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牦牛,谈谈产业

2023-03-09杨阳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牦牛青海省

文丨本刊记者 杨阳

无角牦牛

2022年11月底,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自北向南经历了一轮大范围寒潮降温过程。此次降温幅度大,雨雪和大风天气影响范围广,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西藏自治区,夜间最低气温已经接近-20℃,但对于有着“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来说,这个温度还不会对其生存产生较大影响。

牦牛,这种生活在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的独特家畜品种,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具有良好适应能力,能够忍耐-30℃—-40℃的低温。

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

我国是牦牛的主产国,牦牛养殖数量约160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养殖总数量的95%以上,是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

青海省是我国繁育牦牛最多的省份。统计资料显示,在2021年底,青海省牦牛存栏量已经达到500万头左右,牦牛总数占全国牦牛总量的32%,位于全国的首位。

“青海省现有4个地方牦牛品种,分别是青海省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雪多牦牛和玉树牦牛。”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梁春年向记者介绍,“我们在青海还培育了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2个新品种,其中,阿什旦牦牛是国内首个‘无角牦牛’品种,也是首个适于舍饲化养殖的牦牛品种。”

据了解,青海省的牦牛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四个自治州,其中,玉树藏族自治州数量最多,占38.64%,其次为果洛藏族自治州,占18.49%。再次为黄南藏族自治州,占13.57%,海南藏族自治州占13.41%。

西藏自治区也是我国牦牛的主产区之一。现有斯布牦牛、娘亚牦牛、帕里牦牛、西藏高山牦牛、类乌齐牦牛、查吾拉牦牛等6个地方品种。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西藏自治区牦牛存栏量521.91万头,出栏量147.67万头,出栏率28.29%;牦牛肉产量21.17万吨,牛皮产量130万张。

作为我国牦牛分布最广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全区各县均有牦牛的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各地区中,以那曲市牦牛数量最多,存栏192.55万头,其余依次为昌都市,存栏牦牛145.15万头,拉萨市69.48万头,日喀则市51.08万头,山南市27.53万头,阿里地区16.45万头(含犏牛和黄牛),林芝市19.67万头。

四川省的牦牛数量仅次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存栏400余万头。四川省现有麦洼牦牛、九龙牦牛、木里牦牛、金川牦牛、昌台牦牛等5个地方牦牛品种,主要分布于甘孜州和阿坝州,少量分布于凉山州,雅安地区也有零星的分布。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牦牛产业最发达地区,存栏牦牛211万头,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在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云南省等地也有牦牛养殖。甘肃省有2个地方品种,分别为天祝白牦牛和甘南牦牛,其中天祝白牦牛为世界唯一白牦牛品种,具有被毛洁白、体型优美、肉毛兼用、生产景观一体等特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2个地方品种,云南省有1个地方品种。

万能家畜:不只是产业

牦牛是我国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特色资源。青藏高原土地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6%;草地面积12834.9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3,可利用草地面积11875万公顷,约占全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6%。牦牛是高寒牧区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肉、奶、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被称为万能家畜。

牦牛产业是藏区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之一,2020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两地牦牛存栏量合计占全国的比重超70%。

牦牛产业也是青海省藏区联农带农范围最广的支柱产业。牦牛产业集群区域覆盖范围内的6.22万户贫困户18.20万人,通过入股和就业等方式,结合合作社年底分红,实现脱贫增收致富。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青海省牦牛产业集群位列其中。

“牦牛各地区发展现状因地而异,极不平衡。”梁春年对记者说,“相对而言,青海省牦牛产业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有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合作社和企业,在海北州、海南州等地有可以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牦牛养殖企业,生产水平较高。”

牦牛能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利用青藏高原牧草资源繁衍生息,提供多元化产品,牦牛与高寒地区人民除了在生产生活外还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在藏民族中流传一首远古的《斯巴宰牛歌》,生动地演绎了牦牛与自然的神话,化平淡为传奇,把一个个自然场景渲染得极富诗情画意:牛头屹立于山脉雪峰,牛皮铺垫成草原大地,牛尾装点为灌木森林,牛血孕育着江河之源。牦牛的爱,大美无言,那一刻化为永恒永远。

1973年,在我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器型高为0.7米,腹径为0.3米,背高为0.51米,角长为0.4米,重达80公斤,保存非常完整。这是我国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该器形体结构严谨、准确,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冶炼技术高超,勘称一绝。

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牧民群众还创作了气魄雄伟而优美的牦牛舞,舞者头戴牦牛面具,模仿牦牛的动作,载歌载舞。草原上的牧民每年还举行别具特色的赛牦牛体育活动,以表达对牦牛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牦牛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利用与保护,对高寒牧区生态区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对促进当地牧业经济、区域民族文化发掘保护都将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支撑:让牦牛“牛”起来

牦牛是综合生产性能很强的高原畜种,牦牛产业也是一个产业链可以延伸很长的大产业。但由于牦牛分布区域、生产条件的限制和重视程度的不够,使得牦牛还存在良种体系不健全、畜群结构不合理、选育技术普及率较低等问题,加之自然生态条件严酷、饲养管理方式落后,致使牦牛良种化程度较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业效能和引领带动能力不强。“牦牛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从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到屠宰的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科技需求贯穿牦牛产业整条产业链,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实现牦牛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也只有依靠科技,才能不断促进牦牛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梁春年对记者说。

良种是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牦牛饲养流传着一句话:“春乏夏壮秋肥冬瘦”。受自然环境影响,牦牛每年都要经历长膘掉膘的过程,饲养效率低。大通种牛场场长李青云介绍,青藏高原有长达7个月的枯草期,牦牛在此期间掉膘严重,影响出栏;牦牛肉也会季节性断供,影响牧民收入。

“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新品种的诞生,正是科技改变产业的写照。2019年,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阿什旦牦牛可以圈养舍饲的特点,让牦牛增重容易、不掉膘,生长发育更快,实现了牦牛肉的四季均衡供给。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资深首席科学家阎萍研究员介绍:“阿什旦牦牛的显性特征就是无角,性格好,生产性能好,遗传性稳定,相比其他牦牛,易饲养、易管理。而没有牛角则占地少,可以增加饲养密度,也便于在农区推广养殖。”。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开发出许多适用技术与模式,如“牦牛一年一胎高效养殖技术”“牦牛提纯复壮及改良技术”“牦牛冷季暖棚饲养技术”“牦牛高繁低育模式”“牦牛错峰出栏技术”“牦牛差异化产品加工与品控技术”“牦牛副产品开发利用技术”等,这些组合技术在试验地区取得良好成效,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升。

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的引领推动。青海省牦牛产业被称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青海牦牛”成为“第一品牌”。早在2012年,青海省就提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发展战略;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青海省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单一产业出台的专门意见,也是国内第一个省级层面出台的牦牛产业实施意见;同年,又制定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青海省高起点、全方位打造牦牛品牌为青海省农牧“第一品牌”,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牦牛产业发展。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高牦牛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着力解决牦牛业全局性和区域性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2018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牵头,联合全国牦牛优势科研院所及高校、推广单位、牦牛养殖、产品加工企业共 91家单位,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家牦牛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联盟。牦牛联盟贯彻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牦牛业科研、教学、企业、协会等单位及专家开展技术协同创新,为全国牦牛业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着重在牦牛选育、繁殖与生产、营养调控、产品加工、疫病防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引领牦牛产业持续发展和振兴。

“联盟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技术引领、智力引领和品牌引领的重大作用,使原来分散的、局部的量变成果在联盟平台上聚集放大,形成质变,在提升我国牦牛种业竞争力,产学研结合,推动牧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担任联盟秘书长的梁春年说。

2022年初,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积极牵头,围绕“三区三州”地区牦牛产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针对牦牛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有示范技术碎片化、缺少系统集成和综合配套技术衔接的有效体系,难以实现牦牛种业提质保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组织牦牛繁育与新品种培育、营养调控、环境和信息化管理、肉乳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等领域独具优势的10家联盟成员单位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牦牛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揭榜挂帅项目取得成功。

无角牦牛品种——阿什旦牦牛

我国国民牛肉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地域性消费特征逐渐减弱,非传统消费区域销量大幅增长,为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牦牛屠宰量逐年扩大,由2016年的302万头增加至2021年的378万头。

尤其是直播电商的兴起,使得居民借助网络平台加深对牦牛的认识及关注,有效提升了牦牛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催生了很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进一步推动牦牛产业发展。这也带动了牦牛的现代化屠宰加工技术迅速普及,牦牛肉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消费量、销售半径都在迅速提高和扩大。

青海省为推动牦牛屠宰规范化,制定了《牦牛屠宰技术规程》《牦牛胴体分割》《牦牛胴体分级》《牦牛肉质量规格》等标准规程和技术,有效推动了牦牛屠宰规模化、牦牛分割标准化。同时,当地还采用了牦牛宰前静养管理技术和电击晕技术,有效降低了牦牛宰前和屠宰应激。

青海省牦牛产业经过快速发展,牦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牦牛相关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相关数据显示,青海全省现有140多个牦牛肉品牌和20多个龙头加工企业。

牦牛产业作为藏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承担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承载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也承载着藏区人民致富的希望。牦牛文化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将成为神秘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猜你喜欢

牦牛青海省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跟着牦牛去巡山
人物志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