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3-03-09

智库时代 2023年3期
关键词:概论民办高校思政

李 薇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一、背景与意义

办好思政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民办高校来说,推进课程思政不仅是源源不断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保障,也是改进民办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增强器”[1]。“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饮食文化概论》作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无论是其中蕴含的独属中国人的饮食价值观念,还是古人烹饪美食时传达的精益求精的道德素养,对于文旅等相关服务行业的未来从业者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民办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优化改革既顺应时代要求,同时也能实现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初衷。

二、民办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开展现状

为了了解民办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2021-2022下半学年,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法进行了调查研究。访谈法主要针对教师,对象包括笔者目前所工作高校及周边几所民办高校的《饮食文化概论》任课教师共9名,职称和任课时间分部均比较具有代表性,可较好地说明目前《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问卷法主要针对学生,笔者以工作所在高校已学习过《饮食文化概论》课程的6个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问卷二维码发至班级QQ群,共回收有效问卷158份,对问卷结果分析后形成结论。

(一)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不强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简单地增加开设一门课程或是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换言之,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是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访谈结果中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思政育人元素理应渗透在每门课程之中,课程思政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教师的职责所在。相反,他们或多或少对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一些误解,例如仍有一些教师把课程思政当成学校的行政要求,认为课程思政教育理应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或是辅导员承担,自己的职责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好专业课,认为“即使我在课堂上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的作用也不大,年轻人都不喜欢老师讲大道理,我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放到课程教学上。”

(二)教学目标中思政目标普遍缺失

《饮食文化概论》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提升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从课程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程具有明显的思政教育元素,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未能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没有将思政元素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思政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居庙堂之高”,被束之高阁。访谈时在问及《饮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们几乎都能回答出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但关于思政育人的具体目标却很少提及,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接受访谈时,几乎都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等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思政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被忽略。

(三)课程思政元素呈现单一

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显示,就目前《饮食文化概论》这一课程融入的思政元素感受最深的是文化自豪和爱国情怀,选择率分别为30.6%和25.3%,远超别的选项。对其他思政元素例如从业兴趣(7.3%)、工匠精神(6.8%)、马克思社会阶层理论(6.3%)、团结协作(5.5%)、人生观价值观(5.4%)、尊敬他人(4.3%)、环境保护(3.6%)、创新意识(3.2%)等课堂思政元素感受都不突出。《饮食文化概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选项中所列出的相关思政元素在课程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但根据学生的问卷结果来看,目前《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程度还比较低,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政元素感受单一,不够丰富。特别是学生对从业兴趣、工匠精神等职业相关的思政元素感触不深的问题也值得民办高校教师注意,民办高校在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还要侧重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更应要求学生具有未来从事职业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四)教学手段不够创新

在“《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是否能够充分进行课程思政”这一问题上,仅有9%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充分地开展了课程思政,4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一般,可见《饮食文化概论》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体验感不强。教学手段又称教学方法,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发生学生课堂体验感不强、难以共情的情况。根据问卷结果显示,目前《饮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仍以讲授法(36.31%)、视频展示法(33.62%)、小组展示法(24.4%)三种比较传统的手段为主,很多教师未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相关思政元素自然生动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民办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改革建议

(一)学校推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作为意识

提升教师们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实质上就是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包括深化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以及提升教师在工作中实践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主动性。

关于理念的认知方面,目前不少民办高校教师还存在对课程思政认识片面的情况,例如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上专门划分时间进行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认为课程思政等于思政课程,是马院教师与辅导员的任务,与自身无关,错误的认识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较弱。所以,民办高校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认知刻不容缓。除了平时的宣传和培训外,民办高校还应以学校为平台,将校园建立为思政育人的共同体。例如在教师管理方面,目前对教师考核管理仍比较单一,让很多教师不敢“试水”,学校便可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也算到考核体系中去,用鼓励的态度允许教师们在课程思政方面多做尝试。课程思政也不能只靠某位教师的单打独斗,学校可以经常举办思政教学交流讲座、思政教学大赛、课程思政微课比赛等活动,盘活校内优秀的思政人才资源,以点带面,让全体教师都能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慢慢在高校中形成优秀的思政课程集群。学校对思政课程的大力推动也将促成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从而激发其在思政教学工作中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二)融汇贯通,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科学理念为引领,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融会贯通[3]。因此《饮食文化概论》在构建课程思政目标时,就要与专业课本身的教学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融汇贯通,三者同向同行才能协同发力。这样教师在一堂课的授课过程中才能满足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重育人任务。

结合《纲要》中针对文史哲等专业课程在开展思政教育中的具体内容要求,笔者认为《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目标可以包含以下3个维度。《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目标一:引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能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是由人民大众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最终通过本课程唤起学生对人民的感情、对文化责任、对民族的骄傲。《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目标二:帮助学生了解饮食及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输新时代的“匠人”所需的优良品质,例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等。《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目标三:通过对课程各章节的学习,传承中华优秀的饮食思想与饮食规范,用优秀的饮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健康生活的人生态度。

(三)深入挖掘,丰富课程思政元素

从《饮食文化概论》课程中提炼出思政元素,尤其是提炼出符合民办高校学生培养特点的思政元素,要求任课老师具有一定传统文化解读功底,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既要着眼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又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思政线为主线,以饮食文化的各专题模块为抓手,采取知识点渗透的方式,课程每个章节都可深入挖掘,呈现为学生所需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审美情趣等思政元素(如表1)。

(四)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质就是要把“育人”与“育才”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4],使专业课程中呼之欲出的育人之“道”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的被动局面,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要从传统的“老师主讲,单项输出”转变为“老师引导,师生双向输出、生生三向输出”的和谐局面。

笔者在几个学期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很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施方法,效果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体验式学习

增强游客体验是旅游专业经常谈论的话题,我们在课堂上也要加强学生的体验感,让他们充分融入课堂,增加互动,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例如在“茶文化”章节中,教师就不妨联合茶室等资源,让学生亲身学习茶道,体验茶道,感受茶礼仪,体味到深层次的“和静怡真”与“禅茶一味”。在“酒文化”的章节时,面对古人如此丰富的酒令游戏,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亲身进行文化体验,几乎不需要借助任何道具,就能收获满堂精彩,一些学生课后也反馈终于认识到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其中的社交与娱乐属性是其他国家任何饮料也无法比拟的。

2.发现式教学与头脑风暴

发现式教学与头脑风暴在课堂上都是比较能刺激学生思考的方法。发现式教学法是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种假设并最终帮助学生验证答案。头脑风暴法是不给学生设置限制,让他们自由联想和讨论,让他们的想法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例如在学习“筷子文化”时,向学生提问“筷子如何一步步演化为今天的形态”,很多同学通过翻阅资料、查找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的图片,一步步进行推导,得出筷子可能是由“一根木棒”在“陶鬲”中的搅拌,到食物发生变化需要“两根棒棒”进行夹取的演变过程,学生得出结论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于筷子背后体现出的古人智慧。

在学习“饮食文化的层次性特征”时让学生就“如何将普通食物做成吃不起的样子”这一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欢声笑语之间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令人惊叹,最后教师“抛去浮华、关注食物本身”的情感落地也水到渠成。

3.翻转课堂法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在授课前观看教师指定的相关学习内容,如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等优质平台上的视频课程资源等,先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将线下课堂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例如在学习“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时学生提出了为何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普及率却不及川菜的问题,学生就此各抒己见,有同学还专门制作了PPT交流想法,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目前的餐饮行业发展会更加了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会更加认同。

四、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虽不是新鲜话题,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发展具体不一致,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式也不一定相同,仍需要教师们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探索研究。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共性,同时也带有民办高校的具体个性。对于民办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在未来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应继续积极发掘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契合的思政元素融入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系统,为科学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概论民办高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