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就及对农民增收的建议

2023-03-09文丨王国刚赵思诚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农户农产品

文丨王国刚 赵思诚

河北临西县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和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根据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中央相关安排部署,乡村特产业发展必然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乃至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特征与增收逻辑

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征:

乡土特色。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以乡村特有资源为基础。这些资源主要包含特定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承、风俗习惯与生计模式等要素。乡村特色产业包含多种业态。除了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的特色农业之外,还应当包括依托当地能工巧匠技术传承发展的特色手工业,依托独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等发展的旅游康养产业等等。

内生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有稳定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在不依赖外部补贴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发展,生产、输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突出区域特色,产业布局合理。相邻区域内往往特色农产品、自然风光以及风土人情相似度较高,乡村特色产业应当避免同质化与恶性竞争,在特色产业同质化较高的区域内应实现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合理化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提升特色产业影响力。

惠农为本。乡村特色产业要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保障惠农本色。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保障特色产业惠农力度。“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农民入股+保底分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升了产业融合程度的同时,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并增加了特色产业增长对农户收益的共享力度。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的方式多种多样。第一,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康养产业等行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效提升当地农户的工资性收入。第二,农户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可以获得土地租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合作社、公司经营的可以获取股份分红,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这类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农户财产性收入。第三,小农户与龙头企业对接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增加经营性收入,例如畜牧业龙头企业将带犊母牛交给农户饲养,并为农户提供包括防疫、饲料、繁育等服务,最终以协议保护价回收牛犊的“寄母还犊”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小农户的牲畜病死率,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收益。整体而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当地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均存在显著拉动作用。

二、新时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惠农成果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围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丰富乡村产业业态等主题,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并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

乡村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过去十年,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累计建设15.6万座初加工设施、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推介1000多条精品线路,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

特色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卓有成效。特色产业发展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融合主体大量涌现,截至2021年,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59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23万家,家庭农场390万个。融合业态多元呈现,发展综合种养等循环型农业,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延伸型农业,2021年农副食品加工营业收入达4.8万亿元;“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融合载体丰富多样,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6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32个、农产品加工园1600个,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82个、农业产业强镇1309个。建成甘肃定西马铃薯、江西赣南脐橙、陕西洛川苹果、湖北潜江小龙虾、重庆涪陵榨菜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增收效应明显。各地发展企农契约型合作模式,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促进产销对接,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带动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过500亿元,促成签约项目300亿元。加强人才培育,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建科技服务团,培训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2万余人。

三、未来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

未来一段时间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应当在“树品牌”“促融合”“带小农”“保惠农”等方向发力,将乡村特色产业建设成为“有名气”“有实力”“有特色”“有情怀”的强农富民产业,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打造知名品牌。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讲好特色产业故事。发掘特色农品的营养健康价值与历史文化属性,寻找产品差异化优势、增强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做好“一县一特”“一村一品”评选工作,定期举办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宣传推介会,增强外界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认知度。三是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把握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网络电商、自媒体、直播平台等在线资源发展“互联网+农业”,提升品牌影响力。

进一步推动三产融合,提升乡村特色产业附加值。一是继续建立完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一系列三产融合载体类项目,进一步优化项目立项、考核监督机制,促进地方建立各类农业产业集群。二是城乡统筹发展,尽可能将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在县域,在近郊乡村发展休闲康养产业,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与乡村产业融合升级。三是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创新链。因势利导贯通农业产业链并加强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强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提升价值链,加大科创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潜力培育创新链。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一是培育多种类型的服务主体。以乡村社区为主体,广泛成立政府公益性服务组织,重点培育由当地农民组成的综合性服务组织,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二是探索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依据小农户的托管需求发展土地的半托管与全托管服务。三是发掘信息技术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打造信息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农业保险以及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与资讯,在劳动力大量转移背景下帮助小农户维持正常农业经营并及时对市场信息作出反馈,做好小农户深度嵌入现代农业体系的桥梁作用。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特色产业发展的惠农本色。一是推动“保底价+市场二次连动”的“二次分红”模式,根据市场行情保障农户增产产生的增值收益。二是多样化推进“股份合作”模式,落实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构建由相关利益群体参与的股份合作机制,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形式,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进一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三是推广“订单农业”模式,龙头企业将某一生产环节外包给农户并提供种苗和全套服务,降低农户前期投入的同时,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农户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