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区域农业发展研究
2023-03-10程昕
程 昕
(正定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正定 050800)
农业产业链是农业产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农业初级产品生产所具有产业关系的产业网络结构。而在实际生活中,农业产业链是作用于自组织能力以及其他组织力之下的一种统一化的整体。与农业产业规模化比较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贸易、工业以及农业产业链才是更为优质的农业产业链模式,而是实现“以工促农”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农业产业链视角下要做好区域农业发展,就要将贸易、产业、农业产业链相结合,促进产业链生态圈的整合与发展。
1 研究背景
1.1 推进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当今的都市内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都市范畴,城市化也不再仅限于市中区的狭小区域,而近年国家也围绕传统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各级城市政府要把关注农业列为城市发展第一要务。走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化道路的最基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村经济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要真正强化农业经济技术基础战略地位,增加农业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要推动地区统筹经济发展,积极地稳妥推进城市化,要始终把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兴旺乡村经济社会当作任务,强化乡村基础配套工程,完善乡村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服务网络。
2 农业产业链概念
2.1 产业链与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产品通过国际市场生产而存在产业关联关系的产品网络结构体系,是农业涉农各个方面因行业内经营活动而客观产生的经济技术联系的主要形式。
2.2 农业产业化与贸工农产业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农业产品化是以国内外需求为主导,以增加效益为核心,将产供销、贸易与工业发展、经科教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一条龙的管理机制。农业产业化揭示的是一个农产品中的产业经营行为之间的关系趋势。贸工农产业链是以工促农、以城带村的重要纽带。
2.3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当下,现代规模农业的基本概念也属于农业产业链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所体现的也是都市农业中的基本内涵。而这种农业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桎梏,将原有的小规模农业产业与现代规模农业合并,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链会因为城乡各区域的农业产品产业链“断链”格局的出现而导致农业产业链的“中断”。农业产业链的区域化建设,是指中国农村大体系中以城市、郊区和农村为中心的三类农业经营活动,通过扩展和 整合而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链。
2.4 农业产业链构建中的分工合作理论
农业产业链构建中的分工合作有产业结构、发展机构和产业三个环节。产业的“准宏观经济”问题主要考虑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的“准中观”问题主要考虑的是产业联系问题,产业的“准微观”问题主要考虑的是产业组织问题。所以从产业组织来看,产业是同类企业的综合作用。
随着新时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大企业的产业环境下,产业发展的成果一般是由企业行为来决定的。另一方面,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是综合的劳动区域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经济效能,因此农业产业链构建中的分工合作十分重要,要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分工合作是和产业链联系在一起的,分工合作要做好各工序的生产分配活动,尤其对于农业产业链,要做好其农产品的生产、组织及其销售问题,最终提高其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分工合作。
3 农村生态圈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农业产业链现状
3.1.1 我国农业产业链已取得的成就
农村产业链论提出,农村产业链体系组织结构是农村产业链的重要载体,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农村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利润联系制度是农村产业链形成的基石,为农民增加收入是农村产业链形成的目标。当前,中国的农业产业链蓬勃发展已经获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农村新型产业链组织者数量迅速增多,龙头企业团队规模扩大,利益联结制度完善,促使了农户的增收实力逐步增强。
3.1.2 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壮大,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提升了自身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积极地为农民生产进行产前的市场经济讯息、生产资料供给、政府投资扶持以及农业生产中的人员培训、技术辅导,机械作业、病虫害防控及其产后的物流、储藏、加工、分类、打包和营销等系列化生产咨询服务,从而极大拉长了农村行业链条,更有效增强了种植和农产品的竞争力,村民农户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1.3 农业产业链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增强
各种产业链组织中,种植业六点二万户,带动种植业面积0.646亿hm2;畜牧业4.3万户,拉动家畜饲养量7.39亿头,家禽饲养量76.72亿枚:水产业单位8579个,拉动养殖水面面积514.73万hm2。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总共带动村民8726万户,其中订单带动村民5953万户,比上年提高了3.2%,占全国村民总量的35.2%。村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增收总额超过了1166亿元,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村民比一般村民人均新增净收入1336万元,比上年提高了11.1%。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正在扩大生产基地,并且在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跨区域的大型农村商品生产基地,以此提升农业产业链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3.2 我国农业产业链构建中的问题分析
3.2.1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从整个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最大少
“三农”社会问题的核心内容是农户,农户的重点是提高收入,所以,从根本上讲,农业产业链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增收以缓解三农社会问题。而农产品价值链的中心工作目标是实现农产品生产以及与有关行业之间的联合经营,从其形式上来看,就是怎样提升农产品组织化水平的提问。农村组织是指农民为获得良好的农村效益而相互联系起来的农村合作活动机构。在国外,农村组织多指合作社和联盟。在中国,这两类组织的落后发展已经成为农业产业链建设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由于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发展不健全,且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造成了分散的农民无法取得与自身利益相应的社会份额和经济效益。大多数农产品加工公司和农民互相签订的合作都是一个松散的买断伙伴关系,他们也承受了原料价格与商品双重市场波动的风险。而由于没有履约保障机制,他们和农民互相中间签订的合作协议也往往无法履约,因此价高时农民往往惜售,而价低时他们也往往压级压价。公司没有与农民形成合理稳定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同时,农民在当地打工增加收入的难度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3.2.2 农业效益比较低,促进农业产业链构建的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资金总是进入了收益率最高的行业,但由于农村相对经济效益降低,不但限制了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反而直接造成了农村的包括资本、土地、物资、科技等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农转非,农村资本净外流。据统计,1995年的农业资本净流出为1904亿元,1999年为1482亿元,而2002年更是外流至超过8449亿元(811据相关机构数据,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与城市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之间的比例,在2000年,其比例在6.8%左右,而到了2001年比例就提升至7.3%。而我国财政支农费用情况则是在1995年占据全国公共财政总收入的8.43%,而在2005年,这一比例仅提升了0.4%,达到8.83%。在农业科研投入以及推广上,相关投入依然不足,而中国农业科研投入也仅仅占据农业总产值的0.2%,但是目前世界的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1%。在部分财政困难的地区,这种投入不足的问题则更为严重。由于政府的投入不足的情况的存在,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农业生产条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所以要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依然有一定的困难。
4 农业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4.1 树立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发展理念
农村产业链体系的基础理论涵盖着中国过去的中国传统种植业和涉农行业,并承载着大农村大商品流通的思维;反之,现代大农村的发展理想是涉农产业链发展的基础内容。所以,根据农村产业链体系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特点,中国城乡地方人民政府都要顺应中国农村产业链体系发展整合的自身规律,逐步改变过去就在农村搞企业、以企业搞产品的过去工作思路,应注意与当地主导产业间的交叉连接关系并有意识地加强主导产业间的互动关系,并利用三次产业的交叉联系关系来构建农村新型产业链体系。而农村产业链则是农民自发组织和他组织者之间共同相互作用的产物,组织者理顺和调整农村产业链发展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农村产业链的物流配送、信息化、资本流等更加畅通,从而达到农村全产业链价值。农产品价值链是一个统一体,在其中,产品是基石,生产是关键,营销是重点,而各环节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并按照市场需求来带动整个价值链的增长。
4.2 构建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平台
供应商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程度与协同程度,有效处理供应商内部的协同问题,从而提升供应商整体绩效,重点在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农业产业链包括种植户、加工和流通。因此,必须开展农业产业链的电子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生产、销售等阶段的电子化,以实现农业产业链上所需的信息有效、精准地传递。农业电子商务是公司实现供应链上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流程集成一个较好的信息技术框架,而协同电商模式(所谓电子供应链)是对农产品公司实行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最高目标。各政府部门都要确立农业信息化的观念,以规范政府部门行为,为农产品公司信息化服务和整个农业产业链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 结语
农业产业链是农业初级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产业网络结构,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农业产业链已然成为一条自组织的产业链,而在政府等多个体系的作用下,也会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农业产业链。而要更好地发展农业产业链,就必须要清楚农业相关产业以及农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互惠互利关系,明确供应链的概念,探索在区域农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并利用农业产业链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无尽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