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更繁华,城市更自然

2023-03-08李杰李叶

设计 2023年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绿水青山绿色

李杰 李叶

陈继华,风景园林正高级工程师。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余村项目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景观总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景观与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分会副会长,中国文化馆协会设计与展陈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技术专家,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科学技术奖专家,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国优奖专家,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评审专家;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风景园林专家。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70余项。

面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如今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都在追求一系列的生态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 风景园林无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风景园林,简单地讲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基于人文价值与精神,以山、水、林、泉、花、草、树、木为对象,建设具有自然美感和生态效益的人居环境。一方面,让城乡居民在“第三自然”中通过与自然要素的接触,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缓解现代生活中由于“人的异化”所带来的身体及精神的疲惫;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背后是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风景园林作为一种基于价值导向的应用型学科,绿色生态理念及沿该理念所发展起来的技术和设计策略已分别成为当今设计工作的精神内核及方法手段。

绿色生态设计的核心是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其最终目标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在完成“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整体风貌改造提升工程”中,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景观总建筑师陈继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双层理解。首先,绿水青山只是潜在的金山银山,或者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其次,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需要外力推动,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的环境设计在其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既要显性抑或隐性地衔接城乡区域,形成区域间的有效联动与互动分享,又要保留并突出乡村特有的景观风貌与属地文化,同时延伸文旅产业链,实现“以农推旅、以旅助农、农旅互动”的发展态势,形成“人、城、山、水、绿”的和谐共生。提升后的余村,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及以此为依托的产业结构调整惠及当地百姓,成为村民们幸福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也美育了人心,进而牢固地树立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构建出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为当地居民开启了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设计》: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并投身绿色生态设计的?绿色生态设计包括哪些要素?

陈继华:我从中国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95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工作至今,从事设计创作和设计管理工作近30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始终以生态理念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一块理论基石。尤其近十余年,在深入研究和理解“两山”理论的基础上,我通过不断实践,慢慢构建出了自己的绿色生态设计体系,作为绿色生态设计的先行者与实践者,立志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在城乡建设中的不断深化。

在工作实践中,我牢牢抓住绿色设计的新维度——乡村振兴、未来社区、海防生态、城市更新等锚点,以生态发展为核心理念,人文美学为创作视角,技艺融合为实现手段,通过统筹全局、跨界整合,在设计调研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精神情感的相融相生。在主持完成“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余村、浙江省未来社区、海塘安澜千亿工程、金华亚运分村、温州城市中央绿轴、奉化蒋氏故居、杭州桃花湖公园、南昌绳金塔历史街区,南昌孺子亭公园等重点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为新时期的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地寻找并规划出一套绿色产业结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70多项。

绿色生态设计的价值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城乡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共荣。虽然创新性的绿色生态设计是有限制条件的,但其目标是在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和手段,结合规划、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工具,基于一种具有可行性、可实施性的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完成对具体场地的策划和设计。倡导绿色城乡发展理念,践行以綠色生态设计为导向的城乡发展模式,不仅涵盖了对城乡“建设—运营—客户关系管理”的全过程整合,也必将推动基于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营、绿色消费的全面可持续化发展。

《设计》:请谈谈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理解。绿色生态设计如何真正给乡村创造价值?

陈继华: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余村整体风貌改造提升工程的总设计师,我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有着双层理解。首先绿水青山只是潜在的金山银山,或者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其次,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需要外力推动,绿色生态设计在其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既要显性抑或隐性地衔接城乡不同区域,形成区域间的有效联动与互动分享,又要保留并突出乡村特有的景观风貌与属地文化,同时延伸文旅产业链,实现“以农推旅、以旅助农、农旅互动”的发展态势,形成“人 、城、山、水、绿”的和谐共生。

实施了绿色生态设计的余村,其改善的不仅仅是人地关系和自然环境,更是在乡村发展中融入和落实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化,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可游可商、亦耕亦采、有趣有乐”的新型乡村经济。人居环境的改善及以此为依托的产业结构调整惠及当地百姓,成为村民们幸福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也美育了人心,进而牢固地树立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构建出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为当地居2 民开启了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余村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由绿变金。

《设计》: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有怎样的属地特色?您在“两山”理论落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如何攻关的?

陈继华:我国地形复杂,地貌特征丰富,各地风土人情差异悬殊,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相较于城市,乡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更为彰显。从某种程度上讲,乡村景观是乡村居民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表达。某一区域独特的文化、历史是居民基于本地特定的物候条件,在生产生活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属地特色一方面体现了乡村的自然风貌,另一方面体现了地区的民俗文化特征,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其不仅表达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所塑造的地景景观,还表达了该产业结构下独特的田园文化和乡村生活。

因此,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同时从社会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来研究属地的地域文化特征,遵从并策略性的表达这些特征。既要立足田野调查,挖掘物质环境和人文资源的独特性,也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推理溯源,理解这些地域特征的形成机制。唯有这样,才能兼顾本地人的生产生活和外来游客的猎奇心态,使乡村的物质环境不仅支持在地的产业结构也迎合游人对乡村景观的浪漫化想象,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传播热度。另外,还需充分发掘乡村地区传统的建造材料和各种生产工艺,全方位体现属地的风情民俗以及农耕文化,实现农旅共兴的预期目标。

在乡村中进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挑战是乡村建设并非风景园林的传统领域,其必须借助和依靠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设计师,通过乡村振兴战略,重新阐释和利用了乡土文化,体现了“两山”理论引领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新维度。例如,通过设计策略助力乡村复兴及产业转型,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创造性地保护并发展了乡土文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的战略定位,需要借助设计手段方能实现。未来,城乡差异将逐渐弥合,乡村振兴是弥合这一差异的阶段性目标。城乡之间将在物质形态上彼此渗透,在经济发展上更加均衡,在产业结构上实现平等互利,在思想观念上相互融合,乡村振兴的终点应该是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设计》:您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中运用了怎样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陈继华:1. 提出“艺术创造带动经济流量”的顶层设计概念,以“艺术创造参与城市营造”为指导,帮助设计实现市场价值。以文化IP 为抓手,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城市布局、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地域特色,从宏观上系统性地研究、分析城市中老旧空间的利用价值。

统筹全局,跨界整合。通过艺术创新激活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引发受众共鸣,营造出公众参与、多方互动、全龄友好的积极空间,吸引人气。用人流量撬动经济流量,营造出能实现人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城市空间,达到城市与人的共生共荣。

2 . 我主持了一系列大型旧城改造项目,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出了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借助环境设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可实施途径。老城中的没落区域所形成的消极空间严重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品质。因此,有必要利用设计手段,通过环境改造和提升,让消极空间变得积极,做到吸引人气,一举多得,从而带动文、商、旅,吃、住、游、购、娱的全面发展。站在经济增长的角度,高屋建瓴的思考设计的价值。通过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策略,对消极的城市环境进行“再加工”,充分改造和利用日益衰败的老旧街区,重塑具备艺术美感的城市环境,通过引发受众共鸣来激发城市活力,吸引人气,创造新的流量经济。

3. 一体化设计。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是综合性工程,是需要多专业协调的复合型项目,需要商业策划、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照明、公共艺术等多领域相互协作。因此,我倡导整体性设计——从项目规划入手,以城市整体形象作为切入点,通过总体定位,将项目目标与设计思路贯彻始终,形成各专业配合,更为系统的设计创意。多专业的无缝衔接,多学科的跨界融合,不仅能够实现设计效益的最大化,增强设计产品的专属性,还可以避免项目管理的混乱低效、工作重复,以及由此造成的设计周期延长和项目成本增加。这一设计管理模式贯穿本人近十年完成的各类大型项目中,并且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设计》:您在金华亚运分村项目中打造了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生态水系统,使该项目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请您谈谈城市生态设计中关于雨水收集和利用心得体会。

陈继华:绿色生态设计的商业逻辑是基于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通过敏锐的技术洞见,来为綠色技术开发出新的应用场景,依托于工程化和产品化的经营策略,为如今广泛存在于城乡中的人地矛盾、环境问题找到高效的解决方案,建设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并有利于促进碳中和的环境友好型建筑(园林)工程。

作为城市中的绿色基础设施,我国大部分公园的维护成本都居高不下,在消耗掉大量税收的同时,也让城市运营管理难堪重负。因此,基于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的考量,我们在杭州市区最后一个大型公园的设计建设中,融入了“零碳景区”和“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不仅系统性地部署了一系列节能措施,还广泛应用了多种雨水回用技术,例如循环水夜间循环控制系统,真正实现了“技术即景观”的设计策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样本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新路径。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切实落实了杭州亚运会“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有效助力亚运会、亚残运会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团队承接的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项目中,金华亚运分村项目整体打造出了一个高星级绿色健康建筑的示范样板。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100%,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超过50%,树立了绿色低碳的区域性标杆。透水混凝土让地面会“呼吸”,有效引导地表径流进入地下室雨水回水池,从而实现雨水的循环再利用。此外,通过低势绿地、生态树池等设计、技术手段,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措施,统筹协调水质与水量、安全与生态、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等存在于项目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最终,这些设计成果汇集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亮点,切实践行了绿色建筑,绿色亚运,绿色生活的设计原则。

金华亚运分村生态水系统按层级可划分成两大体系。第一层级:园区与外围水系构成的城市水循环体系;第二层级:园区内部形成的水自净、水处理体系。

【水循环体系】

园区内部水系的水源来自武义江。在武义江水进入园区前,先将其引入亚运分村南部的赤山公园。该公园占地 46.5 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 31 万平方米,水体面积 4.7 万平方米,两者占比约77%。面积大、绿化占比高,使赤山公园成为金华难得的城市绿肺。在将武义江水引入赤山公园后,其便进入了公园内的生态水处理系统,经过分级沉淀、过滤、净化等一系列景观化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后,才最終提供给亚运分村用于园区内景观水系的营建。水流在园区内完成循环后,又重新汇入赤山公园,经过再次过滤净化后,流回武义江。至此,在利用了一系列绿色生态措施后,项目搭建起了整个园区水系与城市水系的大循环系统。

【水处理体系】

在金华亚运村内部,因循因地制宜的传统园林营造原则,通过谨慎地挖湖筑山,构建出山、水、建筑相互环抱的总体态势,巧妙布局山、河、湖、溪、岛、潭、瀑布等自然景观要素,形成“一池三山”的山水格局。园区内水域面积总计2.6万平方米,其中湖面1.26万平方米,潭面5500 平方米,溪流 3400 平方米,其它水域面积 4500 平方米。通过因鉴山水画和传统园林中的山水布局技巧,巧妙地经营出园区内形态丰富的景观水系,结合堆山、种植以及建筑布局,塑造出了错落有致的天际线。通过强化西南地形制高点,增设东北转角标志性构筑物,使园区内部景点遥相呼应。

园区里的生态水处理系统主要采取了两类技术手段:构建活水循环体系和增设生态修复设施。活水循环用于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其大概包含四个策略:引赤山公园自然水系进入园区;场地铺设活水干管;通过竖向设计有效利用落差,形成自然跌水,加强水系循环;综合布置泄洪设施,以新建河道作为主要的泄洪通道,而以建筑预留的排洪暗渠作为紧急泄洪通道。生态修复系统在于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通过二级驳岸,增加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修建以水杉林为主体群落的生态绿岛,并营造荷花池等水生植物种植区;增设涌泉从而提高水体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效降低污染负荷。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于设计师而言,绿色设计不仅是追求,更是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景观设计更应遵循中国传统智慧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愿景变为现实。

《设计》:您曾提到“为生态园林设计增加智慧成色”,您在实践中都运用了哪些新的技术手段?产生了怎样前所未有的效果?

陈继华:实践中主要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和全域数智系统。

数字媒体艺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的“金山银山”是因山因水而定的,是因“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而定的。因此,在项目中,设计师需要依托现有资源,结合数字媒体的表现力、娱乐潜质和传播特性,探索黑与白之间的互补性,借助数媒技术实现日经济、夜经济的同步发展。例如,在大型旧城改造项目中,将数字技术融合到场地氛围的塑造中,通过增强景观设施的娱乐性来提高场所的吸引力,对空间赋能。藉由艺术与设计的双重介入,对消极空间进行“再加工”,从而激发场地活力,聚集人气,创造经济流量。在南昌绳金塔街区改造中,我们“以一场艺术盛宴激活一条美食街”为策划宗旨,进而撬动一片城区的发展,为城市塑造一张新名片,以此实现设计的最大价值。

全域数智系统。浙江是国内首个提出“未来社区”的省份,该理念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民生工程。由中国美术学院牵头,联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先后成立了未来社区课题组以及未来社区试点项目设计执行团队。团队主持设计的上城区“始版桥未来社区”项目是高密度“旧城中心区改造”计划的样板工程。该项目通过对未来邻里场景、建筑场景、立体绿化等课题的专项研究,打造出了“一心三化九场景”的未来社区系统。其中,未来社区低碳场景将“两山”理论与社区生态发展策略相结合,重点聚焦于构建社区综合能源系统、提升零碳能源利用比例,搭建分类分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开发互利共赢新模式,最终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社区”的核心宗旨是利用数字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借助数智赋能,“未来社区”将成为全省人才的理想就业地,而“始版桥未来社区”项目依托团队成员仔细地调研、超前的策划、全面的统筹、深入地思考,已然成为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的样板。

《设计》: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绿色生态设计在未来将如何协同发展?

陈继华:城市与乡村的绿色生态设计未来——乡村更繁华,城市更自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项战略,提出了一种新的环境伦理和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基于这个发展模式,未来的城乡关系和建设才包含了新的可能。在未来,城乡差异将逐渐弥合。城乡之间会在物质形态上彼此渗透,在经济发展上更加均衡,在产业结构上平等互利,在思想观念上相互融合,在人口构成上稳步趋同,城乡关系中存在的诸多二元特征终将消弭。

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友好型社区来实现全社会的发展愿景。从过去工业文明“生产发展决定一切的时代”走向生态文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借助批判理论,通过系统性地审视日常生活,重新确立人与资本、生产的关系。生产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而不是将人异化为生产的工具。生态文明就是要让生产的目的重新服务于人的本质。任何环境建设都不应仅仅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而是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社群营造中来。未来的城乡建设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协调统筹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来创造出绿色共享的人居环境。绿色生态设计的未来是协助人们追求生命的意义、彰显人性中彼此间的互爱、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以共享为纽带,在一个更加绿色、健康、协调的生活中凝结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设计》:请分享两个您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设计项目。

“两山”理论发源地项目——安吉余村整体风貌改造提升工程

本项目通过乡村振兴重新发掘、阐释并延续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将“两山”理论引领下的生态设计理念推向了一个新维度:通过设计策略助力乡村复兴及产业转型,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创造性地保护并发展了乡土文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完成风貌提升后的余村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圣地,新时代的标杆,展示“两山”理论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2020年8月,《人民日报》客户端微视频《山水之恋》对该项目进行了详细报道。

海防安全+,安澜千亿工程,打造水上生态长城——海宁市百里钱塘安澜工程

浙江拥有两千余公里的海塘线。为了升级海塘,省委省政府提出安澜千亿工程。该工程是浙江省重点工程。海宁市百里钱塘安澜工程作为安澜海塘的样板段工程,作为“世界级安澜海塘展示窗口”,以“安全+”的建设理念,将打造集安全、生态、文化、交通、产业发展等各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海都市型海塘。项目规划提出运用自然的力量,建立海岸生态系统,增强海岸带的韧性,抵御海岸带灾害。项目通过与道路、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共建,将原本单薄的塘身变成厚实的塘身,海塘宽度从原来的12米增加至30米以上,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海塘结构的安全性,还实现了海塘岸带的多重用途,节约了土地和建设资金,更促进了海塘沿线的高质量发展,给当地百姓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生活空间,为整体安澜海塘千亿工程海防生态建设提供了最好的示范样板。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绿水青山绿色
绿色低碳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