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RTS 艺术

2023-03-09

优雅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家装置创作

俄罗斯书法艺术家Pokras Lampas在上海效区的一座古宅中所创作的大型书法作品《丝绸之舞》将书法艺术与传统丝绸工艺完美结合。

法国 巴黎 即时城市白驹过隙,物是人非,或许有什么方法可以打破这种轮回?受到建筑大师Peter Cook提出的“建筑电讯学派”的启发,艺术家Isabel Collado决心打造一座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即时城市”。其装置作品《管道》由一系列可更换的透明预制构件组成,可以让人不受限制地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美国 费城 魔幻与梦境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如今的新媒体艺术以千姿百态、创意十足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并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艺术家Antoni Arola利用现代数码与电子技术打造出一个梦境般的沉浸式装置《感知》。这是一场空间魔法秀,光线、色彩、反射和音乐在此重合,观者在与装置的互动中产生新的认知。

奥地利 维也纳 野火过后的生态复苏森林在野火后如何恢复生态?Superflux工作室从思辨和未来的角度出发,用被野火烧毁后的树木创作出大型沉浸式装置《呼唤希望》。穿过由烧焦的松树组成的黑色“森林”,观众将发现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绿洲”中有一个圆形的淡水池,当观众站在池边望向水面时,发现它倒映出的并不是自己的模样,而是另外一种生物的脸——可能是一匹狼、一只猞猁或者一头野牛。

意大利 罗马 托卡马克反应堆建筑师Italo Rota的装置作品《托卡马克反应堆》位于罗马的一处古老的工业遗址中,附近不远处就是古罗马斗兽场。人们可以进入装置内部参观“托卡马克反应堆”的概念模型,这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核聚变的环形容器。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装置内部的互动多媒体了解到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前沿技术研究。

德国 斯图加特 低碳建筑由黑色的碳纤维束和白色的玻璃纤维束打造的装置作品《纤维住宅》,是斯图加特大学团队基于对“机械制造的纤维复合结构”长达十年的研究成果。装置创作灵感来源于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住宅”,装置形态、建筑面积也与之相仿。该装置旨在探索未来居住空间的设计和建造的替代方法。

印度尼西亚 萨拉亚岛 扬帆起航当太阳升起,萨拉亚岛海岸边的巨大树冠上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时,一群孩子又开始沿着树下的木甲板,迎着海风奔向那条水面之上的蜿蜒小径,进入萨拉亚岛的最佳之地——莲花瞭望台。这是艺术家Abraham Chintianto用彩色玻璃打造的装置建筑,装置高13米,形似一朵绽放于海面之上的红莲,璀璨夺目。

陈维 一种错综的现实

陈维是中国年轻一代中具有国际视野的概念摄影师,近年来,他在世界各地都备受关注。其早期作品致力于营造悬念,其精心设计的怪诞场景,演绎着一种错综复杂的现实。这是他执着于内心的追求后,某一不可到达之处的心境的具现。随后,陈维开始关注具体的人群与生活场景,沿袭以往对光和空间感的把控和戏剧性的呈现,接连创作出表现年轻群体于社会中的孤独感的“俱乐部”系列、表现城市发展背后潜在冲突的“新城”系列等社会关怀与自我认知都更趋深刻的作品。“消失的法则”是陈维创作摄影的常用方式,他在一片暗黑的环境中仅保留基础照明,模糊了环境中各个物体的边界,让观者丧失对空间的知觉,忘我状态可能在此时浮现。

顾小平 重叠的线

顾小平采用中国传统宣纸或画布将它们固定在木框上,通过拉动墨仓中浸满墨汁的绳,打在材质表面上留下“线痕”,最后呈现在画面中的每一根细线,两两之间的间隔精确一致。顾小平在重复打线的过程中,永不停歇,直到满意为止。这些由反复重叠的线构成的画面,是艺术家经过缜密规划后的结果。创作过程中,画面上形成的龟裂并非墨斗的墨痕,而是纸与布的质地、墨绳的肌理以及颜料的质感,自然坐落在画面上形成的。创作完成后,宣纸与帆布表面不再呈现其原有的材料质地,原本材料的特征与反复纵横交错的线痕融为一体。顾小平的作品强调了重复的重要性,他利用媒介的质感,根据严格的规则重复相同的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仿佛在画布和纸张的龟裂中穿透本质。

韩锋 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韩锋的每张画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它们或是一截通风管、一段楼梯、百叶窗、一个换气扇、一架飞机、一根烟囱、一辆公交车……这些从各自的环境中剥离出来的物体孤单地嵌入在画面之中。看似普通的物体放在普通的背景上,却创作出充满故事感的画面,结合形状各异的载体让作品更加引人注目。韩锋对所描绘物体的本身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这些物体成为他笔下描绘的对象,成为画面上的主体。具象性成就了韩锋绘画的特点,他笔下的形象既有具体的物体,也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他的作品都没有画框,呈现出一种“未完成感”,强调出它们是一个创造过程中的产物。裱好的画布,使得巨大木框上的褶皱和细小的边角变得清晰可见,且易被感知。

周力 桃花源与臆想国

周力“桃花源”的线索缘起于2005年的“蜕变”系列,随着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后,于2017年创作出“桃花源”系列绘画,并将这一系列的创作延续到2022年。周力才觉得这个系列更加完善,因为它蕴含着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对生活的思考。周力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它并不是一片桃源美景,而是每个人心底留给自己的安全“臆想国”。生而为人,尝尽悲欢。这就是人的生存现状。每个人的内心有这样的悲欢对比,才会憧憬属于自己的理想“桃花源”。艺术家用纯粹的艺术语言去呈现自己心中的向往和心境,如古人用诗歌诵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周力选择用颜色、空间、线条、厚薄、光感等来塑造自己心中的“臆想国”。

申玲 一次自我写照

申玲的“空花”是她“花非花”的一次次自我写照,在镜像中寻拾日常的“对影”,更多的是慵倦的闲适与惆怅,一种个人生命的所指与代偿。“岁像”是时间重量的借喻,其中的显像可以在展览空间里不断地穿梭、跳跃,撑起她创作履迹的回望及链接。申玲说:《写不尽,许多愁》《虚室生白》《又惜空度凉风天》等五件册页是这次展览的核心,也是灵魂。她利用宣纸媒介的折痕特性,有意打乱了视觉的秩序,将自己的所感、所惑拼接成一幅幅流光碎影的画卷。从她的画卷中,可以读出清谈、恍然凝想、循绪而变。她的线条、晕染的舒展,弥合着许多跳跃所产生的缝隙。

马轲 具象与抽象之间

马轲的画既有具象的写实,又有意象、心象随机的抒写,游弋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模糊地带中。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直率、痛击、沉重、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感受。第一次接触马轲绘画的人会有些惴惴不安,却又忍不住沉醉其中。他的作品探索的是现实与人性的一个侧面,是丑陋又让人反感的一面,但他却以一种深具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马轲最近的作品中,“马”的形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对于日常事物及人性的关注。马轲的肖像画始终聚焦于“人”的主题,进而探讨个体在时代、社会乃至绘画语境中的身份问题及自我观照。这些看似怪异的人物形象实则反映出现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焦虑不安与彷徨迷茫的心理状态,他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奇特的视觉形象抒发真挚的个人情感与人生体验。

何伟 令人迷惑的确定性

自2012年起,实验性的抽象语言持续贯穿于何伟的实践中,而最近展出的新作再次体现出他对色彩的高度敏感,以及面对混沌与清晰时随机且准确的判断力。何伟基于颜料本身流淌、渗透、叠加的失控属性,借助各种工具和技法进行人为干预,在看似感性的画面中构建出“某种令人迷惑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并非不容置疑,然而质疑却稍纵即逝。在反复的探索中,这种特有的秩序让何伟的作品逐渐形成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带有他独特印记的风格。何伟用神秘的抽象概念探索头脑与心灵的内部世界,随后在画布上肆意涂抹很多层透明的油画颜料,表现出自由洒脱的同时,又将严谨的几何结构潜藏于作品之中。

陆平原 画廊一夜

陆平原以艺术的定义、生成和流通为讨论核心,创作出一系列结合艺术史、流行文化、个人经验等多重因素的作品。他的实践围绕“故事”这一独特形式,结合文本、影像、绘画、雕塑、装置等媒介,以虚构的手法让艺术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发展。在现场创作项目中,陆平原将超现实叙事与概念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庞大的幻想世界,展现出当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并重新挖掘人与万物精神联系的潜能。《画廊一夜》中展出五部艺术家新近制作的MG叙事动画和全新尝试的栏杆雕塑。影片中陆平原挪用了《画廊一夜》中的两个典型形象——“帽子”和“棒子”,题材从“如何自我审视”到“如何获得赞美”,他用催眠般的宣传口吻,让人隔绝于“自我”且“安全”的超现实语境之中。

沈燮元

中国版本目录学家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把想做的事情做完,才对得起自己。”

沈燮元是中国版本目录学、文献学领域的大家,也是一位98岁的老人。退休返聘后,他重新拣起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题跋、诗文集的整理研究,专注编著《士礼居题跋》,从未停下来过。

许玮甯

中国台湾演员

“我不希望我的人生像湖水一样静止,我希望它源源不绝地来回流动。”

每一个角色需要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样反而能够促使许玮甯去接触、学习更多东西。比如,每年一两个月的假期,许玮甯会专门去进修表演课和戏剧课,让自己一直处于“活水”的状态。

朱珠

中国演员

“当我在塑造女性角色时,我也会借用自己平时喜欢的女性艺术家传达的情感和力量。”

好的艺术作品会给朱珠一种“掐”进身体里的感觉,她觉得表演和艺术都在诠释自己内心深处很渴望的东西。她也很提倡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角色去权衡生活,因为这会让生活更丰富、美丽。

黄靖杰

中国艺术家

“我一直努力尝试于折纸、硬边、山水这些软和硬的概念中寻找一种平衡。”

绢,是一种柔软的材质,创作起来耗时又费力。但黄靖杰始终热衷尝试以“绢”和柔性的中国画颜料替代厚重的布面丙烯,通过彩墨的层层叠染赋予山水氤氲缥缈之灵性。

马轲

中国艺术家

“绘画本质是在画布上发现并制定规则,是与造物主对话的过程。”

一张画一定要消磨时间,并且一定要消磨到足够的时间。马轲今年52岁,是艺术保护了他,也成全了他,让他能够克服自己的消沉、怀疑,并全身心投身于绘画的洗礼。

周雪

中国艺术家

“美的呈现与表达是基础,美的叙事所带给人的感受是内核。”

传统与创新的交叠方式,行进在周雪的创作之中。她认为即便运用同样的绘画法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这才是绘画最迷人的地方。工笔也可以很当代,题材内容上也能表达各种情感与叙事。

杨阳

中国导演

“一个作品如果不跟当代去碰撞的话,束之高阁是没有意义的。”

杨阳不管是拍古装片,还是战争片,都很在意作品跟当代人碰撞的关系。一部戏拍得再唯美、再精致,如果跟当代的人没有办法沟通,那这个创作可能不一定有那么强的生命力。

陈东楠

中国导演

“纪录片不是永无止境的揭露,《旷野歌声》的初衷是想做一个群体故事,而不是个人的故事。”

边缘群体、少数民族等常常是陈东楠作品的主角,边缘的困境也常常是她试图讨论的。比如,《旷野歌声》为陈东楠导演的第一部纪录长片,讲述了西南高地上一个苗族合唱团的故事。

郭爽

中国作家

“小说反映的是作者的精神构造,不管怎样的风格和题材,它呈现的是写作者脑子里的想法。”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别,它可以把作家的本我、自我、超我放在一起。于是,郭爽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把既往的伤害视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养分。

汪苏泷

中国音乐人

“大家会有一个谬误,歌词如果不写小情小爱、不写个人,那这个人就很厉害,我觉得不是的。”

汪苏泷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这个时代。他认为,有些作品看似在写一些少男少女的感情,其实写的是一个时代,比如《红楼梦》。歌词亦是如此,即使写小的东西,它也可以在任何时代被印证。

猜你喜欢

艺术家装置创作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轰趴装置指南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