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工业建筑的适应性改造
2023-03-09耿雪
耿雪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0 引言
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部分城市开始产业结构调整,由工业时代生产型城市向科技时代的消费型城市转变,于是,城市中大量旧工业建筑处于闲置状态[1]。在城市工业化逐渐衰退的背景下,有不少的老旧工业建筑群被人们遗忘在城市的角落中。这些老旧工业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记忆,满载着城市变迁的故事,它们像一位位老者静静地矗立在城市中,倾听着城市更新的声音。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不少工业建筑被贴上了工业遗产的标签,这类建筑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它们被保护起来,而还有一类建筑由于没有该标签而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成为了破败区域的标志物[2]。所以为老旧工业建筑赋予一个新的功能,让其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是势在必行的大事。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旧厂房改造为例,探讨老旧工业建筑的适应性改造。
1 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背景分析
从物质层面来说,建筑本身的物质寿命长短和使用功能寿命长短同时决定着建筑可使用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长度。通常,建筑本身的基本物质寿命是指建筑物在其内部结构、本身具有的安全保护的系统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等各方面都能够持续正常地发挥出其最大功用需要的总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时间决定了一个建筑物本身的基本最终寿命[3]。老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的出发点就是让老旧工业建筑能够重新拥有新的使命和功能。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的老旧工业建筑的物质寿命仍然在延续着但功能寿命早已结束,所以有必要为其赋予一个新的功能,让老旧工业建筑重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对于这些旧的工业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应该立足于人们对这些不同的建筑物本身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并把主要关注的点放到其如何被使用上而并不只是对其进行保护[4]。
2 老旧工业建筑的适应性改造策略
2.1 添加并置策略
该策略是指将一个功能性介质添加到原始的空间中,使其成为一种能够与原有建筑空间的结构共生的介质。从材料、色彩、质感等几个方面使新介质与原有建筑结构或状态形成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引入的新介质要注意其自身应是可以移动的,要在空间中存在但不影响主体结构。
当原始的建筑空间内部较大且具有相当的空间潜力时,或者原始的旧建筑立面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或者具有历史传承性时可以运用此种策略进行空间形态的转换。这样不仅可以在改造空间内部时,最大程度地减小对旧建筑外观的影响,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历史街景的视觉完整性与连续性,达到较好的改造效果。
2.2 翻新重组策略
该策略施行的前提是在原有建筑空间的外部结构具有较大的保留价值,在改造过程中除了保留建筑外立面及建筑的整体体量外,对建筑空间的内部动线进行重新的规划调整。在该策略中,植入的新的结构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对整个空间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给单一的功能空间引入新的功能单元,达到旧空间具有新功能的目的。可以通过拆除分区的方式实现此种策略,即以楼层为单位将空间打开或者将原本的大空间进行细分,使得内部空间呈现出一种新的动线关系。在具体的材质选用上,既可以用原有旧建筑的骨架支持新建部分,也可以用全新的材质为旧建筑添加生机与活力[5]。
总体上来说,对原始建筑的结构应该可以清晰辨认,新加入重组的介质应该与原有结构相融合并且能够延续原有的建筑风格。当建筑物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遗产价值,并且是城市肌理或者城市街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可以运用此种策略进行空间的改造设计。
2.3 结构性改组策略
此策略是指经过系统的改造措施对老旧建筑结构进行改善,即用一定的“介质”来代替缺失的结构元素、支撑结构或者利用铸件将空间的整体品质进行提升。将现有结构中不稳定的一些构件进行拆除使其变得更加安全,再增添新的构件或者将原有构件进行重新的修缮和整改以保证现有结构的稳定,进而达到释放内部空间,扩大空间容纳性的作用。
如果出现老旧建筑的结构无法再承担起支撑作用时,可以利用此种策略进行改造。新结构的引入可以帮助老旧建筑重拾其使用功能,在不破坏新空间的前提下,将新结构引入到原始的建筑空间中,更加明晰建筑空间的划分、界定以及行动路线,将新旧结合的新空间的品质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2.4 外部加置策略
当所涉及的改造空间的体量大于原有建筑空间的体量时可以运用此种策略,其不仅为设计师在进行改造设计时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也能够体现现代设计风格与传统技艺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当原有的建筑通过此种方式进行了加置延伸后,新添加的部分能够对旧有部分进行诠释,进而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或者异同点,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将来的憧憬。此类改造设计的关键点在于能够在新旧衔接过渡部分给用户带来不同的体验。
3 老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案例分析
3.1 调研分析
在推行绿色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建筑资源进行再利用成为许多设计师和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其中特别是老旧工业建筑更是因其庞大的数量而更加被人关注。比如英国的泰特博物馆就是国外比较典型的改造案例,此博物馆的前身是一个废旧的厂房,改造的目的在于保留遗产,因此其采用的主要策略是“修旧如旧”,改造成本较大。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旧厂房改造为例,此案例是将学校内的一个铸工车间改造成学校的建筑馆,从厂房空间摇身一变成为了广大学子读书的课堂,其示范和推广意义重大。
3.2 空间为本的设计策略
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旧厂房的适应性改造中,根据厂房空间开放、宽敞等特点,将其新的功能定义为建筑馆,在此建筑馆中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进行实践。实际调研场地空间后,设计师根据不同空间的尺度、进深、明暗等,分别对艺术沙龙、教室空间、模型制作空间、阅览空间、展览空间等进行逐一划分[6]。
空间为本的设计策略不仅体现在功能对空间“适应”的角度,还体现在空间对功能“启发”的角度。基于“适应”角度布置的功能空间有:(1)入口大厅:将建筑馆的主要入口开在两个厂房车间的连接处,此位置正好处于院子的中间位置,方便人员流动也能利用好院子中的大型机器构成入口景观,形成具有特色的入口空间;(2)美术教室:顶部空间南侧没有窗户开启,而厂房空间的顶棚中却开启了天窗,此天窗正好成为学生绘画时的稳定光源;(3)图书阅览室:在厂房空间的一层有一处空间阳光非常充足并且相对安静,在空间中不仅能安静享受阅读的快乐,还能欣赏到院内的绿植树木;(4)报告厅:在厂房的东南角有个独立的车间,在该空间中视线和声音都能满足小型报告厅的需求,而且顶部的天车也能够成为灯光和投影仪的桥架;(5)计算机教室:在厂房的转折空间中,其光线情况不太良好,设计师利用其特点,将劣势转变成优势,把该空间设计成计算机教室。
基于“启发”角度布置的功能空间有:(1)沙龙空间:在东侧的车间内,有许多废旧的机器、空间内纵横交错的管道使得空间本身就自带几分“艺术感”,为后期改造为沙龙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模型制作间:在厂房西侧的空间其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车间,是整个工厂流水线的起点,留存下的机器本身就满含制作感,独立的空间出入口为原料的进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该空间稍加改动便能够成为一个良好的模型制作间;(3)室外休息处:在厂房院内原有一处烘焙房,改造设计时将该烘焙房进行拆除处理,进行了一些涂鸦处理形成一个充满艺术感的室外休闲空间。
3.3 结构的综合多效加固策略
原来的旧厂房建筑的空间高度较高,建筑的横向跨度也较民用建筑增加很多,旧厂房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要高于普通民用建筑几倍之多,具有非常明显的可改造优势。但由于工业建筑本身的建造和使用时间都过长,其自身的坚固性和建筑饰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结合旧建筑厂房的结构特征,综合考虑建筑的再利用方式,采用增强建筑薄弱部位和引入先进的抗震理念两者相互结合的加固模式。具体的措施为:先进行现场的综合考察,对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后与现有规范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找到一条综合解决问题的高效策略。比如,原来的旧厂房建筑有诸多的大窗户,如何将这些大窗户进行合理改造是设计的关键。为了提升空间的节能控温效果,将窗户进行合理的封堵是必要的,将窗户的封堵与强化墙体的刚度相结合,能够达到整体提升墙体抗震性能的目的[7]。
3.4 再利用废旧材料策略
在进行旧厂房改造过程中,一些废旧材料和构件能否再次利用起来,让其能够重新发挥功能是设计师的另一个着眼点。比如在建筑馆的改造设计中,上层的结构梁由原旧厂房中的钢筋混凝土牛腿柱演化而来;楼梯中所有的栏杆也是由废料切割焊接而成,这些废料是由旧厂房中的钢窗收集而成;室外庭院中的铺地由厂房中的冶炼炉拆出的耐火砖铺设而成;一些旧机器经过适当的转换将其作为室内外空间的一个艺术装置,不仅具有适配性而且体现出建筑馆独特的艺术性[8-10]。
4 结束语
老旧工业建筑群体在城市空间发展的问题上常常会被卡在“彻底废除”和“旧建换新”的设计命题中。老旧工业建筑自身是否可以通过恰当的设计改造策略跟上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城市空间发展中与城市内涵相匹配,发挥其作用延续其生命;是否能够让年轻的一代在之后的生活中有机会去领略过去工业建筑的恢宏历史,重拾对工业建筑的崇敬之情,保有对工业遗迹了解和认知的兴趣;是否能够在未来城市空间的规划中形成既有特色又兼顾城市整体发展的有效手段,作为拓展城市文化形象的一面旗帜,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中国城市化的步伐还在加快,城市的快速扩张带来一些资源及环境问题,而那些满载着历史记忆的老旧工业建筑在时代的不断更迭中应该被赋予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实施科学的适应性改造,为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