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联合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3-03-09王拓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3期
关键词:心脏意义康复

王拓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病情进展为心力衰竭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威胁[1]。慢性心力衰竭存在进行性发展、易反复发作的特点,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病程长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其依从性,加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可能会出现心功能持续恶化、疗效下降等情况,故积极的心理状态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在该病治疗中十分重要[2,3]。以往对该病患者实施常规干预,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并不能得到较好地满足,身心状况未得到较好地改善,因此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护理模式。聚焦解决护理模式是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方法,重视个体潜能,还可培养人的自我管理能力[4]。而心脏康复干预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与结构。本文就上述两种措施联合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展开分析,特选择2021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5 例;年龄46~73 岁,平均年龄(59.70±4.63)岁;病程1.8~5.3 年,平均病程(3.62±0.40)年。观察组男25 例,女13 例;年龄47~75 岁,平均年龄(59.80±4.71)岁;病程2.0~5.4 年,平均病程(3.70±0.4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与《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中有关诊断标准相符合并经心脏超声确诊者;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为Ⅱ~Ⅳ级者;③肝肾功能正常者;④听说读写能力、理解能力正常者。

1.2.2 排除标准 ①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者;②存在严重呼吸系统、内分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③患有恶性肿瘤者;④存在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在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向其介绍疾病有关知识、饮食与用药方面的注意事项,同时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并强调心脏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同时针对出现负面情绪的患者予以心理疏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护理模式联合心脏康复干预。具体如下。

1.3.1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 成立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高年资责任护士,所有成员均接受统一的专业化培训,学习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相关知识,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特点。当培训合格后开展干预工作。①描述问题: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并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引导并鼓励患者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式,责任护士在倾听过程中评估患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患者如何主动、正确地解决类似问题,增强其康复信心。②构建具体目标: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病情评估结果制定可行的目标,并结合患者的护理需求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从易做到的小目标开始,鼓励患者主动朝着目标努力。③寻找例外:确定目标后,责任护士通过例外提问的方式引导患者与家属回忆过去偶然解决与疾病相关问题的方法,让患者意识到自身的努力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引导患者主动解决问题。④给予反馈:基于前3 个步骤,整理出对患者疾病康复有益的措施,针对患者处理不当之处及时向患者解释并调整,鼓励患者积极实现自己的阶段性康复目标。同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或主动参与疾病管理后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针对未能达到目标者,指导其适当调整目标,并例举成功病例,增强其自我效能。⑤评价进步:责任护士客观评估护理模式实施效果、患者自身行为改变效果,总结经验,肯定患者的进步并提出新的问题、构建新的目标,鼓励患者继续主动实现目标。

1.3.2 心脏康复干预 ①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训练,重复3 次为1 组,休息3 min 后继续训练,训练15~20 min/次,1 次/d。②有氧运动:结合患者的运动喜好指导其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骑单车、有氧运动操等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20~30 min/次,2 次/d。③抗阻运动:先进行5 min 热身运动,再进行弹力带抗阻训练,8~10 组/次,后进行呼吸放松训练5 min。④抗耐力训练: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脚踏车训练,注意控制用力、速度,30 min/次。⑤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各15 min/次,1 次/d。在训练期间一旦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训练,并且均由护理人员陪同,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知医生。结合患者心脏康复效果对训练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入组时、干预结束后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能力、临床相关生化指标、心功能相关指标、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1 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 在入组时、干预结束后应用GSES 评估两组的自我效能感。该量表共有10 个项目,采用4 级(1~4 分)评分法,评分范围10~40 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同时应用医院自行设计的自我管理能力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展开评估。该量表共有4 个维度20 个条目,采用1~5 分的5 级评分法,评分范围2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2 临床相关生化指标 抽取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 并展开离心处理,取血清,应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CK-MB 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T-proBNP 水平。

1.4.3 心功能相关指标 在入组时、干预结束后应用心脏超声对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CI、SV、LVEF 进行测定;同时进行6 min 步行试验,测量6MWT,以评估运动耐力。

1.4.4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1.4.5 生活质量 运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价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有4 个维度21 个条目,维度分别为心理情绪、体力限制、疾病状况、社会关系,每个条目的得分为0~5 分,评分范围0~105 分,评分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GSES 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入组时,两组患者GSES 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GSES 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本组入组时,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GSES 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GSES 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入组时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临床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cTnI、CK-MB、NTproBN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的cTnI、CK-MB、NT-proBNP 水平均较本组入组时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临床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临床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入组时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入组时,两组患者LVEDD、LVESD、CI、SV、LVEF、6MW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LVEDD、LVESD 小于本组入组时,CI、SV、LVEF高于本组入组时,6MWT长于本组入组时,且观察组患者LVEDD、LVESD 小于对照组,CI、SV、LVEF 高于对照组,6MWT 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入组时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5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MLHFQ 评分比较入组时,两组患者心理情绪、体力限制、疾病状况、社会关系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心理情绪、体力限制、疾病状况、社会关系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本组入组时,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MLHFQ 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结束后MLHFQ 评分比较(,分)

续表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且病程长、复发率高,不仅会严重损伤其身心健康,还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导致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4]。另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自我管理能力差等情况均会对疗效、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5]。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在临床心理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其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激发患者的个人潜能,可促进患者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6],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患者治疗信念,还可提升其配合度,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照护,促使其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7,8]。而心脏康复运动通过多种运动形式协同应用,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9]。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GSES 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本组入组时,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的cTnI、CK-MB、NT-proBNP 水平均较本组入组时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LVEDD、LVESD 小于本组入组时,CI、SV、LVEF 高于本组入组时,6MWT 长于本组入组时,且观察组患者LVEDD、LVESD 小于对照组,CI、SV、LVEF 高于对照组,6MWT 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心理情绪、体力限制、疾病状况、社会关系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本组入组时,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聚焦解决护理模式与心脏康复运动联合应用效果显著。聚焦解决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疾病相关行为依从性提升,可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其躯体症状的改善[10]。心脏康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康复指导,可提高其康复训练依从性[11-13],并且能够改善机体功能与组织携氧能力,加快骨骼肌血液循环,增强其运动耐力,有助于心脏重构,能够较好地促进心脏功能改善,起到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效果,因此可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14-18]。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聚焦解决护理模式联合心脏康复干预有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较好地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还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心脏意义康复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心脏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诗里有你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