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师生对英西迁移教学模式的态度研究*
2023-03-09刘开心孙宁一尹悦刘诗雨席悦
刘开心 孙宁一 尹悦 刘诗雨 席悦
(青岛大学)
一、引言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语言会影响新语言的习得与使用,新习得的语言也可能影响以前的语言,这种学习者的各种语言互相影响的现象就是“语言迁移”,也称为“跨语言影响”[1]。
对于大多数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学生来说,入学前已有多年英语学习基础。因此,在学习同属印欧语系的西班牙语时,容易发生英语对西语的正迁移或负迁移现象,大学期间不断习得的西语也会对其英语水平产生影响。再者,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人才市场对多语种复合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精进英语和西语也成为许多西班牙语专业学生的诉求。因此,在西语课堂中利用英西语言迁移进行教学,同时增加英语和西语的输入,从而促进英语和西语的学习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学者对教学中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迁移现象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例如,夏全胜,石峰(2007)通过对第一外语为英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西班牙语时的元音发音进行实验分析,考察母语和第一外语对学习第二外语语音影响[2];杨敏(2018)、王胜(2019)从探究英语和西班牙语词汇用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西班牙语文化意识等方面对西班牙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3][4];林杏贞(2018)聚焦于西班牙语命令式和英语祈使语气异同,期望在语法教学中发挥英语正迁移作用[5];田笑笑(2015)对比英西两种语言在动词方面的相似性,从而在教学中用英语迁移西班牙语动词非人称形式[6]。理论研究涉及方面较为全面,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英西迁移模式,师生对此的态度和目前师生能达到的英语水平尚且未知。本文通过调查山东省内高校西班牙语系教师及青岛市内高校西班牙语系专业学生对该模式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英语基础,以期为该模式的实行奠定前期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高校西班牙语系教师对英西迁移教学模式的态度及英语基础如何?
(2)高校西班牙语系学生对英西迁移教学模式的态度如何?其年级、高中英语基础、现阶段英语水平、现阶段英语输入及教师引导对学习中的英西迁移有何影响?
(二)研究对象
教师研究对象为来自山东省各高校西班牙语系教师,总计收到12份问卷,其中聊城大学及临沂大学的高校教师经邮件联系,未收到回复。12位教师教龄在0-10年不等,覆盖年龄段较广,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翻译和教学,也有从事语言学、历史或文学方向研究的教师。
学生研究对象为青岛市高校西班牙语专业2018—2021级92名本科生,均为四年学制全日制教学,入学时均为西班牙语零基础,但英语水平相对较好,集中在120-140分之间。学生研究对象中本科一年级学生31名,二年级学生20名,三年级学生26名,四年级学生15名。
三、结果讨论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英西迁移教学模式”的态度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超八成(83.33%)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对西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大于负迁移作用;通过对其日常教学中使用英语的情况进行了解,超九成(91.67%)的调查对象表示都曾使用过英语进行科研和教学;所有调查对象均表示曾使用英西相似点进行教学,其中58.33%的教师表示经常会利用英西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教学,41.67%的教师表示偶尔会使用该相似点进行教学。以上数据表明,教师对于学习中英语对西语的迁移情况持积极态度,并且积极地在课堂上利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点进行类比教学。
2.教师英语基础及教学难度分析
通过对比教师入职时与当前英语水平情况可以看出,英语水平在“基础”程度(能够日常对话、读懂常用基本语句)的占比有所增加,而水平在“流利”程度(能够在任何环境流利对话,读懂所有正式与非正式读物)的占比则明显下降。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日常英语学习时长的数据可以观察到,四分之三的教师学习英语能动性较低,每周不会特地拿出时间学习英语,而每周学习英语在一小时以下、一至五小时及五小时以上三个时间段的教师都仅有一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随着高校教师入职工作时间的累积,其英语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且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高,为保障“英西迁移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能性,教师应该主动加强对英语的学习,适当提高英语水平。
此外,有四分之三的老师认为,利用相似的英语语法点进行教学导入,或者在教学中融入少许英语知识此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剩余四分之一的老师则认为:这一模式应用起来仅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实施的可能性。就调查问卷结果而言,山东省各大高校的西班牙语老师对“英西迁移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一教学模式是值得尝试且有实施价值的。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英西迁移教学模式”的态度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超五成(57.61%)的同学认为在西语教学中采用以相似的英语语法点为导入点或融入英语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可以接受的,有约四成(39.13%)的同学认为是否可以接受要根据自己对于该知识的接受能力而定,仅有极少数同学(3.26%)不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同学可以接受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另外,有近两成的学生表明其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英西迁移的教学模式,六成左右的学生指出其老师会偶尔使用英西迁移进行教学,可见英西迁移的教学模式对高校西班牙语本科学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推广基础。此外,研究团队了解到,有近九成(89.13%)的学生认为利用英西的迁移影响进行教学的教学新模式是有较大的可行性且值得尝试的。总体而言,学生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是持积极态度的。下面笔者就与学生态度相关的学生年级、高中英语水平、现阶段英语水平及现阶段英语输入进行相关分析。
2.学生态度与年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对该模式接受度与年级有关。大一、大二学生对于“可以接受”该模式和“不确定,根据知识接受能力而定”这两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差距很大,但两个年级选择“可以接受”的学生均过半数。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在这两个选项上的人数差值则迅速减少,其中大四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是否能接受”的人数超过了“可以接受”的人数。以上数据表明,随年级增加,学生对该新的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相比较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大一和大二学生更能接受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就此数据结果可以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学习内容而言,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刚开始了解西班牙语的单词和语法,该方面的基础知识跟英语有很多的相似点,再结合其入学时间不算太长,仍然最大化地保留着其高中的英语能力和英语学习方法;而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更侧重能力的培养,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学习相对减少了一些。所以,相较于大三、大四学生,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该模式更契合。另一方面,随着西语课业负担的加重和英语学习时长的减少,大三和大四学生很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西语学习方法,因此对于这一新教学模式接受度会相对不确定一些。再者,由于自身规划不同,大三和大四部分学生有跨专业考研、考公或实习等不同的规划,他们对于西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较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而言也有一定差距,这可能是造成这一数据结果的另一个原因。
3.学生态度与高中英语基础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由于英语和西语同属印欧语系,在词汇、语音等方面有一定相似性,学习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对西语学习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探究学生态度与高中英语基础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团队调查了学生高考英语分数及高中英语成绩均分(以150分满分制为例),发现高中英语成绩在140-150分的学生中,超过九成认为英语基础对西语学习有正向迁移影响,其余学生认为无明显感受;高中英语成绩在130-140分和120-130分的学生中,有六成左右认为英语对西语的正迁移影响多于负迁移影响,同时,认为负迁移大于正迁移或无明显感受的学生各占20%左右;在高中英语成绩低于120分的学生中,认为正迁移大于负迁移的学生仅占不足四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高中阶段英语成绩越好的学生,在大学西语学习的过程中,接受能力相对更强,越能够积极思考两门语言之间存在的共通性,自主探讨利用迁移类比学习的方法学习西语,在该过程中,学习者原有英语基础对西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笔者注意到在高中英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中(低于120分),选择“无明显感受”的学生较多。笔者认为该结果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外语学习能力有关,高中英语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对语言感知能力也不够理想,在第二外语西班牙语的学习中同样感到有困难和疑惑,所以对利用英西迁移学习没有明显感受。
4.学生态度与现阶段英语水平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在52位现阶段英语水平较基础、能够用于日常对话与交流的调查对象中,超六成调查对象表示能够感受到英语对西语的正迁移影响,负迁移占比接近二成;而在34位现阶段英语水平良好、能够在工作环境中熟练运用的调查对象中,赞同英语对西语正迁移作用的观点超过了七成;而在少数几位能够流利使用英语的调查对象中,英语水平对学习西语的促进作用达到了百分之百。由此可见,就受访学生而言,自身英语水平程度越高,英语对西语的正迁移作用表现就越明显。
5.学生态度与现阶段英语输入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学生每周系统学习英语时长的统计(系统学习包括英语必修课、四六级等英语考试备考复习等),55.43%的学生每周系统学习英语0-2小时,27.17%的学生每周系统学习2-4小时,每周学习4-6小时和6小时以上的学生分别占10.87%和6.52%。笔者同时也收集了学生每周碎片化学习英语时长,在92名受访者中,近五成(51.09%)群体表示如今几乎不特地抽出时间学习英语;同时也有超三成(34.78%)人群表示自身每周碎片化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超过三小时;另外仅有少数同学每周碎片化学习英语的时间保持在3-6小时甚至6小时以上。经过对英语输入和学生态度的交叉分析可知,随着每周系统学习英语时间增加或碎片化学习时间增加,学习者对英语对西语的促进作用的感受愈发强烈。
6.学生对英西迁移教学模式的接受度是可培养的
团队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英西迁移理论使用频率与反应学生态度的相关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使用频率与学生们态度和接受度呈正相关。无法接受英西迁移教学模式和无法确定自己接受度的学生比例是随着其教师使用英西迁移模式频率的增加分别由14.29%降低到0和由42.86%降低到23.53%,同时可以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也随之由42.86%上升76.47%。无论教师偶尔使用还是经常使用英西迁移模式,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完全接受英西迁移的教学模式。此外,经过数据统计,曾经尝试过或正在尝试英西迁移学习方式的学生对该模式的认可比例均超过九成,而没有尝试过的学生中有57.1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值得在教学中应用,42.8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尝试应用迁移理论进行西语学习后,对该教学模式认可度也有所提升。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对英西迁移教学模式的接受度是可以培养的,通过教师科学引导或学生自主尝试,对该模式的认可度均可有所提升。
四、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发现多数高校教师对英西迁移模式应用于西语课堂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且超半数老师都曾或正在使用英西迁移进行教学,但是现阶段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师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且缺乏有意识的英语输入,其中四分之一的老师明确认为由于英语水平受限,目前实行该教学模式有一定困难。在学生方面,超过半数的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对此模式持积极态度,且在低年级学生中更受欢迎,且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英语输入的增加,学生英西学习中的正迁移也随之增加。此外,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英西迁移教学模式的接受度是可培养的。在教师的科学引导或学生的自主探索下,学生会更倾向于使用英西迁移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将英西迁移模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提高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师英语水平,以给予学生更准确、更全面的迁移教学;其次,从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学生的个人规划和学习方法来看,该模式在大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学生中实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学生同时精进英语和西语的热情及英语基础越高,授课教师的科学引导越多,可能收到的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