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基于陕西典型村庄的调查
2023-03-09文丨周向阳
文丨周向阳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陕西一些农村地区积极探索,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形成较好的做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可供西部其他地区参考和借鉴。
一、陕西典型村庄乡村现状
2021年,调研组共走访调研陕西4个典型村庄,分别是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渭南市合阳县坊镇灵泉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劳动村。田西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497户2100余人,党员54名。全村共有土地1837亩,其中耕地1486亩,其他用地29亩,宅基地303亩,公益事业占地19亩。目前,田西村“两委”班子共8人,大专以上学历3人,平均年龄45岁。灵泉村将产业兴旺作为重点,提升村级发展质量。以古村落、福山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接待游客站、古涝池和3处古建修复等措施,致力于将灵泉打造成具有“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事体验、民宿度假”等四大特色鲜明的旅游名村。董岭村共有345户1285人,其中党员50名,总面积10832亩,2020年人均纯收入20200元。围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的理念,打造山上绿色果园山下旅游休闲的新型农业社区,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业,凭借毗邻环山路、交通便利的优势,依托白鹿原影视基地,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第一批精选试点村”等称号。劳动村是陕西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唐村中国农业公园、市级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面积683亩,有6个村民小组,人口1376人。该村设立党支部1个,党小组2个,共有党员34名,党支部由4名干部(含驻村第一书记)组成。
二、陕西典型村庄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杨陵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促进党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有机融合。杨陵区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对所辖77个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促进村风民风向上向善向好。建立乡村学堂,设立8大类课程菜单,组建300余人师资库,广泛开展培训活动。同时,积极选树典型人物事迹,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截至目前,杨陵区累计涌现各级道德模范47人、陕西好人4名、中国好人1名、十星级文明户3033户、五好家庭129户、好媳妇、好婆婆200余名。在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方面,杨陵区推进设计下乡、开展村庄建设规划工作的做法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该区还积极推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建立“净美街长制”,创建“美丽庭院”100户,杨陵区和王上村被住建部列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精选试点县和试点村。董岭村发展产业坚持党建引领,专门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党员带头种植核桃,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向普通农户提供核桃栽培种植技术培训、传授技能,2名党员被授予高级职业农民称号。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杨陵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主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党支部带领农民群众共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首先,通过实施帮扶项目,提高农民群众对集体的认同感,分阶梯推动,在全面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基础上,建成王上村、田西村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先行村,目前杨陵区经营性收入过10万元的村(社区)达到65%。其次,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能力,一方面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能力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具有大专学历人才进入集体经济组织,并且广泛开展培训,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组织人才的综合素质。再次,建立健全集体经济分红机制,密切农民群众与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劳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进行衔接,实现利益共享,流转土地200多亩,实施“稻鱼共生综合种养”项目。劳动村发展引导农民群众以入股、出租等方式将两个村民小组的老旧宅基地收归集体,通过集体统一改建,兴建民俗古村落,打造民宿产业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董岭村党支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理念,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乡村有产值,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村庄治理闭环。
吸引
经过新一届换届选举,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成员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其中不乏“80后90后”担任村“两委”成员,该村党支部已经专门选拔一名大学生担任副书记。
(三)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近年来,杨陵区田西村强化村干部选拔任用,吸引返乡优秀青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在村党组织带领下,全村开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130多万元的投资改善了村里饮用水条件,有效解决了老百姓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加快村级道路修建,丰富完善村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专门成立综治中心,该中心在组织开展群访群治、矛盾纠纷调解、重点人员稳控、无黑无恶创建、基层平安创建、民主法治创建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农民群众通过参与改善家乡面貌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农村的发展面貌,田西村荣获“陕西省诚信群众自治示范村”“陕西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杨凌示范区无黑无恶村”“示范区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党支部书记荣获第15届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
(四)吸引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田西村有序推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吸引大学生担任村“两委”成员。经过新一届换届选举,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成员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其中不乏“80后”“90后”担任村“两委”成员,该村党支部已经专门选拔一名大学生担任副书记。年轻干部为村“两委”补充了新鲜血液,由于青年人思维敏捷,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现象了解更深入,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力强,对提高村“两委”的决策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田西村位置优越,属于西安市都市圈,城市消费者来村观光旅游、采摘等需求较为旺盛,为村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商机。田西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村庄已经成为接待游客的重要资源。田西村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特点,引进一家乡村建设公司,该村对公司股份占最大份额,吸引绿化、建筑、艺术设计等专业技能人才,盘活村集体闲置旧农房,开展个性化整体规划、装饰、美化、绿化。发展农家乐、民宿业、乡村文化展馆打造出以“青春热土、多彩田园”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业,同时发展生态盆景制作等产业。劳动村加大力度对接城市工商资本,推进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农田土地140余亩,通过统一经营,降低农户的劳作投入时间,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共享目标。依托农业公园,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农民持土地入股,实现“资源变资金,村民变股东”,农民群众还参与农业公园,成为职业农民或工人。
(六)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杨陵区围绕“兴业、惠民、优政”目标,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建设“数字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区“数字乡村”各类数据资源系统化管理及应用,完善镇村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延伸,强化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条件。完善乡村电商服务体系,畅通农产品销售服务,广泛开展农资、农机、农技及农业政策信息交流服务。
三、西部地区开展乡村振兴仍然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规划方案。总体来看,目前包括陕西在内很多西部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还缺乏准确的发展定位。只有建立在清晰的定位上,才能对乡村发展开展结构化设计,完善不同功能,形成协同工作体系。准确的发展定位有赖于对内部禀赋优势、外部环境、市场前景等条件统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研判。而市场供需变化较快、产业培育进入成长期需要一定时间、基层工作者缺乏足够的理论、农民群众对发展思路的理解与认同等因素制约乡村振兴精准定位。同时,还需要推动多规合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思维。
(二)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资金,不仅需要中央级、省级、市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还需要县域财政提供配套。但财政资金并不是单一的渠道,应重视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民间资本的跟进投入,以支持乡村振兴并共同发挥作用。从资金结构来看,目前用于乡村基础设施改造的资金相对充裕,涉及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还存在一定缺口,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方面的专项资金也相对匮乏。另外,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馈家乡开展资金捐助的渠道尚未建立健全,引入民间资本的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缺乏充足的乡村人才。受经济社会发展较慢等因素影响,西部农村地区人才流失较严重。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西部地区输出8248万人,比上年增长2.7%。从乡村振兴角度来看,西部农村地区亟需熟悉“互联网+”、大数据等通讯信息人才、经营管理带动致富人才、农村电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从事公共服务人才。
渭南市合阳县坊镇灵泉村
四、加快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乡村规划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先开展乡村发展规划。充分挖掘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乡村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优势,在符合国家政策框架范围内,按照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多个方面,分门别类综合统筹考虑。邀请科研机构、规划机构等专业人士参与乡村振兴规划论证,促进规划符合地方实际,彰显乡村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听取当地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农民群众共同参与规划。将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方向、内容、功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县域、乡镇政府部门逐步实施。
(二)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和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大,产品和服务不宜雷同,否则将会陷入恶性竞争,不利于巩固提升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发展集体经济应坚持差异化经营策略,选择发展模式时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首先,要锁定明确的目标市场。西部地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要面向西部市场,更应将市场扩大到全国范围,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其次,要构建多元化经营格局,最大化释放当地特色优势,稳步提升西部乡村核心竞争力。再次,要创新经营方式,选择资源开发、社会化服务、利益共享、抱团组合等适宜的发展模式。
(三)加强乡村产业发展。探索以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建立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强化乡村产业链源头管理,优化种养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管理,延伸分级分类、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包装销售、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协同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构建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强化区域品牌对优势农产品资源的整合,以品牌带动市场份额提升,扩大市场影响力,促进品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优化。积极挖掘西部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大数据、5G网络等通信条件,激活产业交叉、技术渗透、要素重组等潜在驱动力,拓展产业附加值提升空间。
(四)统筹配置投入资金。县域内要加强各类乡村振兴资金统筹,摸清现有支持乡村振兴的各类项目、资金规模、归口管理部门、经费下放乡镇情况,由乡村振兴部门统一开展监测管理,保障资金及时投入乡村振兴过程。积极改进提升市场营商环境,主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乡村振兴资金项目库。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制度,强化资金的运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绩效管理,用好项目资金。完善资金使用分配方案,集中财力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乡村振兴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实现各个击破,打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
(五)持续吸引青年人才。搭建青年人才回到乡村参与乡村振兴的稳定平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等人才参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实际工作,吸引优秀人才到乡镇政府、事业单位任职。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换届选举机会,选拔优秀人才担任负责人。提高县财政支持力度,对乡村亟需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等,开展专门遴选,及时补充关键岗位。加强县域内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建立培训机构,利用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党校、国有企业等单位组织师资队伍,对有建设乡村情怀、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人才开展定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