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陈宇:创作的内核始终如一
2023-03-08
近几年,张艺谋似乎进入到另一维度的影像空间,不断收束他曾经最为擅长的宏大场面与视觉奇观,转而将目光投向更为本真的叙事层面与戏剧张力。这是一个删繁就简、不断作减法的过程,其间,陪着张艺谋一起“作减法”的,正是编剧陈宇。
“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
创作《满江红》时,陈宇用到了“三一律”,一种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引申而来的西方戏剧结构理论。这一充满古典主义色彩的戏剧理论,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意图将饱满的戏剧节奏推进到底。
在电影《狙击手》中,陈宇就曾采用过“三一律”,将整个故事框定在两个小时,用两边加起来不足20人的微型战场,以及真实鲜活的个体视角,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战争题材的硬核叙事感。等到电影《满江红》,陈宇更是将这一理论推到极致,他说:“虽然这是一部高投资、大体量的商业电影,但它同时具备某种实验性,整部电影的信息密度很大,节奏很快,将所有角色框定在一个封闭环境中,话中有话,局里有局,层层反转,情节一番一番往上走,从一个很小的故事开始,到最后捋出一个天大的秘密。”
电影《满江红》杀青后,张艺谋和陈宇的下一次合作也已提上日程,但这一次,陈宇却迟迟没能动笔,他跟张艺谋开玩笑:“你现在口味越来越刁钻了,刚开始合作那会儿,我要是这么写,你就会觉得很好了,现在总是给我加难度。”
在北京电影学院求学时,陈宇曾将谢飞导演视作榜样:“谢飞既是电影学者,同时兼具电影作者的身份,他拍的每一部作品都很扎实,着实令人钦佩。”此后,他便一直朝着榜样的方向前行。现在的陈宇,同样身兼多重身份,编剧之外,他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开设电影理论课程;同时,他亦作为导演,执导过黄渤主演的电影《蛋炒饭》、北大宣传微电影《星空日记》等多部影片。
多重身份的融合,使得陈宇自如游走在影视产业链条的不同端口——他既是资深影视研究学者,又是实践创作者;既参与剧本创作,又懂得如何将文字付诸画面——然而,他本人却更喜欢将自己视作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沉迷于讲故事技巧的人。
“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那种把一件很小的事情讲得绘声绘色、跌宕起伏的人,听得人津津有味,不断追问‘然后呢’。可同样一件事情,从另一个人口中讲出,很可能就变得乏味。说到底,讲故事是一种手艺,放到电影产业中,一种高效的讲故事模式,绝不可能完全依赖灵感和直觉,不过也离不开感性思维做基石。我们需要在生活里有所触动、有所体会,再将其提炼出来,要知道故事不是生活,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
陈宇从来都不是一个依赖灵感和直觉工作的人,他的创作方式与大众眼中那种苦思冥想、等待灵感降临的编剧生活相去甚远。陈宇强调剧作原理,在他看来,编剧是一项充满理性的工作。因此,他将自己的叙事方法形容为“叙事动作力学”,如工程师般,依据故事情节设定与走向,推导建构出整个剧本框架。
“希望在作品当中弘扬真善美”
陈宇身上有一股务实气质。一件事情,任凭对方讲得天花乱坠,他仍要亲自探究内在逻辑,即便是被电影感动哭了,他也会分析个中缘由,“这似乎是我的本能,对待任何事情,哪怕它看似不可描摹,我也要试图拆解它,找到它内在运作的逻辑”。
對陈宇而言,大众的接受度明显要高于他的个人表达欲,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能与当代年轻人产生情感连接。除了悬疑题材外,陈宇对科幻题材亦抱有极大的兴趣。此外,他还想为当下的年轻人写一部爱情片。“或许我这么说过于传统,甚至有些老土,但我真的希望在作品当中弘扬真善美。实际上,真善美才是最宝贵和本真的东西。”
“真善美”这一遥远到仿佛上个世纪的话题,从陈宇口中讲出来真实可信、毫不违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三个字是他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这一点似乎与张艺谋不谋而合,回望张艺谋几十年的执导生涯,他的电影母题,亦聚焦在展示善良、展示美好、展示真情。
陈宇和张艺谋都喜欢充满力量感的东西,这是他们一早达成的共识。陈宇说:“我们都不太喜欢软绵绵的情绪,当然了,很多细腻的艺术片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但从个人层面来讲,我更偏爱硬朗的艺术风格。”即便是最传统的东西,呈现的方式亦可以现代、多元,这几年,张、陈二人一直在求变,在题材、手法、人物描摹上寻求变化,但创作的内核始终如一。
(摘自《新周刊》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