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管理会计 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
2023-03-09耿立杰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文/耿立杰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在新形势背景下,事业单位为推进财务管理环节规范高效运转,健全会计管理体系就成为必要举措。但目前的会计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大大小小的短板和弱项,因此事业单位就需要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以业务引领,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将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加强技术系统支撑,有效整合单位内外部海量资源与数据信息,精细化地推进管理会计工作。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其综合治理水平的高低,提高单位财务工作水平,就必须适应会计工作转型趋势,加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深度融合,将二者的工作内容进行衔接和区分,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整个财务管理系统中非常关键的步骤。然而,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还认识不到位,现实中的管理会计改革工作尚面临许多问题,事业单位需不断探索,开发出适应自身特性的财务管理框架与执行体系。
一、管理会计含义简述
管理会计是会计领域近些年发展而来的新型会计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对财务会计的相关资料的分析解读,为组织的经济活动提供决策支持。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有所不同,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更加强调全面预算规划与业务过程的监控,而财务会计则主要负责组织内部资金运行与会计核算,两者间相互依存,可以看出,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做了拔高与延伸。管理会计的直接目的是提供决策支持,组织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不是为了解决简单的会计问题,而是为了应对更高等级的战略决策问题,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涵盖预算绩效、资产、成本以及风险管理等组织运营的各个方面,通过对财务数据信息的整理与分析等,帮助其更好地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并提升服务价值,是一项关乎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内部管理活动[1]。
二、事业单位合理应用管理会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管理会计可在财务会计反映出的财务信息中提取动态化的变动指标,从事业单位管理的全局角度出发,对各类财务事项都能够进行必要的监督,特别是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将事业单位的预算核算与预算执行的监控工作有机结合,保证了单位内财务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在有效监控下,事业单位内的各类资源可以得到高效配置,不仅限于财务资金,其他类似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都可以最大化利用,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快速推动财务管理转型
近年来事业单位体制不断改革,其业务活动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各部门工作职能持续拓展延伸,这就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加多样的要求。在传统财务会计工作模式下,事业单位侧重于事后核算,但核算工作存在滞后性,因此财务报表形成周期较长,且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无法得到保障,总体财务管理效率不高。但实行管理会计后,由管理会计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弥补了事前预判与事中监管的短板,各项财务指标被高度强化,不仅满足了事业单位业务的多元化发现需求,还实现了财务管理转型的初衷[2]。
(三)有利于防范各类财务风险
一方面,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报表管理与职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与重叠,这实际上对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形成了双重保护,对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状态形成双重反映,更加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而防控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会计很好地补足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欠缺的分析预判及过程控制,不仅能对已发生的业务进行归纳分析,还能对未来业务从财务视角出谋划策,这就降低了单位管理层盲目决策导致的运营风险发生概率,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发展。
三、目前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配套的管理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长期处于传统会计管理模式,而管理会计的介入改变了工作诉求,因此单位需要制定一套与时俱进的管理会计制度作为保障。然而,目前不少单位没有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机制,制度内容以传统会计核算为主,缺乏对管理会计工作流程的相关约束,特别是有关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于新型管理方法的规定,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体系没有给管理会计提供必要的遵循,在工作中容易造成矛盾。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制度优化过程中可能会在短期内存在多套制度并行的现象,不同的会计体系不相容,难以真正实现管理会计体系的统一[3]。
(二)管理会计内部监督有所缺失
管理会计的重点职能之一即是事中的监督管控,这对事业单位能否顺利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与其他管理制度非常关键。但目前来看,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监督工作有时并不到位。其一,单位管理者没有将监督权进行有条件的下放,对管理会计的监督功能认知不清晰,因此管理会计在实施监督时缺乏支撑,得不到广泛认可,制约了其监督职能的发挥;其二,事业单位缺乏管理会计监督机制,使得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规范缺乏成文的制度条例形成约束,导致其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实际监管水平无法提升;其三,管理会计人员自身问题也会导致监督乏力,比如人员在监督时出现应付心理或职业懈怠,监督工作不认真等,长此以往,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效用便不断被弱化,不利于管理会计的正向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养有待加强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相对高级和新型的财务管理手段,对相关人员的执业素养提出了更严苛的标准,财会专业知识仅作为其必备的基础素养,管理会计需具备更全面的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但目前,国内符合标准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缺少复合型、跨界性的高端会计人才,事业单位亦是如此。不仅如此,事业单位领导的管理理念在短时间内还未转变,对管理会计的人才保障工作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特别是事业单位内的财务类岗位数量有限且相对固定,随着财务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与累积,财务人员将大量时间用于处置日常的报销、核算等基础会计工作中,现有的财务人员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达到职能的突破,而领导层面也没有对管理会计岗位做好人才储备,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内管理会计人员的实际能力达不到预期。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的论资排辈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技术类岗位的晋升渠道狭窄,会计人员不能通过技术类岗位展现价值,并且事业单位的轮岗换岗机制不成熟,管理会计缺乏了解单位各项业务的流程细节与未来发展,因此难以将财务信息转化为管理决策所需信息[4]。
(四)管理会计工作系统较为落后
现实中,事业单位基本具备会计电算化技术,但其功能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财务数据记录与查询检索阶段,整体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仍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先进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引入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但部分事业单位的资本实力有限,不能满足对管理会计配套设备的投资,并且系统的应用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过程,在短期内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因此管理层更注重其他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对系统建设有所忽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构建管理会计系统时,可能由于对管理会计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系统功能开发方面暴露短板,比如没有嵌入系统预算、智能化数据分析、系统内控风险预警的功能模块,并未体现出管理会计系统与传统电算化系统的层次区别,系统不完善。总的来看,事业单位在缺乏信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时,就会影响其对海量财务数据信息的统筹分析效率,进而降低了财务管理质量。
四、事业单位合理应用管理会计策略探究
(一)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体系
为了使管理会计更好地与事业单位完成工作流程融合,事业单位就必须优化制度体系融合。一方面,单位管理层要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区分,加强重视,并考虑单位自身运营的特殊性,将财务工作与业务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健全相应的会计工作制度,在总体会计制度体系中,明确阐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特别是要突出财务预算报告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等内容,完善一体化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使单位的各项业务在管理会计的规划与监督下有序开展。例如,事业单位在完善成本核算内容时,为了促进成本回收,可编制如《成本核算流程指引》等文件,结合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给管理会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制度指南。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完善会计制度体系时,要积极向先进单位学习,借鉴有用的管理经验与执行度较高的管理条例设计思路,或可邀请外部的专家学者以及咨询机构,例如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对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体系进行辅助设计,特别是对管理会计部分的内容优化,确保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条例具备高专业性与高可行性。此外,事业单位要对制度实施以后的管理效果开展动态化的关注,不断根据国家政策变化与市场环境的变动对制度进行更新优化[5]。
(二)优化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加强监督
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监督对于财务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作用,为此,事业单位管理者与财务工作者都要重视管理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调整与改善。首先,事业单位应优化管理会计的监督机制,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背景下,一方面对财务人员形成监督,另一方面由管理会计对其他部门岗位形成监督,确保其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工作目标,避免因管理会计监督机制的落后而降低了事业单位工作进度,在确保会计信息准确真实的同时,提升管理会计的监督效果。
其次,在完善管理会计监督机制的基础上,管理会计要能够把握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监督工作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例如,在事业单位的采购环节,对于采购清单、报销凭证、采购成本预算方案等,除了由财务会计进行核算与核查后,管理会计必须对采购物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事前的检查与监督,对非必要的采购项目及时制止,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降低事业单位开销,保证内部资产的完整与资源的高效利用。另外,对阻碍管理会计工作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利益损失[6]。
(三)搭建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梯队
事业单位在搭建管理会计人才梯队时,要特别关注引进新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例如在人才招聘环节,可通过技术专业的资格认证与实际工作经验作为硬性指标进行人员筛选,提高准入门槛,选拔能够担任管理会计岗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另外,事业单位要注意对内部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例如借助网络培训、集中授课等形式,用多种渠道和多种角度加强管理会计的在职培训,除了对管理会计提供执业能力方面的教育,还要对事业单位全体职工开展主题性讲座,以“管理会计实用性”等为核心内容,在职工群体内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引起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与认可,加强各部门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配合度,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对单位内人才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正确对待并克服工作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最后,要对管理会计的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考察与抽查,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最新政策的解读、财务业务的实操能力、综合管理重大贡献等方面,不断地总结经验,开发管理会计工作潜力。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健全对管理会计的岗位设置。一方面要对管理岗位形成全面的任职资格分析,通过不同等级的资格条件,建立一支由初级到高级的不同层级的专业管理会计人才团队,打造多样化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要优化管理会计岗位的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做好新老职工的职务衔接,积极运用竞聘上岗等多种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法,不断为该岗位注入新鲜活力。
(四)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
事业单位要想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转型目标,管理会计系统作为具体工作内容顺利开展的物理支撑,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关键途径。鉴于此,事业单位首先要做到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引进并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分析系统,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化归集与变量分析,提高财务报表质量,运用多元化指标表达财务变动情况,保质保量地完成管理会计工作任务。其次,在优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要与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协同起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模块与管理会计工作模块的沟通桥梁,将财务数据库与绩效评价结果数据库达成共享效果,例如管理会计在进行预算编制环节,可以参考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结果,根据结果对薄弱环节的预算开支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高管理会计在本年度预算编制规划阶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与此同理,若事业单位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允许,最好将管理会计系统与其他零散的系统达成联系,将分离的管理系统集中起来,建立统一性的综合管理系统,使各个管理里模块的有效信息实现共享,避免财务数据的重复采集,加强各部门职能的交互与融合,促进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凸显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体现出“交叉科学”的时代要求,不仅对传统财务会计的职能做了延伸与拓展,还对财务人员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强调对单位形成全面和全过程的控制监管,将财务管理推进到新层次。虽然现阶段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但是,事业单位要攻坚克难,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关管理会计改革的号召,对传统会计工作模式进行突破和优化,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环节的重大作用,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全员认知,营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工作氛围,确保各部门人员积极配合管理会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人才保障计划,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对事业单位的战略决策作用,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并有效提高其社会事务的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