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水生态科技治理“广东样板”
2023-03-09文丨张雄智
文丨张雄智
治理后的登峰村老寨池塘
在粤东地区传统民居风俗中,许多村庄寨前、祠堂前,往往有一口或多口大水塘,既承蓄村庄雨洪、洗漱灌溉,又能兼顾水产养殖、调节水位、沉淀净化污物等功能。在揭阳市南溪镇登峰村中就有这样四口水塘,多年前这是村里百姓集中休闲活动的地方。随着人口增加和年久失修,水塘水系阻断、雨污混排、淤泥深积、水体黑臭、绿藻频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导致村民大都避而远之。类似登峰村这种水塘变成臭水坑的情况在粤东地区多有存在。如果把河流比作人体的“动脉”,那么水塘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我们对水环境的治理不仅要在“动脉”上做文章,还应该在“毛细血管”处下足功夫。
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保利发展控股集团牵头组成帮扶工作队进驻揭阳普宁市南溪镇,围绕“风水塘”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普宁市南溪镇驻镇帮扶工作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南溪镇人居环境实际情况,深度发掘粤东地区池塘多、散、脏的实际问题,引入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采用“治标+治本”的水生态治理先进技术,以低成本、小占地、省人工、有收益等优势取得实效,逐渐成为广东省水生态低碳长效科技治理样板,具有很好的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深调研,摸底镇域实际发现生态问题
深入开展走访,全面了解镇域情况。驻镇帮扶工作队进驻后,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走访调研了南溪镇4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与镇委镇政府共同谋划镇域经济发展,初步确定了“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思路,按发展旅游业的标准,对南溪镇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梳理生态问题,精准掌握原因脉络。粤东地区民居前的池塘寄寓着“聚财聚气”的文化意蕴,南溪镇的41个村、社区均有多个池塘。但随着时代发展,村民对池塘的管护和维护慢慢弱化,起初,村民们尝试用清淤泥的办法来进行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挖完之后过段时间又恢复原状。另外,尽管原有水系被破坏、池塘富营养化严重,但未经处理的废水仍然持续被排入池塘,造成原本嬉戏休闲的美丽池塘变成黑臭水体。
尊重民风民俗,沟通对接地方需求。民居前的池塘又称为“风水塘”,对居民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与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驻镇帮扶工作队深入多个村落,与村“两委”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等深入沟通交流,确定了池塘治理是民之所向、村之所想的重要需求。
重民生,落地创新科技解决环境矛盾
根据镇域生态需求,针对性遴选专家团队。经深入梳理发现,南溪镇池塘较多,但大多按自然村的划分而分散在多个聚集区附近,目前多属于死水,且存在生活污水排入池塘的现象。帮扶工作队结合实际情况,设立项目要求和实施目标,力争用最少的成本、最优的技术、最佳的成效打造水生态治理科技样板。经过推荐和审核,择优遴选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承担本项工作。
力争标本兼治,实现“死水-活水-净水”的生态转化。针对南溪镇池塘水生态治理,驻镇帮扶工作队选择问题突出的定点帮扶村—登峰村作为示范样板进行打造,采用“治标+治本”的综合修复技术策略。首先是“治标”,通过引水工程,将渠水引入登峰村四个风水塘中,将“死水”变成“活水”,这样既可以降低风水塘中水体污染物浓度,同时也可以对风水塘实时补水,还可以灌溉周边农田,结合复合菌剂快速净化,实现风水塘立竿见影的净化效果。更为关键的是“治本”,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是风水塘的主要污染源,采用高效生物滴滤结合氮磷靶向吸附填料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汇入风水塘,这种高效生物滴滤塔自上而下塔式分段结构设计,放置的新型填料兼具对水体污染物例如氮磷的靶向吸附沉淀作用。在运行过程中还会在填料表面自然形成对污染物具有高效降解效果的微生物膜,配合滴滤塔厌氧段、好氧段和除磷段的设置形成完整的“硝化-反硝化”“释磷-聚磷”体系,有效提高污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的处理效率,具有无需曝气、能耗小、剩余污泥量少、无需反冲洗和占地小等技术特点;同时优选景观优美净化能力强的湿地植物配合生态浮床技术,彻底解决风水塘的富营养化和黑臭问题,实现长效生态修复和景观效果,由“活水”变成“净水”。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景观功能的生态浮床工艺的同时,技术团队创新应用一种具生产功能的生态浮床,培植水芹菜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蔬菜,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获得农业生产效益,帮扶村民增产增收。
登峰村池塘饮水及水循环工程平面图
注重科技引领示范,形成可推广治理模式。在登峰村示范推广的水生态治理技术,运维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在各个低收入镇村推广。该项生活污水净化工艺,可以将吨水的处理成本从传统的0.5元左右,降低至0.1元以内,占地是传统人工湿地工艺占地面积的1/4,并且不需要长期排泥和专人运维,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将“死水”变成“活水”后,配合风水塘生态系统的重新构建,可以全面提升风水塘的自净能力,从而减轻了后续“反复污染-反复治理”的二次成本投入;具备生产功能的生态浮床技术给全省农村地区风水塘的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在风水塘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的同时还能帮助村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强实效,创新帮扶模式构筑长效机制
多级联动,项目主导镇村参与。为充分尊重民风民俗,驻镇帮扶工作队本着“为民服务、为村造福”的原则,充分与南溪镇领导班子沟通交流,并由村委会指派一名干部时刻跟踪项目进展,随时与工作队和项目团队沟通交流,形成了南溪镇、登峰村、项目团队多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模式,保证了项目时刻按照科技引领、村民意愿、实地需求的方向实施推进。
技术培训,村集体会用能使。水生态治理项目虽然运用了诸多科技元素和技术,但终端的运维和使用非常简单,经过简单培训讲解即可熟练使用。项目建设期间,每完成一个项目节点,都会进行技术培训,交付给村集体使用,村集体中也有多人掌握了使用方法。
长效对接,项目团队持续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着在登峰村的实际应用,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于村集体的疑问和难题,项目团队指派专人负责对接,长期开展指导并解决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未来,驻南溪镇帮扶工作队将引入更多带有“科技含量”的项目落地南溪镇,全面助力南溪镇绿色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