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弱土地区轨道交通站场路基施工技术

2023-03-09李成军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4期
关键词:水塘站场格栅

李成军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湖北襄阳 441000)

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站场的地基建设质量要求高,地基承载力不足时易导致建筑结构失稳。城市轨道交通站场施工发生于软土地区时,需采取科学的施工技术加以处理,改善软土承载性能弱的问题,为后续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行业现状下,亟须加强对软弱土地区路基施工技术的探索,凭借技术优势保证软基处理效果。

2 软土路基的特殊性

2.1 透水性差,含水量高

软土路基由松软土、沙土、黏土等组成,孔隙较大,软基内部缺乏密实性,受外部荷载作用易失稳塌陷。软土路基的含水量普遍在40%以上,同时软基自身的透水性较差,整体质量较重,进一步加剧在承受荷载作用时的失稳现象,赋存在软基内的水由于受力挤压而向外流出,周边建筑材料易由于软基内水的流出而遭到污染,且不利于路基的高效排水。

2.2 受力状态缺乏均匀性

在同一路段,受土质密度及土壤强度的影响,普遍存在多个不同的受力体系,受力不均迫使建设于软基上方的路面结构严重失衡,土壤的基本性质也易受到影响。加之车辆荷载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受力不均匀的结构在不同时段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稳定性控制难度偏高。

2.3 荷载承受能力偏弱

切实提高道路的承载性能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的重要前提,但软土路基的荷载承受能力有限,直接于该处开展建设工作时面临施工难度增加、成型道路结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伴随道路内部结构沉降现象,随时间的延长,道路变形幅度逐步增加,严重影响车辆的通行安全。同时,针对道路变形采取处理措施时将耗费较多的资源,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1]。

2.4 抗剪性能不足

软土路基的透水性差、含水量高,排水难度较大,孔隙大且松散的软弱土层缺乏稳定性,由于不足以抵抗外部剪切力的作用而偏离原有的正常形态,可见软基逐步显现出由内向外变形和偏移的问题,工程质量欠佳,针对质量缺陷进行处理时面临成本偏高的局限性,对施工质量、经济效益均产生不良影响。

3 项目概况

某轨道交通停车场工程,站场路基面积为249 600 m2,路基填筑土石方约395 800 m3。其中,停车场站场的路基基底有沟渠、水塘等,场地为典型软弱土地质,黑土含大量黑色有机质及腐质物,组成成分复杂,缺乏稳定性,未经处理而直接建设道路时易引发结构失稳沉陷病害。针对软土地区的特殊性,联合采取抽除积水、清除淤泥、分层回填等措施,以改善现场地基条件差的状况,为路基本体的填筑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思路

施工现场原地面为软弱原土地基,根据地基沉降精准控制、地基承载力显著提高的站场工程建设要求,从应用效果可靠性、施工便捷性、成本可控性多个方面做对比分析,最终采用碾压法和换土砂垫层法处理软土地基。

在原设计方案中,场内水塘沟底处理采取的是沟底清淤、分层回填的方法。但施工现场信息反馈结果显示,首条水塘沟清淤后沟底土质软弱,分布缺乏均匀性,承载性能不足,直接回填土方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有土质状况。经多方论证后,对沟底处理方法加以优化,即增设厚度约为50 cm的建筑碎石层,以期通过此结构层的建设提高水塘沟底的承载力。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1)以换填、改变土体性质的方法处理水塘区域:抽排水塘底部的地下水,填筑碎石沟底,初步提高沟底的承载性能;分层回填石灰改良土并逐层碾压,直至与原地面标高齐平为止,回填土碾压密度≥0.93。

2)加强对原土地基的碾压,机械设备采用重型振动碾压机,先整平再碾压,要求密实度≥0.93。

3)经过对水塘和原地面的处理后,根据填土密度≥0.93的要求施工路基砂垫层和路基填土层[2]。

4)车库外平过道地基的承载性能偏弱,以设置PHC管桩的方法加以处理;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过渡段地基,改变地基原有状态,以便停车场站场与车库平顺衔接,为列车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5 站场地基处理的施工要点

考虑到停车场占地面积大的特点,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分阶段有序施工地基,有效把控各部分的施工质量。

1)将场地划分为7个小区域,修筑临时施工便道。尽可能利用原有村道和机耕道路,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减少工程施工量;于施工便道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避免水对便道产生冲刷作用;水塘清表深度按30 cm控制。

2)针对现场的明沟、河塘等采取处理措施,再分层回填至原地面标高。

3)将场地原地面划分为多个区域,分区段碾压平整。

4)车库前的地基缺乏稳定性,做加固处理。

5)安排站场、路基砂垫层的施工,分层碾压,保证每层有足够的平整性和密实性。

6 场内水塘处理技术要点

水塘底部分布大量淤泥,利用挖掘机清理干净,启用水泵高效抽排水,排水量较大或排水效果差时,采取井点降水措施,直至基底无积水为止。清淤至原状土,分层回填C组填料(细粒土含量大余30%)细粒土,单层厚度控制在30 cm,达到原地面标高后,填筑路基本体结构[3]。

6.1 水塘回填施工流程

基本流程为:测量放样→筑坝围堰→抽水→清淤→开挖台阶→回填沟底碎石→分层回填。

6.2 清淤、沟底碎石处理

水塘、水塘等处存在积水,为减小水对地基的影响,利用水泵高效抽除;挖掘机清淤至原状土,保证淤泥、腐殖土及各类垃圾均得到有效的清理;开挖岸坡,形成台阶。回填时加强对地下水位的控制,避免碎石垫层内渗入地下水。沿水塘壁开挖台阶,沟底回填50 cm厚的建筑碎石,再安排碾压,经此处理后提高沟底土体的承载力,随后以分层的方法逐步回填土。

6.3 细粒土的回填

在河塘堤岸开挖向内倾斜的台阶,高度为20 cm,宽度>30 cm,具体如图1所示。清淤部位的含水量较高,设置积水槽并利用水泵高效排水,直至基底无积水为止。沟底碎石处理到位后,分层回填C组填料细粒土,厚度约为30 cm。铺设到位后,依次用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精平,使铺设材料有足够的平整性。

图1 水塘分层开挖填筑示意图

在分层填筑施工方式下,逐层采取质量控制措施,要求各层表面保持平整,设约为2%的施工横坡,以便水的高效流动。回填后安排碾压,要求密实度≥0.93。

7 路基处理关键技术

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方法填筑停车场路基,基本流程为:现场清表→原地面碾压→铺设土工格栅→填筑(砂垫层、石灰土)。为顺利完成路基填筑作业,提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路段组织试验,明确具有可行性的机械设备、施工参数等,给路基施工提供引导。

7.1 路基试验

路基施工前先安排试验,根据现场施工情况检验施工机械设备、组合工序、参数各方面的可行性,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一套适宜的路基施工方案,以便大面积路基施工的顺利进行。试验后,需确定如下内容:最佳松铺厚度、摊铺和压实的机械设备组合方案、最佳碾压遍数、压路机运行速度等。在明确路基施工方案后,正式施工阶段严格依据方案要求进行,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更改。

7.2 土工格栅铺设、砂垫层填筑

站场路基填方采取回填原土并碾压的方法,为避免地下毛细水对路基产生影响,于基底铺设1层土工格栅,隔断水向上渗透的路径。材料方面,采用经编复合土工格栅,纵向、横向的延伸率<24%,纵向、横向的抗拉强度>60 kN/m。路基基底设厚度为0.5 m的中粗砂垫层,垫层中间增设1层土工格栅。布设到位的土工格栅需保持平整,沿线路纵向的搭接长度不少于0.2 m,每隔1.5~2.0 m用扎丝捆牢土工格栅。经过土工格栅的规范设置后,有利于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土工格栅铺设后的48 h内铺填料覆盖,上覆厚度不少于0.2 m的填土,从两侧开始压实,逐步向中间区域推进。站场路基处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站场路基处理示意图

以铺设土工格栅、施作砂垫层的方法联合处理站场路基基底,显著提高基底土体的稳定性,使建设成型的基底有较高的承载性能,有利于道路后续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7.3 石灰土的填筑

站场路基本体填筑C组填料细粒土,分层填筑,单层厚度20~30cm,逐层填筑、碾压。填筑所用C组填料细粒土中掺入石灰,填筑前组织石灰掺量试验,确定石灰掺入比例为5%~15%,具体掺量根据液限灵活控制。局部以15%的掺量掺入石灰后仍无法达到液限要求时,采取晾晒土料的方法,待实测液限结果合理后方可用于填筑。

灰土在现场按比例掺加石灰,安排2~4 d的闷土处理后再运至现场,拌和整平并碾压。灰土闷料时间达到要求后,利用拌和机粉碎拌和,将灰土均匀摊铺到位,做平整和碾压处理,借助机械设备提供的外部作用力促使灰土稳定成型。灰土填筑、碾压过程中加强含水量检测,含水量偏高时灰土呈湿润状态,缺乏稳定性,需做多次翻晒和粉碎处理,将灰土的含水量稳定在指定范围内,同时颗粒直径不超过设计要求(2.5 cm)。在灰土含水量的控制中,尽可能使实测结果接近最佳含水量,以便施工的有效进行。每层填土碾压前,先将填筑至现场的材料整平并高效压实,提高填筑材料的密实度。

8 结语

综上所述,在轨道交通站场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土地基。如果不使用适当的施工技术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详细探讨了软弱土地区轨道交通场站场路基施工技术要点,以避免不同地质情况下路基沉降不均匀现象,增加路基稳定性,保障轨道交通站场工程施工质量。

猜你喜欢

水塘站场格栅
导流格栅对发射箱内流场环境影响研究
水塘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1)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醉在水塘
荒漠水塘
铁路站场EBS工程量分解
汽车格栅双色注射模具设计
特殊站场引导信号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