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东风放纸鸢
2023-03-10程建军
程建军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这是北宋名相寇准的一首《纸鸢》诗。纸鸢就是风筝。全诗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不见纸鸢的形象,却隐约有影像在眼前晃动。仔细想想,诗人大约是把自己当成一只迎风高举的纸鸢了。
放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等元素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风筝文化。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以下几种传说——
木鹞说
最早的风筝相传是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子在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研究了三年,最终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翟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翟风筝的材质。
斗笠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的器具,在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那时,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子抓住了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之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
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后逐渐演变成放风筝的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人、海南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箏的。
飞鸟说
从历史记载和人们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方面,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为多。因此,人们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的形态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纸鸢说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纸鸢”。有一种说法是,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后来,人们将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将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的历史
中国的风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之后,风筝就广泛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广泛地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此处的“鸢”指的就是风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的《百子图》里也都有关于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提到今天的纸鸢(风筝),我们不得不说说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曾举办过风筝会。1984年4月1日,在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热心帮助和山东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会议上,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之都”。1989年第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立了由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的“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从此,潍坊便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
风筝的作用
1.寄托哀思
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去世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放飞以传送给逝去的亲友。
2.军事工具
放风筝是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便利用风筝来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
3.传信工具
古代战事中遇到难题时,守城将领会施放风筝向外求救。
4.科学用途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受风筝启发,发明了避雷针。
风筝的文化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鱼跃龙门”“福寿双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等图案无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最早描写放风筝的诗人应是唐人元稹,他写了一组咏物诗《有鸟》:“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诗风浅显易懂,借物讽人,意味深远。
到了宋代,“风筝诗”渐渐多了起来。南宋诗人陆游就曾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纸鸢:“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句不仅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姿态,且让人联想到那些放风筝的孩子们是多么天真,多么快乐。
明代,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了。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的《风鸢图诗》:“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对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诗人高鼎在《村居》中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欢乐情景,绘就了一幅生活气息浓厚的画面。
更有趣的是《红楼梦》中还以断线的风筝为谜底出了一条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个灯谜是贾探春所作,以断线的风筝暗示她远嫁不归,体现了曹雪芹的独具匠心。
郭沫若对风筝也十分喜爱,并颇有研究。他在《断线风筝》诗中云:“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姮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诗歌意境优美,借物喻人,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放风筝的注意事项
1.不要在公路或铁路两侧放风筝。公路上来往车辆多,情况复杂,铁路上常有火车通过。有的孩子为了把风筝放起来,只顾向前奔跑;有的孩子则喜欢拉着风筝线倒退着走,但此时如果有火车或汽车通过,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不要在农村场院内放风筝。农忙时,场院内有许多临时安装的电灯、电闸等。
如果不注意,风筝搭上电线,很容易造成短路,不仅有触电的危险,还可能引起火灾。
3.不要在设置高压线的地方放风筝。这些地段高压线密集,若风筝搭上去,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电器设备的损坏;而且,电线短路迸发出的电火花,还会引燃电线下面如干稻草、木屑、塑料、衣物等易燃物,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