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新进展及未来展望
2023-03-10鞠彬彬
金 伟 鞠彬彬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有关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许多新阐释。党中央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重大任务,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此后,学者们对它的基本内涵、重要地位、重大意义、实践路径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涌现出大量学术成果和诸多见解。梳理十年来中国共同富裕的代表性理论成果和主要观点,总结共同富裕研究的新进展,可以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共同富裕基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关于共同富裕基本内涵。关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同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1]。有学者认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一般内涵看,共同富裕至少包含物质文明的更加丰富和精神文明的更大发展;从特殊内涵看,共同富裕具有非同步性,需要在动态发展中分阶段实现;具有非同等性,承认合理的差距;具有非剥夺性,实现须依托制度安排;具有非享受性,依靠共同奋斗[2]。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不仅涉及“切蛋糕”,也关系“做蛋糕”,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终极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的有机统一;是物质利益价值和强大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主导性价值和共同性价值的统一;是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3]。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概念有三重内涵:一是理想目标,即社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较充分满足的状态;二是发展道路,即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实施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步骤;三是制度设计,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应当形成的社会制度,保证全社会成员能够得到公平发展机遇,合理共享发展成果[4]。有学者站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出发,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特征,具有发展导向和目标约束的作用,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5]。有学者提出当前我国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同于过去的“先富带后富”策略,而是具有新的内涵:一是提出共同富裕发展要求的出发点不同,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不同,三是共同富裕目标所蕴含的物质内容不同,四是衡量共同富裕的标准不同[6]。有学者提出共有、共建、共享是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三者的协同关系表现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缺乏任何一方都将造成共同富裕的性质改变和实践障碍;同一关系体现在目标维度统一于共同富裕、主体维度统一于人民群众、理论维度统一于历史唯物主义、时间维度统一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上[7]。
2. 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的产物[8]。有学者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认为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不懈的目标追求,也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9]。有学者从结果、内核、时代背景、实践四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共同富裕在我国发展的重要位置,并对共同富裕的时代地位进行了新的阐释[10]。
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把共同富裕作为不变的奋斗目标,把促进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11]。有学者认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助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2]。也有学者从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角度来看,认为它拓展了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内涵,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升华了“中国梦”的当代价值[13]。还有学者从共同富裕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角度出发,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生产、分配、交换等各个环节的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4]。另外,有学者站在世界和历史的视角,指出习近平共同富裕方法论体系融合了人类的千年梦想,为当代人类社会的走向指明了新的路径[15]。
3.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达到此目标的意志和决心不变,凭借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作用实现共同富裕,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积极性,这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三个逻辑前提[16]。有学者阐述了新时代党对共同富裕的系统性认识,在价值追求上,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实现过程上,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取得全民共富;基本战略是通过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17]。有学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一般基础和前提,即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18]。有学者认为,“共同”蕴含公平正义理念,达到共同富裕需凭借各种资源、权利、机会以及各种利益的合理分配,所以公平正义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19]。
4.关于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学者指出,新时代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人民总体富裕程度不高,贫富差距尚未消失;精神文明有待发展等[20]。有学者认为新时代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扭转,阶层固化趋势渐显,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存在诸多挑战,如何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面临新考验,清醒认识新时代迈向共同富裕所面对的这些挑战,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大议题[21]。有学者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认为先富带动后富面临居民收入与财富差距悬殊、收入与财富的代际传递等挑战,先富不能自然带动后富,需要由政府主导来构建带动机制[22]。有学者从分配制度角度指出,在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发展不一定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由于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劳动者的报酬却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甚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按劳分配原则减弱,分配的天平向按资分配倾斜[23]。
5.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方式。有学者认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把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把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把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要求落到实处[24]。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包括强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25]。有学者认为要着力保障稳定脱贫,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层次、多渠道促进就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和能力;坚持基本分配制度,不断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发展环境建设以推动共同富裕[26]。也有学者立足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27]。还有学者认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更快更好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加大财产占有以及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和政策调节力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28]。有学者指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入手,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应进一步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面对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要实现收入分配调节战略;为消除绝对贫困,要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29]。还有学者提出,以发展生产为基础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挖掘和汇聚共同富裕的“合力”;以完善分配为抓手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以相对贫困为重点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反贫困实践”[30]。此外,有学者从做好共同富裕制度安排的角度指出,要巩固具有多维结构的公有制,加快建立先富带共富制度,健全有利于共同富裕的教育培训和劳动就业制度,构建兼顾发展与共享的多种分配制度,完善贫富监测和调控制度[31]。有学者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制度方面,应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改革与完善国有企业分配制度,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原则、改革与创新私营企业的分配制度;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应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推动“国民共进”、协调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与公司化改造步伐,私营企业构建以劳资共享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32]。有学者从分配方式的角度提出通过“劳主资辅”“国家法策”“物价变动”“资本市场”“捐赠穷弱”五种分配方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33]。还有学者提出必须要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推动共同富裕,认为需要加快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用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做大“蛋糕”的积极作用[34]。
二、与共同富裕相关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具有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的途径,学术界也形成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
1. 关于先富与后富。有学者认为允许先富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而手段不能离开目的长期存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35]。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内在地包含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统一”,富裕有一个过程,个人能力、机遇等都不同,不可能一开始就要求齐头并进、共同富裕;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允许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再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帮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6]。有学者指出走通“先富共富”这条路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以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创业创新;承认各要素的贡献,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倒U曲线”前半段适当允许、容忍收入差距;以“阳光化、鼓干劲、促和谐、扶弱者”为宗旨,运用系统工程思想推动分配制度体系的构建;以改革有效制度供给为龙头带动分配制度、政策体系动态优化[37]。
2. 关于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有学者认为,三次不同的分配方式在功能上互补、协调配套,初次分配总是起决定作用,具有基础性功能;再分配主要起辅助性、修正市场缺陷作用,具有从属性功能;三次分配起补充性的作用,具有临时性和救急性功能[38]。有学者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补充是,以共享原则为指导促进三次分配健康发展[39]。有学者认为按照共同富裕原则,不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统一的收入测算公式,即劳动者收入=劳动力价值+经济剩余分享[40]。
3. 关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有学者以“做大蛋糕”的生产正义,“分蛋糕”的分配正义为例,指出共同富裕实质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分配的问题[19]。有学者分析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第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大财富蛋糕;第二,推进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性安排,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分好财富蛋糕[41]。
4. 关于浙江省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即:到2025年,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有学者认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二是有利于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三是能够为促进全国共同富裕提供省级样板;四是可以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42]。有学者认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还需做大量工作,缩小“三大差距”(人群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应该首当其冲[43]。有学者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浙江要不断深化“山”与“海”的协作、城与乡的融合、重点人群的帮扶,实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44]。
三、澄清对共同富裕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在深入学习和认真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加以辨析并纠正。
1.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的“共”,强调的是脱贫攻坚战中“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45]。有学者指出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促使阶级差别消灭的过程,进而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社会条件,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3]。有学者认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同,旨在把财富“蛋糕”分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处理、协调好区域、城乡、群体等发展差距问题,确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路上“人人有份”[46]。
2. 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止是物质丰富范畴。有学者通过探讨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理论和现实关系,认为共同富裕是人性的丰富性和公平性的客观要求,只有共同富裕可以真正推进群众人性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47]。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涵盖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目的就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8]。也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仅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在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上高于小康社会[49]。
3. 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不是劫富济贫、养懒人。有学者认为推动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劫富济贫、限制私有资本、财富再转移,而是通过合理合法的政策工具来优化分配结构[50]。有学者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和创新进取[33]。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共有工作的社会,只有劳作权利的普遍化,进而劳作条件和机会的平等化,才能实现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47]。
4. 共同富裕是逐步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同步同等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推进共同富裕规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有学者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由阶段性目标构成的渐进发展过程[51]。有学者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梯度推进[22]。他有学者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即便实现了富裕,富裕程度也是有差别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社会的贡献分配,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52]。
四、评论与展望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学界对共同富裕已作深刻分析,不断拓展研究的新领域,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研究取得新突破。主要表现在:其一,全面解读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其基本内涵、重要地位、重大意义、原则要求、机遇挑战和实现路径,并对与共同富裕相混同的几组关系进行分析,让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呈现更加明晰。其二,深入挖掘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核和实践价值,更加凸显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三,分析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阻力,进而对症下药。其四,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为达到此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但是,对此仍可进一步深入探究。
1.从研究内容来看,要加强对共同富裕的定量研究,特别是要构建共同富裕的定量测算的指标体系。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指的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要考虑生活质量、精神生活、宏观指标、具体指标、全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定量内涵以及精神富裕如何衡量的问题,从而找到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共享实现水平信息,为共同富裕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有效参考。要重点关注对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十年来,理论成果不断增加,探讨的视角不断扩展,但也应看到,现有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弱,对实践层面的有效探索尚需加强。
2.从研究深度来看,要深化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如何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背景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需要结合共同富裕的观察指标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探索卓有成效的实现路径。针对不同地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如何发展数字经济,通过互补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等促进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通过消除市场分割实现产业的非中心化,通过降低金融支持门槛提升共同富裕;如何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缩小收入差距;如何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为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和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3.从研究方法来看,需注重对共同富裕的比较研究。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使用规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今后,若要提高共同富裕研究的指导价值还需注重运用共同富裕的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中,需结合建党百余年和建国七十余年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加强对共同富裕思想与制度基础研究。横向比较中,加强对国际大环境下共同富裕的意蕴及启示等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共同富裕理念与西方国家提倡福利社会的不同主张中,应从西方福利社会的实践中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观察、吸取有效的经验教训,从而扎实推动中国共同富裕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