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中事件结构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评《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

2023-03-08王春江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句式隐喻

书名:《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

作者:熊仲儒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5-2923-5

出版时间:2004 年11 月

定价:20 元

认知隐喻学研究学者Johnson 与Lakeoff 在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表明,隐喻除了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之外,更加属于以某项事物来表达其他相关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并且这种思维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体现,包括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以及行为活动等。事件结构隐喻就是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所产生的一种理论概念,其核心思想旨在通过一些力、动作、空间等物理性元素对过程、行动、状态、方法及目的等相关事件结构概念实现隐喻性理解,而在此基础之上详尽分析现代汉语体系中事件结构隐喻现象的实际体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汉语语言意义建构过程,对于现代汉语学术研究有一定理论探究价值。本文参考《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一书,阐明现代汉语中事件结构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意义,由此深入探究事件结构隐喻在汉语中的具体体现。

《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一书是作者熊仲儒基于个人博士论文不断修改和编写而成的一部语言文字研究图书,2004 年由安徽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共六章。在引言部分,作者围绕汉语的语法特点与功能范畴等基础知识展开重点概述,为后文的理论研究和思考探索打下良好铺垫,进而针对致使句式的概念、建构、功能性构件、论元性构件等理论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力求推进现代汉语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该书内容结构清晰、理论分析严谨,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优秀参考作品。

一、现代汉语中事物结构隐喻研究意义

因为现代汉语语言结构关系较为复杂,对其展开深入认知与学习研究均存在较大难度,需要特别注重语言结构的语义限制、语义内部关系、句法歧义、形式结构等问题,所以分析与探究语言形式和具体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十分关键。而隐喻对于人类认知活动与交际活动都具有难以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持续深入,各个学科和领域中都存在明显的隐喻体现,人类日常生活逐渐离不开隐喻,这也使得人们对于隐喻理论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兴趣越来越高,由此可见,隐喻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事件结构隐喻在现代汉语中的投射

事件结构隐喻通常包含物体和位置两个版本,其中物体版本的基本映射包括:属性即为所有物、原因即为所有物转移、变化即为得到或失去所有物的行为、行动即为自发的得到或失去、意图即为想要获取的物体、方式即为得到想要获取物体的手段;在位置版本中的基本映射则包括:状态即为位置、原因即为能力、变化即为运动、行动即为自发性运动、意图即为目的地、方式即为到达路径。以事件结构隐喻的物体版本内容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基础,针对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体现展开详细分析与讨论。

“属性即为所有物”是一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物的映射,例如“我很有信心”这个句子中,信心作为抽象概念被具化为实体充当宾语,其中“很”字作为强化词还起到了一定的修饰作用。“原因即为所有物转移”重点强调了物体从施动者一方转移至受事者一方所发生的变化,例如“这则寓言带给人们很多启示”这个句子中,寓言故事就是造成“启示”这一物体发生运动转移的主体,“人们”就属于接收物体的受事者。“变化即为得到或失去所有物”代表着所有物相较于主体发生运动的映射,例如“他得到(失去)了信心”这个句子中,勇气可以是属于不同运动方向的具体实物,处于不同的运动方向可以理解为物体所处位置发生的变化。“行动即为自发的得到或失去”重点强调了行为主体的自主性意识,例如“我们应该清除陋习”这个句子中,陋习被概念化为障碍,“清除陋习”则被隐喻为采取有效方法清除障碍,由此可以了解到,行动属于自发的获得或失去,其目的则被隐喻为所有物的获取或失去。“意图即为想要获取的物体”是一种获取想要物体且达到目的的映射,例如“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把它带入英语教学课堂”这个句子中,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想要获取的物体,英语教学课堂属于目的地,所以意图可以理解为达到想要获取物体的目的。“方式即为得到想要获取物体的手段”重点强调了获取途径的多样性,在现代汉语中事件结构隐喻的映射不止一种,获取目标物体也可以采取更多方式,因此在具体的汉语语言应用当中,事件结构隐喻的物体版本和位置版本可以实现有效并存。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句式隐喻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特殊句式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