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谓“生”,何谓“活”?(下)

2023-03-10

互联网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巴塔经济学物质

3. 技术角度的“生”与“活”

接下来我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生”与“活”。

我们向大家推荐的第二本书是法国著名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写的《技术与时间》。这套书共有三本,第一本叫《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书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过去认为技术是死板的东西,它怎么会和“活”联系在一起呢?

斯蒂格勒从“生”与“活”这样一个角度把技术分成两种,一种叫普罗米修斯技术,一种叫爱比米修斯技术。普罗米修斯技术就是“生”这种类型的技术,爱比米修斯技术就是“活”这种类型的技术。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是兄弟两个,在古希腊神话里面一个负责给万物赋能,一个通过盗火为人类赋能。

首先我们来看“生”的技术。按照斯蒂格勒的描述,普罗米修斯类型的技术代表的是工具理性,获得火就是人类掌握工具理性的象征。工具理性是没有生命的,它只是工具。这种技术导致一切都向著机器靠拢。人们的思维也开始像工具理性一样变成一种教条,但技术本身却不是只有这一种取向。

斯蒂格勒指出,相反还有一种使事物从机械、统一的状态变成灵活、差异化的技术取向,它就是爱比米修斯技术。

爱比米修斯技术在现代对应的是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它恢复了整个系统的活性。这种“活”的状态,也就是变化。大数据就是来简易地把握世界的千变万化,它的下一个阶段将进入大模型的阶段,同样是为变化来建立模型,强调变的本身不变,把这一点作为最高的原则。

基于此,这种技术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我们所说的个性化、差异化的经济形态,这种技术形态的根源就是“活”的技术。

爱比米修斯技术实际上指的是,像信息技术、生命技术这种活性的技术,一旦它们和经济社会融合起来,将会使信息社会沿着和工业社会相反的方向演进。

4. 经济角度的“生”与“活”

下面,我们来讨论从“生”到“活”的经济意蕴。

技术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是人与人的关系。在经济中“生”与“活”又是如何区别的?如何从一种以“生”为主,即以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为主,向自我实现这种精神满足为主的方向发展的?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推荐的第三本书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乔治·巴塔耶的书,叫作《被诅咒的部分》。

《被诅咒的部分》同样是一个三部曲,这三部曲统称为普遍经济学。巴塔耶被称为“经济学的尼采”。

他的普遍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家说的经济学都是关于“生”的经济学。“生”的经济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是为生产而生产,最后把世界搞机械化了的经济学。他希望“活”的经济学成为一种更普遍的状态,所以他的理论称为普遍经济学。其中的第一部分叫作被诅咒的部分。

第一个观点,“生”是为生产而生产。

什么部分被诅咒了?诅咒的就是“生”,也就是为生产而生产,以致达到过度生产。所以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首先是建立在对工业经济的批判上。工业经济虽然有它的历史进步之处,也就是带来了高度的专业化发展。但它也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单一、单调,越来越从有生命的这样一种“活”的状态,进入没有生命的一种机械的状态。走向极端就会带来异化。

比如,众所周知,工业化造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把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在信息社会,人们仍然热衷于拿信息技术去搞自动化。当然了,必要的自动化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把全部社会都变成了一部精密的机器,这个时候牺牲的是什么?牺牲的就是人的活力状态。每个人在这部机器体系里,被灭活了,他的能力、潜力难以得到释放,这种机会被抑制,这就是过度的理性化,或者说这就是为生产而生产造成的问题。

但从东方的观点看,“活”既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向死而生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如何把工业社会这样一个机械体系盘活,也就是我们不应该执着于物的那种非黑即白的状态。正如互联网不能执着于节点a或者节点b,而是通过互联互通把它的活力激活。经络是干什么?经络是为活而存在,也就是生生之德,使“活”得以存在。

对经济来说,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向死而生。因为生产,即对GDP的狂热,对生活造成了一种压迫。就像加在人身上的诅咒一样,人类需要消除这种诅咒。

第二个观点,“活”是绽放。

如果刚才从反面的角度讲,在“生”的反面,“活”是对物化的一种否定。正面的主张是什么呢?我们用一个词“绽放”来表现。

绽放在巴塔耶的理论里被称为耗费,这个词有多种译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首先来看他是如何提出这个问题的。我们的消费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的消费现在变成了为了解决生产的问题而促销,促销是为了让过剩的产能有地方去消费,而不是出于消费本身的意愿去生产。

巴塔耶的意思是,要把经济从物的状态变成“活”的状态,从生存发展这种物质需求发展成自我实现这样一种“活”的过程。所以他认为要解决的是生命问题,因为生命是活的。

人类不能为了生产而生产,必须得是让人的这种活性得以释放,也就是解决经济生命化的问题,从机械化向生命化的过程去升级,为此而提出了耗费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把耗费换成燃尽这种说法,更贴切。

燃尽的第一个含义是指物质的毁灭,也就是不是为了物质而物质,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物质和生产作为手段,最终是要被毁灭的,也就是否定手段之后再来实现目的。

燃尽第二个含义是什么?是重生。从物质的毁灭里,向死而生。重生的是什么?是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重生。比如说创新,比如说快乐幸福,这是人自我实现的目的,这种需求是高于生产的。

我们把两个过程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活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好的表现就是涅槃,也就是从一个生生死死的状态,变成了一个生命过程的延续。

巴塔耶曾经转译维吉尔的一句诗——给我满把的百合花。他的意思说工业社会过度理性造成人们的物化,使每一个小人物都不能实现自我,使精神受到抑制。他希望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使每一个小人物的活力能够释放出来。比如通过创业、创新,把小人物的能力、潜力、可能性释放出来,这才是耗尽这个词的真实意思。所以最后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绽放。

在整个工业社会中,每一个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灰暗的,他们为物质而奔波,活得灰头土脸。但是巴塔耶说,从出生到活着这个过程,意味着我们小人物,在一生中也总要有一个高光时刻。

比如我可能在五分钟之内成为网红,就像樱花一样迅速地绽放,哪怕只绽放一刻,但是我曾经绽放得无比精彩。

如果经济也能把我们从这种物化的状态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释放状态,我们对于克服整个工业经济的弊端就可以实现,更不用说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人们将普遍地绽放。

我们为衣食住行而投入的这个过程,将来可能在十天里边用一两天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干吗呢?每个人都像网红似的天天绽放,无时无刻不在绽放自己。这个就是从经济角度,从“生”到“活”这样的一种转变。

我把今天的发言概括一下。从“生”到“活”实际上是从理性向意义升级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我们从为了物质的存在,向着自我实现的存在转变,这正是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的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猜你喜欢

巴塔经济学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巴塔头目在阿富汗被炸死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简明经济学
巴塔未上的最后一课
巴塔历险记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