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①

2023-03-08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子 央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山东 济南,250103;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关键地位,多次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落实,2022年,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鲁教组发〔2022〕1号),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位一体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生态圈”。全环境立德树人既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生动实践,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与多层次多向度的环境构建

早在春秋时期,在人们的人生价值标准中,“立德”就是排在首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5页。可见,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立德”指明了三个维度的价值旨归。“树人”则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新时代,“树人”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树”出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有德之人、时代新人。而“全环境”着重立德树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融合主客体于其中的全环境培养体系,它是对“三全”育人的集合、补充和延伸。全环境立德树人,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原有单纯依靠学校进行知识灌输、德育养成的思维定势,着眼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搭建各场域育人“立交桥”,汇集各方育人资源,凝聚各种育人合力。

(一)学校教育为主体

全环境立德树人最重要的依托是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学校并非象牙塔、世外桃源。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而且是培养学生形成优良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学校的文化、人际、物质等环境对立德树人至关重要。学校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校园人际环境以及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以规章制度、校训校风、文化活动等为表现形式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校园人际环境主要是指基于校园中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而构成的环境氛围。校园物质环境一般是指校园景观、学习生活运动场所、学校宣传栏以及宣传标语、教学基础设施等。学校环境对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造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会作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学校教育应借助学校环境中的一切积极因素,立足于人才培养,承担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

(二)家庭教育为基础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5)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年,第34页。家庭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立德树人的“第一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页。家庭不仅是学生个体自我的栖息地,更是培养健康心灵的重要依归。家庭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最为重要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把“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教其向善”的责任落实到家庭教育中,应密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避免在德育过程中出现教育脱节现象,将家庭与学校的力量聚集起来,让学生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从而打好人生的靓丽底色。

(三)社会教育为延伸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教育也是如此。立德树人不能单纯停留于教育引导的层面,还应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的理念,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立德树人的现实场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实现教育与社会相融通,重视建设、优化社会教育环境。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等,无不影响着立德树人。为此,应动员全社会力量,用好用活社会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者特别是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积极的社会氛围,发挥好社会环境的教育功效。

(四)网络教育为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8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建立在课堂之上、书本之上,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极大改变了这种单一模式,将思政育人由现实生活扩展至虚拟空间。一方面,网络是面向大众的,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可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无处不网、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技术赋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范式的精准性”(9)郑敬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论析》,《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0期。。

当下,网络媒体的运行速度之快、涵盖内容之广、影响作用之深的特点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与此同时,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别有用心的不良言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等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要通过主导网络阵地建设、强化优质资源供给,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作用,不断增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另外,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挫折感等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其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因此,将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环境加以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更好发挥心理育人的保障作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总之,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落地落细落实,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等方面入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网络教育为补充、融心理教育于其中,做到家校社网一体、启智润心并重。而学校教育作为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特殊场域,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由此,全环境立德树人首先要高度关注学校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正是在全环境立德树人视域下注重学校教育的实践选择。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学校教育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主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就是思政课一体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界定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本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的过程。将一体化置于整个思政课领域,就是要立足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具体分析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的特性,使各学段思政课在达成各自育人效果的前提下,统一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任务,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链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教学,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

(二)学校教育是全环境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活动的场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人、培养人、成就人的主阵地。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善的程度。”(12)[捷克]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任仲印选编、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学校本身就是制度化的产物,并在制度的作用下,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确保受教育者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大纲,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与社会发展变化同步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全方位教育。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教学所需要的一切软硬环境设施都是家庭、社会、网络等其他教育力量不可比拟的。

(三)学校教育中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学校教育中的思政课教育则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它既高度契合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又集中彰显着立德树人的成效。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这样的话:“当严冬的暴风雪在户外咆哮暴虐时,只有信条才能使人感受室内倚炉而坐的安谧舒心。”(13)[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页。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一个人的终极追求。而思政课恰恰是点亮信仰之灯的有效平台,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的主渠道。思政课并非一般的教育课程,它作为一门育人育心的关键课程,归根到底是一门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学生只有在“讲道理”的思政课的引领下,认真学原理、明事理,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明白人”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四)学校教育中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践行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这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尽管在教授内容与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这一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思政课既具有政治性、教育性的基本属性,又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基本要求,如何系统推进并增强课程吸引力是贯穿这一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难题。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抽象演绎,或只谈表面现象、讲述生活体验,势必会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讲好思政课,需要各学段形成系统的一体化意识,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组织、教师队伍、教育成果加以有机结合,做到相互配合、协同联动,最终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联动和高效育人效果。同时,还应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交相辉映,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合奏。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释放思政课的张力,针对学生关切问题,创新授课方法,形成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打造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

目前,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全面启动。譬如,创建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联盟、开设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开展了“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实施了“手拉手集体备课”制度等。从国家教育事业角度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切实解决好教育的根本问题,就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加强思政课建设则是应有之义。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的理论基础,只有以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作强力支撑,才能把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使思政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更好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适应不同学段特点,引导学生立志成人、立志成才的必修课。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小学到大学无缝衔接、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推全环境立德树人

学校教育是全环境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教育中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校教育中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践行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16)《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人民日报》2017年10月31日。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传授的是知识、思想和真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在以思政课一体化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这一复杂系统工程中,各级党委的责任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立德树人的要求,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建立统一领导、党政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专门机构,实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内容确定、教师队伍、教材编写、评价考核等各项工作的统一管理,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可靠保障。就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规律而言,如何有针对性地助推全环境立德树人,以下四个维度不可或缺。

(一)实现教学目标一体化

学段不同,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等方面的特征也不尽相同,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接受水平和需求层次也千差万别。但是更好地聚焦立德树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中小学校思政课的共同目标。也就是说,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在全学段教育总目标方面达成共识,引导青少年在人生的“播种、拔节、孕穗”期健康成长。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目标一致、协同发力,着眼于国家、社会的总体需求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实现育人一体化。不同学段要对同一主题教学在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了然于心,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递进性,避免过多的交叉与重复。可以围绕共享活动主题,深入挖掘、宣传时代楷模和先进典型的突出事迹,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志愿服务等各类教育活动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主题教学不仅要在学校小课堂中开展,更要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积极探索。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等“行走的课堂”,让大中小学学生能够在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中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将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达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的目的。

同时,还要在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递进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将总目标分解并落实到各学段教学内容中,从而“杜绝上下一般粗、前后一样齐”的问题。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对大中小不同阶段思政课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明确各自的定位,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在课程建设中注重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和持续性,必须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分层次、分阶段作出安排和部署”(17)魏建、彭冠龙:《“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打造“金课”》,《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的难度、深度与广度,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思政课系列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学的受教育者是具有一定思想道德基础的青年,大学阶段的思政课理应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的受教育者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应侧重常识性和启发性内容。小学的受教育者是天真懵懂的儿童,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应该是以活泼生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小学阶段应注重讲授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学阶段要注重基本道德和价值观的养成,大学阶段则应引导学生确立坚定的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即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1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二)打造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

教师是立教之本。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统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应包含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建设。让立德树人在各学段全方位落地落实,必须构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机制。要按照政治过硬、思维新颖、人格正直、情怀深厚、视野宽广、自律严格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支能够担当历史重任、承载时代重托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围绕选强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教育部先后颁布了系列指导文件,就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部署,专门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具体规划。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对标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管理队伍的人员部署和配比等要求,科学谋划本地区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教师配备、准入、退出工作制度和培养、培训工作方案,“鼓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等活动”(19)教育部等:《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2_403012.html。。要积极尝试探索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到中小学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制度。这样一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既培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又强化了思政课建设一体化的理念,有效扩补了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师资力量。

不管处于大中小学哪个学段,学校思政课内容都要高度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等重点。要坚持由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使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专业化的学科知识,必须在师资力量的源头上做文章。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力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二要注重选拔培养高水平人才,通过实施“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思政课教师专项计划”等,有重点地打造立体化人才培养格局,打通师资培养和供给的渠道,努力形成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

(三)实现资源平台一体化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多元化整合、合理化配置,主动适应网络信息技术迭代升级,注重资源共享共建,搭建一体化平台,形成资源育人合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是利用一体化平台资源,夯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基。一方面,推动思政课网络协同集体备课常态化。可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通过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实现集体备课数据、信息、资源、实践等共享。在拓展与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同时,制定网络协同集体备课常态化的实施细则。另一方面,要发挥各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教师明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通过科学整体布局与分段计划,增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沟通衔接,不断强化整体协作意识,在共同备课研习的过程中分享经验、取长补短,摆脱并消除对不同学段相关知识内容的疑惑、焦虑,进而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把握能力,激发其积极主动讲好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二是利用一体化平台资源,以科研促教学,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是我国在大中小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联系性的特征,学段间的衔接难度大和学段交流不通畅是阻碍大中小学思政课协作交流的一大短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的互动、联动又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谈、成果共有。相比较而言,大学拥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应该利用一体化的网络交流平台,激活、整合这些优质资源,用来提高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要不断畅通交流渠道,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搭建互通协作平台,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训、学术研讨、教学研究,大力推动引领式、参与式、互动式、沉浸式的教学科研活动,真正发挥集群式、一体化效应。与此同时,要及时总结提炼优秀教学成果、树立骨干教师典型,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比、学、赶、帮”的热情,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活动一体化的质量和实效。

(四)推动体制机制一体化

高质量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与之配套的科学体制机制,调动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助力学校思政课堂效果的提升完善。

首先,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要破除“五唯”等不良倾向,激励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投身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中,调动教师参与大中小衔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将思政课教师对其他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了解程度、与其他学段教师的交流沟通情况纳入考核奖励范围;第二,完善思政课教师收入分配奖励机制,进一步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并向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倾斜。同时,将教学、科研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纳入绩效工资管理范围,可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进行业绩奖励;第三,提供必要的教学工作、日常生活物质保障,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提升教师获得感的同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其次,健全评价考核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2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一,制定与思政课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教师评价标准,把“政治关”“师德关”放在前头,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规范教学评价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果与教学研究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突出一体化教书育人效果在职务评聘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制定合理的思政课教师岗位的管理办法,实行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教师管理,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第三,健全表彰奖励体系,在各类奖项评选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推进各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树立各级教学改革标兵等,通过“立榜样、树标杆”打造思政课教师创先争优良好氛围。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在人的成才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各自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打造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等全环境联动机制,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学校浓厚的教学育人氛围,为立德树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全面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观念引导和道德思想熏陶,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只有在全环境下充分发挥、深化、拓展、浸润、支撑、互补的协同作用,突出学校思政课建设,才能有效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循序渐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