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与央行角色:基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视角的分析
2023-03-07陈若愚伍俊杰
陈若愚 伍俊杰 张 珩
1.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7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下,要将高质量发展做为首要任务,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根据SWIFT 报告统计,2015 年8 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①虽然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未能一直维持第4 的排位(2015 年8 月达到峰值2.8%),但自2015 年9 月至今,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的排位仍然能够始终维持在第5—7 之间。相较于2010 年10 月份的第35 位已经取得了较高提升。。2022 年5 月IMF 的最新审定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提升至12.28%,欧元(29.31%)、日元(7.59%)和英镑(7.44%)的权重则相应有所下降,这是人民币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最直接反映,人民币俨然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政府推动。甚至,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政府成功“制造”的结果①Cohen B J.,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Getting the Calculus Right", Open Economies Review, 2012, 23: 13-31; Chey H., Kim G Y., Lee D H., “Which Foreign States Support the Global Use of the Chinese Renminbi?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World Economy, 2019, 42(8):2403-2426.。在人民币国际化从“稳慎推进”过渡到“有序推进”的新阶段,政府力量仍将是重要的推动力。这与货币国际化理论分析结果以及德国、日本的货币国际化实践存在差异,深入分析和理解这种差异是我们全面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新阶段准备把握政策着力点,选择恰当提升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大量增加,但却鲜有文献针对人民币国际化背后的“政府力量”展开全面讨论。现有文献对此问题的认识仍有局限: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美国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使中国政府清晰认识到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的风险,中国政府出于减少对美元过度依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②王国刚:《人民币国际化的冷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14 年第4 期;Bowles P., Wang B.,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A Journey to Wher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013, 44(6): 1363-1385.;同时,中国政府期望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实现自身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增强货币体系稳定性③王晓芳、鲁科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经济学家》2023 年第2 期;Mallaby S., Wethington O.,"The Future of the Yuan: China's Struggle to Internationalize its Currency", Foreign Aff., 2012, 135.。的确,现有文献的这些认识部分地解释了人民币国际化背后“政府力量”的原因,可是将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动机的解释过多地集中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等外部因素上显然是片面的。现有文献忽略了人民币国际化背后“政府力量”的国内因素。此外,一些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认为货币国际化将会遭受国内部门的反对意见,特别是本国中央银行,因为货币国际化会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央行货币政策调控难度④货币国际化将会引致一国跨境资本流动数量的增加,同时,由于难以掌握国际货币市场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本国货币的总需求量也趋于不稳定。这些因素都会增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通常来说,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最大的权责,因此,中央银行会反对本国货币国际化。现实中,在上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德国央行和日本央行都曾是德国马克和日元国际化的反对者。。这显然与人民币国际化在实践中拥有一致的国内支持相违背,中国央行甚至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主要推动者。人民币国际化国内支持的事实与货币国际化理论认识之间存在显著偏差,这进一步凸显了从国内因素层面来认识人民币国际化背后“政府力量”的重要性。尤其是需要关注中国央行,为何中国央行与现有文献的理论预期不一致?虽然一些文献强调了中国央行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些文献仅是假设、猜想中国央行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真实原因是为了寻求资本账户开放或更深层次的国内金融改革⑤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中国投资》2014 年第7 期;McNally C. A, Gruin J, "A Novel Pathway to Power?Contestation and Adaptation in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7, 24(4): 599-628.,而并未对此展开分析。一般来说,更深层次的国内金融改革并不是一国央行的主要权责,现有文献提出这样的假设和猜想,隐含了一个内在逻辑“人民币国际化→更深层面的国内金融改革→有利于中国央行主要权责的实施”。令人遗憾的是,现有文献并未对此展开详细地分析。
为此,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展开较为系统地分析。与现有文献认为货币国际化会降低一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会强化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其内在逻辑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长期受制于国内的汇率制度和利率管制。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需要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基础前提,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作为中国央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同时,中国政府愿意将人民币国际化设定为国家经济金融重要工作之一是基于另一个事实:人民币国际化并未给国内其它部门,特别是出口企业、商业银行带来净损失。这与现有关于货币国际化研究的预期也截然不同。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为系统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动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现有文献在解释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动机时,主要聚焦在外部因素,本文则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动机的国内因素。即使一些从国内因素分析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文献也主要以国内的私人经济部门为主要分析对象,正如学者在分析日元和德国马克国际化时,强调了货币国际化对本国经济部门的影响①Broz J L., "Origin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 Incentives and the Domestic Free-rider Proble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9, 53(1): 39-70; Katada S N., "From a Supporter to a Challenger? Japan's Currency Leadership in Dollar-Dominated East Asi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8, 15(3): 399-417; Helleiner E., Malkin A., "Sectoral Interests and Global Money: Renminbi, Dollars and the Domestic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Policy", Open Economies Review, 2012, 23: 33-55.。而本文以中国央行作为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动机国内因素的主要对象,探讨中国央行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为全面认识人民币国际化做出有益补充。二是为货币国际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范例。现有货币国际化理论研究认为货币国际化将会给本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也会给国内出口企业、商业银行等经济部门带来净损失。而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特殊性,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也并未给国内出口企业、商业银行带来净损失。
一、央行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事实与矛盾
在具体展开分析之前,本文有必要明确一个事实:中国央行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者。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中国央行早在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便成为第一个提出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日常议程的部门。2005 年,中国央行针对人民币在邻国的使用状况展开研究,提出了测算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数,并在2006 年刊文表述“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②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中国金融》2006 年第5 期。。此外,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央行谏言政府允许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点心债券)③因为财政部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主管部门,财政部为维护其在债券市场的控制力曾一度反对中国央行所提出的这一政策建议。但最终点心债券正式发行,这也间接地反映了中国央行在中国经济金融政策决策圈中影响力的提升。。金融危机后,2009 年3 月时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网站上发表了极具反响的文章,呼吁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并建议人民币纳入SDR 货币篮子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该文的发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应具有重要角色”观点的认可。2009 年11 月,中国央行成立了主要负责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政策的货币政策二司。自此之后,中国央行发起并主导了多个旨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政策措施,例如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境外机构人民币清算机制、央行间货币合作机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中国央行还向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和一些主权财富基金开放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并且允许境外私人金融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发售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此外,中国央行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期通过沪伦通、沪港通等渠道强化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机制,为人民币国际化搭建平台。央行政策显著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①Bahaj S., Reis R., "Jumpstarting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CEPR Discussion Paper, 2020. No. DP14793.。
中国央行主导并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典型事实与现有文献的理论预期相矛盾。现有文献均指出,虽然货币国际化能够提高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但会降低本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②Broz J L., "Origin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 Incentives and the Domestic Free-Rider Proble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9, 53(1): 39-70; Cohen B J.,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Getting the Calculus Right", Open Economies Review, 2012, 23: 13-31; McNamara K R., "A Rivalry in the Making?The Euro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w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8, 15(3): 439-459.。货币国际化扩大了本国货币的买卖范围,本国央行无法及时有效掌握海外市场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从而限制了本国央行有效掌握本国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波动的能力,降低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可测性和可控性,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损失是货币国际化带给本国央行的最主要成本。同时,货币国际化也会使本国跨境资本的流进和流出增加,央行调控本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难度也相应增加。通常来说,货币政策是一国央行的核心任务,货币国际化导致的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以及央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任务的难度加大会削弱央行货币政策权力,使各国央行采取消极态度应对本国货币国际化。
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德国央行和日本央行都曾不愿接受,甚至明确反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上世纪70—80 年代间,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程度即使在市场因素驱动下逐步提升,德国央行和日本央行仍坚决反对海外市场使用本国货币,阻止本国货币国际化③Tavlas G S., "On 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Currencies: The Case of the Deutsche Mark",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0, 181:45-49; Iwami T., Sato K.,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 with an Emphasis o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1996, 23(10/11): 192-208.。在蛇形汇率制度(European Snake)时期以及随后的欧洲货币制度(European Monetary System)早期,德国央行坚决反对货币制度成员国将德国马克作为储备货币,并在1979 年强烈阻止伊朗将美元储备转换为德国马克储备的计划④Eichengreen B., "Exorbitant Privileg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ollar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55.。日本央行亦是如此,即使美国政府从1980 年代中期便开始对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施加巨大压力,但日本央行和日本政府仍消极推进日元国际化。德国央行和日本央行反对与消极回应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关键点均在于货币国际化会限制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⑤Kwan C H., "Yen Bloc: towar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Asia",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56.。
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及学者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时也都曾提出过相关建议,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其可能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造成的消极作用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著:《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95 页。。即便如此,中国央行仍主导并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其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展开进一步探讨。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与现有货币国际化研究提出的“货币国际化会给本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消极作用”不同,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强化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是中国央行主导并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发展初期,货币政策主要使用数量型工具通过信贷渠道调控经济发展。此时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和利率管控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利率管制对促进实体经济投资作用显著,相对固定的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中国实现以吸引外资和迅速扩展外贸的核心,也是实现经济追赶的基础①McKinnon R., Schnabl G., "China's Exchange Rate and Financial Repression: the Conflicted Emergence of the Renminbi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4, 22(5): 1-35.。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推进,货币政策目标存在显著的结构化变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开始转变。传导渠道也开始多样化发展,此时有管理的汇率制度与金融抑制成为限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两大关键障碍。
对于汇率管制而言,为使人民币汇率始终维持在一个理想区间,中国央行时刻面临着国内利率水平的上浮限制:巨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已经给人民币汇率上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内利率水平上浮不仅不能为其舒缓上升压力,反而进一步加强上升压力。国内利率水平的上浮限制给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带来了巨大障碍。此外,中国央行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市场干预行为所形成的巨大外汇储备使该问题更加复杂②2023 年5 月,中国外汇储备为31765.08 亿美元;2014 年6 月,中国外汇储备存量最高达4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中国央行采取发售央行票据和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吸收富余的流动性。换句话说,在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和通货膨胀压力下,中国央行不得不通过发售央行票据和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冲销”外汇市场干预引致的流动性。这一“冲销”机制在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体现是资产端的外汇储备增加,负债端的央行票据也增加。可通常情况下,央行票据的利率高于美国国债的利率,意味着上述“冲销”机制带给中国央行的成本是高于收益的。更糟糕的是,巨大的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使中国央行时刻暴露在美元贬值的风险中。2011 年4月,“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明确表示将对美国政府的大量负债持有消极态度时,时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处于总量“过多”和成本“过高”的水平③这几乎是可查询的非正式的中国官方第一次明确表示对外汇储备“过多”的担忧。。
限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另一大障碍是金融抑制政策。中国市场化改革40 多年来,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相对缓慢,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仍然普遍,这直接干系到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过去大多数时间里,中国信贷供给一直以行政干预调节方式为主,价格机制在中国信贷市场几乎无法发挥调节作用,利率处于被管制状态④直至近年来中国政府才逐渐开始放松对利率的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率在信贷供给上的调控作用。在此之前,中国信贷供给一直以行政手段调节为主。。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依赖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包括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利率管制政策直接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限制了中国央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施;信贷供给调节中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限制了中国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实施。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主要依赖价格型货币政策不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在过去大多时间里主要依靠的是以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制度为核心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可随着金融脱媒和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大量资金由表内转向表外,导致中国央行也很难控制货币供应量,数量型货币政策逐渐失效。
可以看出,有管理的汇率制度以及国内基于利率层面的金融抑制政策已成为限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真实障碍。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央行能否成功执行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着它的机构影响力和独立性,并且中国央行主管官员的职业晋升也直接受机构表现所影响①同地方政府官员直接受地区经济发展业绩影响一样,中国央行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其主管官员的职业晋升也将直接受中国央行机构业绩影响。例如,现任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现任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北京市副市长殷勇、IMF 副总裁张涛等都曾在中国央行中担任重要职务。。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如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则其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将受到冲击,反之,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成功操作也能够提升其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实践中,由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受限,自2000 年以来中国央行一直因其无法有效控制国内通胀和资产泡沫化等问题而饱受争议,加之外汇储备管理不善的问题,中国央行的机构权威性也受到影响。中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其它职能部门越来越多地介入汇率和外汇储备政策中,直接影响了中国央行在这些领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因此,无论是强化还是弱化,任何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都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央行在中国政府政策决策圈中的影响力。货币政策的操作独立性及有效性也成为了中国央行的基本诉求②马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及意义》,《中国金融》2019 年第1 期;Chey H., Li Y., "Chinese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2020, 135(1): 37-65.。
三、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理论分析
中国央行试图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带动国内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进而提升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中国对美元的依赖是中国实施钉住美元的有管理汇率制度的基础,也是积累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的基本原因,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中国对美元的依赖,从而推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纾解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一大困境。其次,货币国际化理论研究认为,资本账户开放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③杨荣海、李亚波:《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货币锚”地位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17 年第1 期。。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需要实施资本账户开放以增加人民币交易、投资的便利性,而在不增加金融体系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情况下,要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本账户开放需要中国实施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以及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特别是利率自由化(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运行的关键条件)作为前提。正如上文分析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真实困境是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和基于国内利率层面的金融抑制,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从根本上破除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两大真实困境。事实上,也有一些学者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和利率自由化能够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结论①Liao W., Tapsoba S. J., "China's Monetary Policy and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IMF Working Paper, 2014. No. 2014/075.。
下面本文将详细地阐述资本账户开放如何带来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和利率自由化,以及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和利率自由化又如何能够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两个关键问题。
资本账户开放与灵活的汇率制度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是经典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所谓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是指该国能够使用货币政策调控国内经济,而不依附于其它国家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来说,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是政府和中央银行核心政策目标,也是维护本国经济独立性的关键。因此,它们只能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两个政策中做出取舍。如果中国政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选择资本自由流动(即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则意味着它需要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选择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换句话说,中国政府在追求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必须选择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以维护本国能够始终拥有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本国经济。在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下,中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需求下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随之提升了。实际上,现有一些文献所提出的“货币国际化可能导致本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观点,在分析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其中涉及的汇率制度。而将汇率制度纳入分析框架展开更加严格的分析后发现,货币国际化对本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多的是由货币国际化所伴随的资本流动程度提升所带来的,而非是货币国际化本身②Genberg H., "The Calculus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Use", Central Bank, 2010, 20(2): 63-68; Kennen P., "Currency Internationalisation: an Overview", BIS Papers, 2012, 61: 1-10.。实践中亦是如此,尽管美国、英国、日本、欧盟在货币国际化程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在国内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③Papaioannou E., Porte R., "Costs and Benefits of Running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European Commission, Brussels.Economic Papers, 2008, No. 348, p65.。总而言之,当一个国家为推进货币国际化,开放资本账户时,意味着它不得不选择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接受一定程度的汇率波动,从而限制本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固定汇率因素有所缓解。
上述关于货币国际化、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较大程度地解释了德国央行、日本央行曾经反对本国货币国际化的现象。由于德国央行和日本央行都曾高度重视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它们有理由担心本国货币国际化所引致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后,尽管日本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但维护日元汇率的相对稳定,特别是规避日元大幅度升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是日本央行关注的焦点,这限制了日本央行去支持日元国际化④Hamada K., Henning C. R., "Currencies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Sociology,Economics·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1994(1): 344-371.。自1997 年《日本银行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价格稳定是日本央行的主要政策目标后,日本央行正式取消了对日元汇率的管制,日本央行对日元国际化的态度也逐步开始缓和,转向支持日元国际化,因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日元国际化不会阻碍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⑤Chey H., Li Y., "Chinese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2020, 135(1): 37-65.。德国央行反对德国马克国际化也是在固定汇率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德国与其它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实行了“蛇形汇率制”以及随后的“欧洲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共同体内部成员国之间保持汇率稳定直至欧元诞生。德国向共同体成员国承诺实现固定汇率时,为避免德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弱化,德国央行反对德国马克国际化①Hamada K., Henning C. R., "Currencies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Sociology,Economics·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1994(1): 344-371.。
资本账户开放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之间关系的机制在于: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仍然存在大量利率管制政策的条件下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这可能会导致国内资本为寻求海外更高的回报率大量流出,从而造成国内经济流动性危机。因此,一个国家在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之前,会先在国内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利率市场化是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可以说,资本账户开放能够带动一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升。实践中,人民币国际化不仅直接通过带动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间接地通过带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扩大人民币金融工具,增强人民币供求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强化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传导。中国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表示,提升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并非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在于中国国内金融体系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和中国经济的扩大开放。
实践中,尽管中国国内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但中国央行确实在努力推进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以及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改革。早在人民币国际化上升至国家战略之前,中国央行便已经开始致力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2005 年,中国央行发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公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富有弹性。2015 年8 月,中国央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宣布优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时主要参考上一交易日的汇率收盘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灵活、更加市场化。中国央行此次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币能够纳入IMF 特别提款权,满足IMF 人民币自由使用的标准,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说,此次中国央行汇率制度改革正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带动下推进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2004 年中国央行取消了人民币贷款的利率上限管制和存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并在2013 年中国央行进一步取消了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管制。2015 年5 月,被视为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基础性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②存款保险制度被认为是利率自由化的基础制度,因为一旦实施利率自由化,银行将失去内置利率利润,从而会让储户存款面临风险。,同年10 月中国央行取消存款利率上线管制,至此,利率自由化改革在名义上完成③此时的利率自由化改革顺利完成仅被认为是一种名义上的完成,并非实际上的完成。尽管此时一些商业银行没有了存贷款利率的官方管制,但实际中它们仍会控制利率波动。。2016 年2 月,中国央行宣布其有意增加对公开市场操作的依赖,提高公开市场操作频率,促进利率走廊的培育和建设。这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新阶段内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也是中国央行向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先进经验的一次借鉴。IMF 在2017 年对中国经济的年度评估中认可了中国在利率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认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日趋完善,并逐步趋近于基于利率的规范的货币政策框架”。
除上述理论分析之外,中国央行主要官员曾多次公开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例如,2012 年时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财新周刊》专访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激发中国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2017 年周小川行长在接受《中国经营报》专访时仍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对中国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以及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前中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曾表示,“人民币取得较高国际地位并非是中国央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最为关心的,中国央行更加重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如何调整国内金融秩序,使国内金融机构有更强的市场约束,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①吴晓灵:《“人民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2014 年3 月22 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2/c70731-24708802.html。
总而言之,当本国央行认为货币国际化政策能够提升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央行很大可能会支持并积极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中国央行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便是遵循这一基本政策逻辑展开的。可以说,货币国际化提升其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央行支持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政策需求,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在本国货币国际化之前受到实质性限制成为了其支持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政策前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国央行支持并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备政策需求和政策前提。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和利率管制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成为了限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两大实质性障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以及进一步的扩大开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需要发挥决定性作用,货币政策也成为中国央行调控宏观经济越来越重要的工具。中国央行切实需要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及利率市场化来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驱动国内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从而能够成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政策着力点,获得中国央行的支持。然而,对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来说,国内经济金融政策中并没有一些限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质性障碍,需要它们从货币国际化政策中加以解决,反而货币国际化会弱化它们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这些国家中央银行缺乏支持货币国际化的政策需求和政策前提,即使这些国家具备货币国际化的基本经济条件(如经济规模较大、全球贸易占比较高等),它们仍对货币国际化保持消极态度。此外,货币国际化会增加国内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②Maziad S., Farahmand P., Wang S., Segal S., et 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merging Market Currencies: A Balance between Risks and Rewards", MF Working Paper, 2011, 17: 36.,一些能够缓解货币国际化带来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基础也成为了中央银行支持货币国际化的条件。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国央行巨大的外汇储备和国内金融市场规模为其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也可能是一些仅具备货币国际化基本经济条件国家所不具备的。
四、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其它经济部门支持
本文已经详细阐述了为何中国央行支持并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然而,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要成为国家战略并切实推进还需取得中国政府的认可。一些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文献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会给传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及金融抑制政策带来冲击,从而损害了部分国内经济部门(如出口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因此,这些国内经济部门会反对人民币国际化①Eichengreen B., "The Dollar Dilemma", Development Outreach, 2009(12): 47-49; Otero-Iglesias M., Vermeiren M.,"China's State-Permeated Market Economy and Its Constrains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5(52): 684-703; Germain R., Schwartz H. 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case of RMB",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7: 1-23.。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海外市场人民币需求,拉动人民币汇率上升,损害了国内出口企业经济利益;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国内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将会直接损害国内商业银行的利润,借贷给出口企业的商业银行也可能因出口企业利润下降而产生不利影响。但实际上,中国国内经济部门中很少出现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声音,仅在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表达了部分不同意见②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财经新闻和学术论文检索可以发现,极少能够检索到对人民币国际化否定的文章,大多文章探讨的是对“机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国内主要经济部门没有强烈的反对,使中国政府更容易接受中国央行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建议③负责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曾表示“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认同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个长期目标的观点”。。
那么,如何解释国内经济部门对人民币国际化极小化的反对现象呢?首先,现有文献提出“人民币国际化会遭受国内部分经济部门实质性反对”结论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理论推导得出的该结论,并未利用相关数据实证检验此结论。这些文献理论推导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持续的利率管制,它们认为持续的利率管制是中国国内部分经济部门反对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目的,可实际上中国已在2015年便已经完全取消了商业银行借贷利率上下限制的管制,中国并不具备上述文献理论推导的现实基础。其次,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国内部分经济部门造成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失(成本),还会带来一定的收益。当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这些经济部门自然不会反对人民币国际化。
从实践方面看,人民币国际化并未给中国国内经济部门造成严重利益损失,这反过来削弱了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反对。例如,出口企业虽然会面临着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汇率上升利益损失的风险,但人民币国际化同样带来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使出口企业降低了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根据中国央行2015 年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中国贸易结算总额从2009 年的0,迅速增长至2014 年的25%,这直接反应了中国出口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偏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允许出口企业跳过外汇核查流程,降低汇率风险,并提供更简单的退税程序,许多中国出口企业甚至向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外国进口企业提供2%—8%的折扣④李倩:《企业看到赢利点: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坚实一步》,《金融时报》,2009 年07 月06 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权威机构和学者达成共识,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空间有限,人民币不再被低估。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因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人民币汇率上升而反对人民币国际化动机逐渐削弱。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企业渴望去美国投资,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其赴美投资带来便利。
人民币国际化同样能够为中国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收益。国内金融机构因熟悉本币金融业务而在本币金融业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在获取本国央行资源方面也享有特权,当本国货币国际化时,海外市场对本币金融服务的需求会增加,享有竞争优势的国内金融机构能从中取得收益①Chey H., "Renminbi in Ordinary Economies: A Demand-Side Study of Currency Globalization",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5(3): 1-21.。在研究人民币的海外市场需求时发现,2014—2015 年间韩国人民币存款数量大幅增长,这些增长的人民币存款大多会流向在韩的中资商业银行,因中资商业银行能够以更高的利率在中国放贷,这些在韩的中资商业银行就能够比韩国商业银行支付更高的存款利率。此外,中国正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保护并逐步培育中国金融机构在人民币相关金融业务上的国际竞争力。例如,离岸人民币清算银行都是中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②唯一的非中国金融机构是摩根大通,它于2018 年2 月在美国取得人民币清算业务许可。,它们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建立联系,在境外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在促进人民币相关金融服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1年12 月,中国启动RQFII 时,该配额最初仅授予作为试点机构的中国基金或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事实上,中国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早已认识到并强调,由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人民币相关金融交易数量的增加以及人民币离岸清算网络的拓展能够给其带来巨大收益。早在2009 年人民币国际化刚处于起步阶段,交通银行便开展了相关研究,探讨中资商业银行将如何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受益③交通银行课题组,人民币国际结算的重大意义与现实挑战。该研究报告认为,中资商业银行相对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可以凭借其在人民币交易业务方面优势取得较大改善;人民币离岸清算网络的建立能够为中资商业银行提供宝贵的国际化机遇;部分中资商业银行因被设定为人民币离岸清算银行而提升全球的知名度和声誉,有利于它们扩大客户基础,扩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源。。2010 年,中国银行作为人民币结算业务最大的商业银行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发现人民币国际化迅速扩大了人民币金融业务的需求,人民币离岸业务成为了它们在境外的分支机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同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通过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间利率套利等方式为其中介业务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利润,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了中资商业银行在欧洲的影响力和声誉④尽管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所放缓,中国银行的研究仍预计它们人民币相关金融业务能够持续强劲增长,它们已经在包括伦敦、纽约在内的多个离岸市场上推出了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也曾在专访中表示“人民币离岸业务是工商银行向海外客户提供清算、融资、投资服务的增长催化剂”⑤新华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625/c157278-27203891.html。。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外,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同样希望能够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快速增长的跨境人民币投资和金融活动中获得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实践中货币国际化能够获得国内经济部门认可的现象并非只在中国出现。美国大型商业银行和专业化制成品出口企业有强烈的愿望支持美国国际化,并预计能从美元国际化中获得收益⑥Broz J. L., "Origin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 Incentives and the Domestic Free-rider Proble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9(53): 39-70.。然而,日本和德国国内经济部门却表现出不支持:在研究日元国际化中发现,即使国际经济货币活跃的日本金融机构和企业都未表现出支持日元国际化的兴趣和态度⑦Katada S N., "From a Supporter to a Challenger? Japan's Currency Leadership in Dollar-Dominated East Asi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8, 15(3): 399-417.;德国马克国际化不仅没有得到德国央行的支持,在德国国内经济部门中也并未出现态度坚决的支持者①Helleiner E., Malkin A., "Sectoral Interests and Global Money: Renminbi, Dollars and the Domestic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Policy", Open Economies Review, 2012, 23: 33-55.。可以看出,国内经济部门对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偏好与否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结论,需要结合本国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来具体分析。事实上,对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能够取得国内经济部门支持的理解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一些学者称之为制度优势,即一旦某项经济政策被中国政府确立为重要经济工作,国内经济部门便会积极配合和支持,中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制度优势。自2014 年12 月中央工作经济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至今,“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连续7 年出现在当年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报告中。显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经济工作,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显著提升,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中国政府仍将人民币国际化确立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重要的国际经济任务之一②中国央行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中国政府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制度优势也会促使国内经济部门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五、结论
本文聚焦人民币国际化背后“政府力量”的国内因素,突出强调了中国央行在其中的积极作用,为全面认识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央行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遵循着“人民币国际化→国内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货币政策有效提升”的政策逻辑。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和利率管制是限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两大障碍,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国内需要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为基础前提,从而有利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升。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并未给中国国内出口企业、商业银行等经济部门造成净损失,这为中国政府认可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并使之成为国家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分析过程涉及较多中国独特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得到的也并非是一般性、普适性的研究结论。但这并不会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贡献:首先,在货币国际化方面中国案例本身就很重要,人民币也被认为是继美元和英镑后最有可能实现国际化目标的货币,我们有必要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人民币国际化。其次,本文认为中央银行在一国货币国际化政策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货币国际化的国内因素时理应将中央银行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内政治因素考虑在内。而现有文献在研究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国内因素时倾向于关注国内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等私人经济部门的利益和偏好,即使中央银行在货币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核心地位,现有文献仍很少将其置于分析的中心。本文为分析货币国际化的国内因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以其它公共部门为主要分析对象,例如探讨金融监管部门、主权财富基金等在货币国际化中的作用。最后,本文引发了我们对货币国际化政策效应(成本和收益)的再思考。以往文献提出货币国际化会给本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而本文认为在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货币国际化政策能够推动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提升本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私人经济部门亦是如此,中国出口企业、商业银行与以往文献的理论预期恰好相反,实践中它们大多从人民国际化政策中受益。事实上,货币国际化对国内各部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非仅是理论预期中提及的简单直接影响,货币国际化对国内各部门的净影响还需依具体政治、经济背景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