练耳课程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4.3.有利于提高视唱练耳教学成效
整合创演式课堂教学通过激励学生自主编创、合作编创与表演,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在提高学生演唱音准,建立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培养调式调性感、稳定的节拍感、准确的节奏感和多声部听觉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成效,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音乐能力,能有效提高视唱练耳教学成效。
4.4.有利于推进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虽然说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在内容上不断更新、拓展,教学模式却一直没有明显的突破。新型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创设、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立体化多维度的创新,拓宽了视唱练耳教学思维,为探索全新的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进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4.5.有利于发挥视唱练耳课程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拓展了视唱练耳教学资源,注重将中国传统音乐更大比重地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认知中华音乐元素的同时,将思维延伸到历史、文化与民族自信层面,让中华优秀文化有机浸润教学,使视唱练耳课程成为本土元素传承的媒介,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三全”育人。
5.结语
视唱练耳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是不同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覆盖面最大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音感,并引导学生将综合音乐能力运用在表演、欣赏和创作中,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艺术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视唱练耳课程的存在状况不容乐观,各专业院校正在逐渐缩减视唱练耳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比重。教学成效不明显,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维旋进式视唱练耳教学创新模式,是经历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打破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开展视唱练耳课程创新、改革提供新思维。
引文出处及注释:
①张凯.音乐心理[Z].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1:126.
②管建华.人类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的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J].黄钟.2004.04:80.
③杨静.东南亚三国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突围[J].中国音乐.2013,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