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级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3-03-09文丨李冰冰
文丨李冰冰
山东省惠民县农民驾驶农机收获小麦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和示范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探究山东省级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策略,对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有重要价值。截至2021年底,山东省级农高区(含示范区及开发区)22家,核心区规划面积达到508.89平方公里,覆盖除滨州之外其他15地市,其中济南、临沂、烟台、济宁、聊城、泰安6地市,拥有2个及以上省级农高区。
一、山东省级农高区建设绩效评价分析
(一)汇聚创新要素,强化科技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
农高区强化科技引领,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参与建设,集成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入园,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星创天地、农科驿站、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山东全省农高区获得国家经费资助总额达1.79亿元,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3项,获得国家级平台12个,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36项,选育新品种103项,获得新产品证书117个,研发新装备66个,突破“卡脖子”技术34项,突破国外垄断技术、形成替代技术7项,突破山东主导产业或产业转型发展急需关键技术26项,突破产业共性技术23项,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比8.50%,研发人员占比10.58%,培育新型研发机构56个。
(二)深化科技合作,强化招才引智,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
积极引导山东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攻克良种选育、生产技术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引进国内外专家开展科研、指导和服务工作,组织招才引智对接洽谈、签约高层次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活动,在农业科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有效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1年,山东全省农高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5人、国家级人才23人、省部级人才87人,选派科技特派员500余名,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107项,引进高水平科技成果164项,成果转化带动研发投入增量2.94亿元、科技成果推广应用764项,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256个。
(三)培育产业集群,拓展产业链条,产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农高区重点培育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力度,产业集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突出果蔬、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优势,打造海洋生物、功能食品等高端产业,培育了东阿阿胶、邹城食用菌、栖霞苹果、乳山牡蛎、金乡大蒜、曹县芦笋、文登西洋参等十余个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做大一产、精准发展二产、做强三产”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完善和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2021年,山东全省农高区在孵科技企业298家,培育上市企业1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3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56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1222.98亿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5.39%。
(四)强化辐射带动,推进成果共享,联农带农发展开创新局面
农高区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需求,开展订单种植、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有效提高了当地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2021年,山东全省农高区实现总产值2361.02亿元,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8%,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为5.20%,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会议500余场次,累计培训农民达100万余人次,带动就业人数91.54万人。
二、山东省级农高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不强,多元创新投入吸引不够
当今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山东省农高区部分前沿和交叉领域基础研究和底盘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要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驱动农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实施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完善创新链布局,增强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
目前,山东省农高区的创新投入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和科研项目,经费明显不足。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格局,园区亟需构建投融资平台,形成政府资金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
(二)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不足,产业链式贯通发展不足
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未来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当前,山东省农高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园区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等不能得到保障,限制了园区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应积极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和项目建设需要,建立园区土地保障机制,创新土地供给模式,保障园区重点项目建设。
目前,多数园区主导产业多集中在种养环节,精深加工环节和综合配套服务环节欠缺,没有构建起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和创新体系。同时,附加值高的良种繁育和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造创新链,示范引领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园区重要任务。
(三)人才入园进企聚集较难,体制机制创新有待激活
由于地理位置、工资待遇、子女入学等各种因素限制,园区在人才吸纳工作中普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尴尬局面,造成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奇缺、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复合型管理人才缺失等现象。亟需通过优惠政策聘用、引进和留住人才,通过技术合作入股、科技特派员入园、共建专家大院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
园区高效集成的科研攻关组织模式亟待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亟待提升,涉农科技领军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地位亟待提高,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亟待完善,有利于放活机构、放活人才、放活成果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此外,园区在土地配套、金融贷款及社会投资等方面也缺乏稳定的支撑政策,可操作性差。园区管委会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存在协调阻力的问题,制约园区发展。
(四)错位竞争共享发展较差,战略对接开放协同较弱
产业同质化已成为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和问题。由于部分园区缺乏深加工等配套产业,产业多集中在农产品种植环节,产业发展过于单一,使得园区缺乏竞争优势,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园区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导致园区的整体经营效益不够显著。
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需要积极对接国家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粮食安全、碳达峰碳中和、“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主动适应当前农产品供需形势变化。针对制约山东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科研创新,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强化协同攻关,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山东省级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高科技引领强园,科技融通实现跨界协同
构建农高区创新体系,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支撑,聚焦基础前沿热点、关键核心技术难点、产业发展升级痛点及乡村建设发展重点,特别是突出农业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盐碱地、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挖掘粮食作物增产潜力,持续推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创新,加快构建科技引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推动向农业智能装备设施、农机农艺融合、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等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构建集科研、教学、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平台;建立集公共资源库、研发成果信息库、需求信息库等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功能,逐步实现农业科技数据、文献、成果等各类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农业人才自主创办或联合企业创办农业科研开发与产业化实体机构;鼓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学科带头人等人员担任企业兼职技术专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灵活分配农业科技人员收入,以质量、业绩、贡献调整确定绩效工资,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二)高水平投入优园,科技支撑产业链群生态
集成农业科教创新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联合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提升不同层次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农科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增强农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投入质量和投入效率,促进形成科学研究高水平投入带动农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协同创新,攻克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坚持“链长制”推进机制,高质量推进重点产业链创新链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产业和科研的新型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强现代农业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设立院士专家工作室,推进科研团队与涉农企业深度融合。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三)高价值产出兴园,科技服务机制体制创新
立足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国内大市场、大循环的消费诉求,找准农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定位,瞄准市场出口,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主导,构建创新驱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能量循环,形成有效的发展圈场,实现市场出口和入口之间的有序流动,促进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良性循环,寻求大农业增值发展和产业链提升的新格局。
土地方面,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和城市功能区划,适度保留核心区建设用地指标,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入市以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等创新型土地政策。金融方面,建立农业科技投贷联动“1+N”合作体系,联合各地产业引导基金、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专家、农银子公司以及其他市场化股权投资机构(基金)等,共建农业科技投贷联动机制。人才方面,建立跨区域园区管委会人才交流交换机制,营造能上能下、可进可出的人才生态环境。
(四)高效能组织融园,科技保障农民就业增收
坚持优势互补、竞争合作、共赢发展的原则,建设农高区高效率组织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以农高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跨区域、跨领域之间的转移转化和开放共赢,依靠组织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区域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传导和价值循环,助力农高区融入国内为主体的大循环和国内国外结合的双循环格局,加快农高区领导组织、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形成县域乃至地域创新发展的竞合关系和共生机制。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农民创业。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和创业带头人。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将园区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优势特色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提供农民创新创业、就业增收的体制和机制保障。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核心区农民就业增收与示范区、辐射区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推广复制“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村集体经济+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