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台化运营破解江西生态资源碎片化难题的思考
2023-03-10周吉吴翠青余倩
周吉 吴翠青 余倩
关键字:资源碎片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运营
生态资源碎片化,表现在山林、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古村落、可开发景点等文旅资源空间分布的分散化,以及土地、林地等资源权益权属的分散化。由生态资源碎片化导致的投资开发“低效化”、经营模式“单一化”,是当前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一个重大难点,也是生态产品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重要原因。为此,本文在梳理浙江安吉和江西省部分地区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生态资源碎片化问题的三种主要模式,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破解生态资源碎片化难题的三种主要模式
(一)以生态资源运营为导向的“转化中心”模式
为加快推进集约化、高水平的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浙江安吉和江西省资溪、崇义、武宁按照“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开展生态资源平台收储和统一运营。平台运营流程主要包括收储整合、资本导入和交易开发(招商引资)三个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则各有特色。
一是收储整合。通过自然资源调查摸清生态资源底数,结合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情况,由“转化中心”进行收储,将优质的生态资源资产筛选出来,整合转换为“资产包”。在操作层面,安吉县、资溪县进一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交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配套改革制度,初步建立了分类合理、内容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
二是资本导入。引入优质产业投资机构、优秀运营管理团队参与自然资源开发运营。对生态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抵质押进行创新,让生态融资渠道畅通化。在操作层面,安吉县财政局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了绿色产业、乡村振兴等发展基金,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资溪县成立了融资担保公司,为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融资担保;崇义县设立了5000万元林权收储基金,用于发放林业抵押担保贷款;武宁县对绿色信贷产品进行了多样化开发,例如:甜蜜贷、资源贷、民宿贷等。
三是交易开发。完善生态资产交易机制,开展林权、水权、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等权益产品交易。探索建立项目合作开发机制,成立项目公司或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资源的产业经营开发。在操作层面,资溪县成立了生态资产(产品)交易中心,开展出让、租赁、买卖等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交易试点;安吉县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对接国内外产权交易机构,探索实施项目层面的生态产品价值占补平衡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化实现。
(二)以文化保护提升为导向的“古建资管”模式
为推进金溪县古村古建活化利用,深圳文交所与金溪县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中国古村落振兴计划。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金溪县古村落保护开发,推出了“古村落金融贷”。“古建资管”的操作流程分为集中收储、评估交易和信贷支持三个环节。
一是集中收储。按照“分散进、集中出”的原则,由政府征收国字号、省字号传统村落流转到县城投、旅投公司名下,针对集体产权古建筑,采用使用权先托管再集中的流转方式,破解房屋使用权租赁最长期限20年的难题。
二是评估交易。依托县生态产品综合交易中心,整合古建办证、银行受理、价值评估、拍卖报名功能。同时,设立“深圳文交所中国古建资产管理计划金溪托管专区”,为金溪古村落提供宣传推广、资源优化、供需对接等古建资产管理服务。采用市场和金融机构评估方式,一方面通过“深圳文交所中国古村落振兴计划金溪运营中心”挂牌交易价格来衡量古村古建价值,另一方面针对个人采取银行“所有权+信用”评估,针对企业采取“经营权+”模式,由专业评估公司根据规模、预期收益、年限等评估价值。
三是信贷支持。推出“古村落金融贷”产品,创新“古建筑抵押+信用”“古建筑抵押+保证”“古建筑抵押+其他抵押”“拍卖交易价格参照”等多种模式提高授信。同时,由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融资风险补偿金,引进第三方公司开发“古建筑抵押保险”,有效缓释信贷风险。
(三)以生态保护修复为导向的“湿地运营”模式
为有序推动湿地生态市场化运作,江西省林业局在进贤县、南丰县、都昌县、崇义县、万年县、资溪县、上栗县启动了湿地资源运营中心试点。目前,该运营中心暂不具备收储功能,主要通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湿地生态产业化经营和湿地生态治理投融资机制创新等途径,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一是湿地占补平衡交易。在林业局等部门挂牌“湿地资源运营中心”管理服务机构,负责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申报登记与核算、湿地后备资源盘点登记、交易政策咨询服务等工作。实行省级定额、市县湿地面积动态调整的管理制度,通过地区间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完成核减指标出售地湿地总量管控目标值向购入地的转移,实现湿地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价值变现。对于实施修复后成效显著,且能形成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地,登记为湿地后备资源。
二是湿地生态产业化经营。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的多种资源,发展湿地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比如:生态旅游、水生蔬菜和观赏植物种植、自然科普教育等。加强对湿地固碳减排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而增强湿地固碳减排的作用,有利于开发出更多湿地碳汇产品。
三是湿地生态治理投融资机制创新。建立“握手”机制,解决湿地后备资源产权主体和湿地修复投资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鼓励社会主体采取为投资主体提供贷款、入股、技术合作以及购买、租赁相关权益等方式参与湿地修复。建立损失分担、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等湿地投融资机制,通过“政银担”“政银保”“税融通”等合作模式,推动与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二、破解生态资源碎片化难题三种模式的异同点
总的来看,已有三种模式的做法可归纳为经营实体化、运行平台化、交易灵活化、资源资本化,平台运营是解决生态资源碎片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本质是通过权益整合实现资源整合,通过权益规模化实现经营规模化。收储整合必须配套产权改革、项目牵引和金融支撑,借助数字化手段、专业化运营,放大优质资源规模效应,形成生态资源调查摸底、收储整合、资本导入、交易开发的全流程闭环。
(一)三种模式的相同点
一是整体目标一致。三种模式的整体目标均是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增值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二是均基于一定的数据支撑。三种模式均需在前期对生态资源有关数据进行调查统计,持续完善平台数字化建设,推动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控和交易。三是均借助一定的交易平台。三种模式均包含“交易”实现环节,均通过借助某项交易平台,实现生态资源市场化、有序化交易。四是均依托一定的金融支持。三种模式的目标实现均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融资贷款等金融支持,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升资金可投入力度,推动更有效实现生态资源整合与开发、增值与交易。
(二)三种模式的不同点
一是主要导向各有侧重。“转化中心”模式以生态资源整体化运营为主要导向;“古建资管”模式以文化保护为主要导向;“湿地运营”模式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要导向。二是交易对象存在差异。“转化中心”模式交易对象涵盖林权、水权、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河道采砂权等各类生态权益产品,涉及范畴相对广泛;“古建资管”模式交易对象主要是古建筑经营权;“湿地运营”模式交易对象主要是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三是交易平台有所差别。“转化中心”模式交易平台主要为各县生态产品交易中心,部分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经营;“古建资管”模式以金溪县为典型,交易平台主要为“金溪县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及“深圳文交所中国古村落振兴计划金溪运营中心”;“湿地运营”模式交易平台主要为林业局等部门挂牌的“湿地运营”管理服务机构。四是金融创新各具特色。“转化中心”模式金融创新主要有崇义县的林权收储基金、武宁县的甜蜜贷等;“古建资管”模式金融创新主要是金溪县的“古村落金融贷”;“湿地运营”模式金融创新主要有湿地后备资源产权主体和湿地修复投资主体“握手”机制等。
三、破解生态资源碎片化难题的路径
破解江西省生态资源碎片化问题,重点在强化“四个赋能”。
(一)改革赋能,以机制创新盘活碎片化资源
■ 游湖赏荷|李建/摄
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农村集体资产、村集体经济经营相关领域改革创新,为自然资源平台运营打好基础。一是要推动自然资源权益分离。加大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快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形成资源目录和产权清单。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担保、入股等权能。以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为重点,探索推进自然资源“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建立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收储机制,对部分能交易、愿交易但未交易的指标定期收储,并将收储指标用于平抑市场价格、缓解指标供给紧张等。二是要活化农村集体资产。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加快集体资产股权权能实现和利益兑现。在竹、中药材、果蔬等产业探索农民承包经营资产或货币出资入股的方式,组建股份制合作组织。总结余江区试点经验,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三是要创新经营开发模式。推广资溪“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完善“政府(平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推动政府、企业、集体、村民等利益相关方互利共赢。
(二)平台赋能,以实体经营融通碎片化资源
根据市县财政情况和生态资源储量确定“两山”转化中心运营架构,成立生态资源经营主体,推动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开发。一是要深入推进“两山”转化中心试点。总结资溪“转化中心”运营经验,落实银监会《关于规范“银行”字样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抚州、南昌、吉安和武宁、修水、铜鼓、崇义、上栗、全南、上犹、安福、婺源、浮梁等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试点。鼓励南昌设立“‘1+3+N’“两山”转化中心”平台体系,探索建立市级投融资平台参与“两山”转化中心建设的模式和机制。提高专业服务水平,设立专家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与国内、省内智库建立合作关系,引入高水平专业化人才参与运营决策支持。二是要整合收储优质生态资产。在资源目录和产权清单的基础上,以“两山”转化中心为收储主体,在自然资源、林业、农业、水利、住建等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赎买、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方式,收储、整合、优化碎片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碎片资源,形成优质资源资产包。完善平台项目展示功能,整合省内“转化中心”项目库和资源包,提供线上交易撮合服务。完善平台物质产品交易功能,汇集“江西绿色生态”“赣鄱正品”等品牌认证商品,对接“绿宝碳汇”“江西低碳生活”等碳普惠平台,探索构建“碳普惠+生态产品”积分兑换商业链条。三是要分类包装经营开发项目。根据区位条件、产业类型、权益类型等对整合收储的生态资源分类打包,挖掘集中连片优质资源,依托专业机构开展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宣传,并由“两山”转化中心统一流转。集中梳理、收储临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可供开发的闲置项目及开发效果不理想的优质项目,通过增资、入股、收购等方式对项目资源进行整合提升。鼓励引进农产品运营管理企业入驻平台,开展农产品IP运营、平台零售等业务。
(三)数字赋能,以场景应用链接碎片化资源
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开发资源调查、收储、交易等重要环节数字孪生场景,提高资源运营效率。一是要推动价值核算自动化。以江西省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为契机,与国家统计局和中科院加强沟通,对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国家标准和核算系统,争取江西省部分市县率先试用国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二是要推动生态资源数据化。借助高分遥感、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精度,对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汇聚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大数据。三是要推动运营平台数字化。按照“省地一体”导向,建立省级“转化中心”数字化平台,加强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自然资源系统数据共享,做好与GEP核算系统、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推动资源数字化管控、评估和交易。开发资源“一张图”“一张表”等特色功能和赣服通、微信小程序等应用模块,实现资源评估、流转、租赁“手上办”“网上办”“一链办”。
(四)资本赋能,以资金注入转化碎片化资源
进一步集成和放大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效应,引导优质资本进入生态产品市场,助推资源向资本、资金转化。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围绕生态资源碎片化整合开发,筛选一批优质项目,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发挥省属国有资本等优势,用好省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加大碎片资源整合相关的配套设施项目补助,专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初创企业,进一步吸引带动企业和投资落地。二是要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丰富金融机构抵质押品种,因地制宜创新古村落经营权、生态产品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收费权等生态权益抵质押金融产品,多渠道提高授信额度,推广“古村落金融贷”“畜禽智能洁养贷”“旅游收费权质押贷”“绿林贷”等成熟信贷品种。优化绿色金融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银行将绿色贷款余额占比、绿色贷款增速等指标纳入二级分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绿色投融资结构。三是要吸引各类资本加大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入涉农国企资本,支持财政、国资和社会资本共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构建国有资本为主的资本运营平台,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加大投资力度,打造引领性、示范性、标杆性生态资源经营开发项目。采用PPP、EOD+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先修复后开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