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系统网络IP地址规划与管理研究

2023-03-08邹丽张锐

科技风 2023年5期

邹丽 张锐

摘要:现有网络IP地址只适用于业务少,且IP地址扩容受限。由于IP地址规划不合理,导致IP地址资源浪费,寻址复杂和维护管理困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的IP地址规划与管理研究方法。在遵循IP地址的规划原则,统筹原机房和重庆预警项目的IP地址,增加大量业务系统的情况下,重要设备采用IRF技术,合理规划IP地址和VLAN,同时行业网和互联网进行路由规划,实现了防震减灾中心和原机房、重庆预警项目并行运行,极大地满足了业务增加和IP地址扩容需求,节约IP地址资源,保证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IP地址规划;IP地址扩容;IP地址资源

IP地址是通过IP协议对网络中的路由器、主机等设备的不同接口进行标识,每个网络设备都有唯一的IP地址,方便设备寻址和管理。IP地址规划[1]是为实现网络逻辑连接和管理,对主机、网络设备的端口合理分配IP地址的过程。地震系统中存在行业网和互联网,通过下一代防火墙实现行业网和互联网的逻辑隔离,然而合理的IP规划对IP地址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网络安全及业务正常运行。因此,本文对防震减灾中心合理规划和高效管理IP地址进行研究,优化分配IP地址和扩容,节约资源,为今后网络发展及管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震系统网络概述

地震系统网络是重庆防震减灾中心的核心,承担着全市地震监测、测震、前兆等核心业务,以及办公、邮件、互联网等其他辅助类业务,各业务系统网络逻辑隔离、共享云数据中心资源,主要有地震行业网、互联网和云数据中心。地震行业网是重庆市地震局上联中国地震局,下联前端监测站、备份中心的纵向业务专网,其与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中国地震局内网物理隔离。互联网是重庆市地震局用于访问互联网的专用局域网,同时承载智能化前端设备。地震系统网络比较复杂,然而网络性能与业务发展极其重要,本文重点研究IP地址规划和管理。

2 IP地址规划原则

在地震系统网络建设过程中,设计最优IP地址方案,合理规划IP地址,实现对IP地址有效管理,提升网络性能,确保业务运行稳定,同时满足业务扩展需求。

2.1 唯一性

唯一性是IP地址规划的首要原则。IP地址是网络设备在网络中的标识节点[2],一个网络中不能有两个网络设备使用同一个IP地址,否则无法寻址,且不便于维护管理。

2.2 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是IP地址设计规划非常重要的原则[3]。既有部分网络设备IP地址不变,整体设计规划防震减灾中心网络IP地址,实现防震减灾中心办公网与既有网络并行运行,避免IP地址冲突。随着信息化项目建设、业务不断增加,需扩展网络IP地址。为解决IP地址短缺问题,需预留一定数量IP地址,满足扩容需求。

2.3 易管理性

网络IP地址不仅设计规划合理,结构清晰,还便于维护管理IP地址。根据网络类型、楼层、主机、设备划分成不同网段和VLAN。通过IP地址设置的规律,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设备。

2.4 实意性

合理设计规划IP地址,通过IP就能大致判断是何种设备,每个地址都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3 网络IP地址规划与管理

IP地址规划与重庆防震减灾中心网络架构相适应,既能合理利用IP地址资源,提高网络管理效率[4],又能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性[5]、稳定性、高性能和可扩展性。

3.1 网络架构

防震减灾中心网络架构采用分区思路和二层架构进行设计,如图1。整个网络系统依据业务和功能不同划分为5个区域。以防震减灾中心为中心点,接入原机房网络系统和重庆预警项目数据中心,构成一套统一综合管理运维平台。

(1)行业网云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由两台H3C S7510E-X组成,上联行业网防火墙,下联服务器。采用IRF技术堆叠成一台逻辑设备互为冗余,负责数据中心服务器和安全设备接入。

(2)行业网接入:核心交换机由两台H3C S7510E-X组成,上联行业网防火墙,下联楼层接入交换机或直接连接终端。采用IRF技术互为冗余,负责各类终端的接入和汇聚。

(3)行业网出口:外联路由器由两台H3C RT-SR6616-H3组成,实现与中国地震局、国家台网备份中心、石柱备份中心互联,通过防火墙实现数据中心、办公局域网等的接入,并汇聚区、县、台站节点无人值守台站。

(4)互联网通过防火墙和链路负载均衡实现互联网接入,实现办公人员访问互联网和对外发布服务的部署。

采用私网IP地址。IP地址规划不仅遵循以上原则,还需考虑原机房和重庆预警项目IP地址的整体规划。IP地址子网与VLAN对应,子网规模與网络终端数量相适应,IP地址整体规划见表1。

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划分网段,分配VlAN,并与IP地址相对应。预留网段满足扩容需求,行业网设置11个网段,见表2。

互联网IP地址分配原则同行业网,设置8个网段,1055.42-59.0/24为互联网其他系统预留,见表3。

设备互联IP地址是在两个设备之间,如在行业网外联路由器HYW-WL-R6616-01采用10.55.253.250/29作为本端IP地址,行业网外联路由器HYW-WL-R6616-02采用10.55.253.249/29作为对端IP地址。同理在防火墙等也采用本端IP和对端IP连接访问,见表4。

为便于管理,在每一个网络设备上创建一个loopback接口,并在该接口上单独指定一个IP地址作为管理地址,管理员使用该地址对设备进行远程登录,设备管理IP地址见表5。

3.3 路由规划

地震行业网采用动态路由方式,路由设备之间运行OSPF动态路由协议,整网为区域Router ID使用loopback地址。在汇聚设备上设置网关,终端通过静态方式获得IP地址。互联网采用静态路由方式,在核心设备上设置网关,终端通过静态方式获得IP地址,AP通过DHCP[6]动态分配IP地址(IP地址在一个网段)。

防震减灾中心和原机房使用静态重分布OSPF,即在防震减灾中心和原机房相互写对方服务器网段实现通信。即使防震减灾中心和原机房的两个运营商线路都存在,但都有到达各自服务器的路由,再在重分发的节点上进行路由过滤,通过增加或者减少cost值来控制来回路径一致,路由规划如图2。

(1)建立一条内网专线。在防震减灾中心和原机房之间租赁一条运营商的内网专线,防震减灾中心端接行业网防火墙一个三层口,地址设10.55.253.99/29,原机房端同理接其行业网防火墙,地址设10.55.253.100/29。

(2)分别设置静态路由并宣告进OSPF,见表6。

静态路由宣告进OSPF,这样两个中心的服务器都能被访问。但应用系统在两个中心不能用同一地址同时存活。即在原机房应用为10.55.4.100,其在防震减灾中心不能用同样的地址发布服务,可更改为10.55.25.100(防震减灾中心服务器网段)。此时终端电脑通过访问不同地址来决定访问哪个中心的服务。

(3)对不能更改地址的服务器,只能写具体32位静态路由。防震减灾中心防火墙宣告这条具体路由,整个行业网从防震减灾中心防火墙学习到静态路由,能访问到防震减灾中心。

结语

本文研究地震系统网络IP地址规划与管理。根据IP地址规划原则,充分考虑原机房系统和重庆预警项目IP地址的规划设计与管理。鉴于行业网和互联网不同,合理设计路由规划,同时在防震减灾中心和原机房使用静态重分布OSPF,采用IRF技术和云数据中心,实现重要网络设备主备运行和扩容需求,节约IP地址资源,确保地震网络安全、稳定、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黄要武.校园网IP地址规划与设计探讨[J].网络通信与安全,2021,17(30):63-65.

[2]汪钰斌.复杂网络设备IP地址分配方案研究[J].计算机仿真,2021,38(12):316-320.

[3]王宇航,王庆福.高校校园网络IP地址设计规划解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5):27-28.

[4]陳国良,郑松奕.IP地址分配和用户权限控制的部署与优化[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39(10):43-45.

[5]赵欣慧,王永翔,李旭辉.内网异常IP发现及边界安全防护提升[J].科技风,2020(12):92-93.

[6]陆海锋.高校DHCP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20,41(2):13-17.

通讯作者:邹丽(1991—),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