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3-03-08李志龙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红色美术

李志龙 师 林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此次座谈讲话在思政课建设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大思政”模式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根本准则。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上、向好发展的今天,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体现高校教育艺术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红色美术作品架起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桥梁,是新时期高校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良好方式。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不仅能够以更生动、更鲜活的方式引领当代青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向下一个百年目标英勇奋进,还能拓展思政课教学维度,融艺术与思政教育两种话语体系为一体,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红色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逻辑

杰出的当代艺术家汉斯·哈克曾说过:“无论艺术家是否愿意,艺术作品总是带着思想意识的标记,虽然他们并不服务于某个固定的、有名有姓的主雇。”[1]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也曾说过:“伟大的美术作品会超越时代,彰显出属于自身的精神内涵,一切都是在表达思想,一切又都是象征。”[2]由此可见,美术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思想意识、精神形态,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红色美术作品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优秀分子为赢得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凝结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是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经典教材。

(一)红色美术作品拓展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高校传统的书面化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会导致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穿插进红色美术作品,挖掘红色美术作品的理论内涵和精神意蕴,能极大地充实课程内容,盘活教学资源,有助于将理论教学的政治政策话语范式转变、转化成以图案、图像为特征的形象话语范式。以富有表现力的红色美术作品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会使教材观点形象化、通俗化,而又不失学理性、精确性,使学生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亲和力”,体会到思想“获得感”。将思政与艺术两种教学话语体系融为一体,可借用艺术美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灵动鲜活,把抽象、生硬的理论知识通过艺术美的方式转换成学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正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与理论知识产生高度共鸣,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的提升。

(二)红色美术作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需求

图1 李志龙 比武集合 钢笔画29.7×42cm 2022年

图2 李志龙 眺望远方 钢笔画29.7×42cm 2022年

图3 李志龙 我的身后是人民钢笔画 29.7×42cm 2022年

图4 李志龙 喜悦颁奖 钢笔画29.7×42cm 2022 年

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叫《美育实施的方法》,文中明确写道:“凡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课程,都与美育相关。”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更应该具有美育功能。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被充分考虑到。同时,.还应该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同具有一定审美素养的红色美术作品相结合,并将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概念渗透到思政课的“大道理”之中。通过生动的教学艺术把授课内容为学生讲明白、搞透彻,逐步渗透审美理念,这将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3]馆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是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主要描述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景。作为红色经典作品之一,它是对一个国家、政党、民族重大历史时刻的共同记忆,是红色政治的独特表现方式。该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极为讲究,为强调物体的固有色、场景的真实性,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融入西方油画中,颇具中国特色和艺术美感。这幅作品静态重演了开国大典的场景,通过深入分析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灵感,可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化美育精神培育,更要探索一条以美感人的教学实践之路。

二、红色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分析

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学科、专业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这样才能形成协同效应。”[4]这为“思政+艺术”的大思政格局提供了建设指南,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与艺术创作相互融合、合力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境,要使思政育人与美术育人同向而行,就必须有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思政+艺术”大思政格局的现实困境

构建思政教学课堂与美术育人课堂有机结合、红色美术作品与高校思政课程联动发展的大思政格局仍存在着现实的困境。首先,思想政治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缺乏联动性。高校院系设置中,思政课与美术专业课并不是同一院系,美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教学各有侧重点,若找不准二者的契合点容易使美术作品与思政教学的结合呈现“两张皮”。高校思政课程以教师灌输式讲课为主要方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不足,学生的审美诉求和专业特色若没有充分释放的空间,就难以将美术作品与思政教育融通。同时,高校美术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缺乏互动沟通,导致美术专业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美术教师往往只关注自身的专业内容,在自己的领域内潜心专研,缺乏体系性的思政知识储备。思政教师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事政治,注重理论内容在课堂上的呈现,在主动了解学生所学专业、主动建构与美术专业教师有机联系方面积极性不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形成思政课程与艺术课程合力发展的局面,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因此,美术教师与思政教师要形成很好的联动关系,美术教师可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思政教师也应辅助美术教师进行思政教学工作,两者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5]24其次,对红色美术作品资源的开发不够。红色美术作品是以红色文化为依托而形成的特殊类型的绘画作品,红色美术作品资源丰厚,题材多样。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红色美术作品的开发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出现不少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浅层次的开发,对经典美术作品背后的意蕴挖掘不够。有些作品年代久远,有些作品地域性很强,这使得红色美术资源的开发受到不少阻力,限制了思想政治课对红色美术作品的挖掘程度和多方位运用。另外,构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文化建设中对红色美术作品开发和运用不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与红色美术作品的互动,稀释了红色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25

(二)“思政育人”与“美术育人”同向而行的优化策略

新时代下,我国高校要建立“思政育人”与“美术育人”同向而行的育人模式,就必须探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一体化培养的发力点,提升专业美术课程与思政课教师群体的互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长效合力育人机制。首先,建设高校多元化课程。要将“多元化”概念引入高校课堂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学科穿插运用,以及教师队伍的多元化规划发展。[6]探索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体系化建设,思政课打造红色美术素材库,专业课要挖掘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重点专业、重点课程进行重点打造,对关键教学内容进行多个学科的交叉讲授,实现显性教育的全校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一批可以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这就对多学科建设、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号召各个学科教师在做好专业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多学习、多了解其他专业知识,积极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能促进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其次,挖掘红色美术资源,构建高校红色美术教学资源库。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为高校红色美术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从全国层面收集优质的经典美术作品,开发更多潜在的红色教学资源,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蕴藏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依托精湛的技术展现出来,才能盘活红色文化资源,营造立德树人的“大思政”美育文化环境。

三、红色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美术作品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不但能够加强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还能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可以彰显红色文化育人优势,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思政课担负着重要的思政教学任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掌握好,着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全国所有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青少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红色美术作品既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同时也是对新时代下中国美术史的映射,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对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有着重要助力作用。通过一幅幅红色美术作品,深刻解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方面的内容,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让当代大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深刻认识当今成就的来之不易,真情感怀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响应时代号召,担当时代责仁,贡献青年一代的力量。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工作,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原则、新方向。将红色美术作品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融入思政课中,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美术作品来分析相应的政治理论,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通过转变传统书面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层含义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同时,二者的融合提升了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为大学生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提供了理论指导。学生在实践创作中感受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理解了课程理论的高度性、政治性、时代性,充实和完善了思政教学模式。如笔者在思政课程的实践创作中以自身参军经历为启发,将军队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素材,创作了名为“从军记忆系列作品”的系列钢笔画作品,在思政课程上结合自身创作心得,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进行分享。这样的作品展示让师生对现代军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和建军九十五周年之时热情讴歌了忠诚卫士矢志强军的坚定意志,是新时代下爱党爱国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红色美术作品走进高校思政课的成功案例。

(三)彰显红色文化育人优势

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要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多次提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由此可见,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所在。红色美术作品中切实体现了我国特有的红色基因,红色美术作品是以党的百年征程为出发点、以创作灵感为来源而形成的一种优秀作品,体现了对革命精神的敬畏,对历史人物、故事的缅怀。红色美术作品不仅担负着思政育人的重要功能,还可以提升广大师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层理解、对红色历史的深度认识。因此,红色美术作品含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方法,彰显了红色文化育人的优势。

综上所述,红色美术作品因其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因此可以将其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还可以将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可读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美感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效果。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红色美术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追忆红色浪漫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