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视域下的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研究

2023-03-0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美育

金 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一、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切实推进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为新时代美育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资人才,对应国务院办公厅美育意见明确提出“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1]的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团队结合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围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2],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艺术技能和艺术特长培养为手段,探索构建“进阶式”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路径。该课程体系以国家美育标准和要求为依据,遵循师范生成长规律与特点,突出师范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1.完善美育教学管理制度,确保课程质量

师范院校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制定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教学职责与管理职责,并将美育教学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师范院校应将美育纳入师资培训内容,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与考核。师范院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美育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标准、课时安排等,并将美育相关课程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师范院校要加大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督导力度,不断完善教学监督制度,切实保证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评价考核体系,保证课程效果

评价考核是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的考核。评价考核的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师范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构建以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育人成效为核心指标,突出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分析和应用,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将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提高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发展

激励机制是指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师范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育人功能。

一是要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考核,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二是将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如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倾斜,鼓励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公共艺术课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通过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调查、教学效果反馈等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推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推动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公共艺术课程是师范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落实美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师范院校要通过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与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增强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衔接。要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再次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其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核。因此,师范院校要积极探索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完善以公共艺术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为支撑、实践活动为依托、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不仅是专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师范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定位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科学思维、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师范院校要积极加强与当地中小学及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通过校内外合作与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公共艺术实践教学基地或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此外,师范院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到各地中小学进行实践调研活动等方式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三、构建高校课程体系,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师范院校要遵循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向,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围绕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合理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公共艺术课程是促进师范生美育发展、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范院校要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构建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美育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理念的贯彻落实,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艺术教育目标要求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同时,还要加强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功能。

另一方面,师范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深化与相关部门之间合作交流,形成合力推进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3]在此背景下,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争取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发展。

1.构建美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师范院校要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实际需求,整合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构建美育课程资源共享体系,为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师范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整合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美育课程资源。其次,师范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加大对美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1)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

师范院校要按照“需求导向、开放共享”原则,以地方政府为依托,整合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大对美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

一是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师资力量、课程内容等方面的优势,整合校内外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

二是要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与各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开发一批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美育教学资源,提高师范院校美育课程的教育质量。

三是要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导向,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库中选择符合国家美育要求的艺术教育资源,充实到公共艺术课程资源库中,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加强对公共艺术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教学指导,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资源,为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建立美育共享交流平台

通过搭建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实现不同学段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和共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湖北省教育厅支持与指导下,组织并联合光谷实验中学、光谷三小、十堰市汉江路小学、襄阳市二十四中、荆州市八岭山镇新场小学、上海市奉贤区肖塘小学等十余所学校,申报了“美育在线专递课堂”智能美育教学平台,获批教育部2022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以此形成优势互联网美育课程教学资源。结合各学段美育教学特点,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探索美育课程内容的动态化、多样化和融合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2.建立校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果,整合当地文化艺术资源,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师范院校要积极探索公共艺术课程校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将课堂搬到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素养。例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就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了光谷教师教育省级综合改革实验区,于2022年成立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实践与研究中心。中心通过导师双向互聘、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大力推进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工作。一是推进联合培养新教师行动。根据高新区中小学需求,实行联合培养,开展名师一对一指导和全程嵌入式教育实践,形成融合培养师范生的特色模式。二是推动教师发展体系建设行动。参与高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联合开展中小学美育专职教师培训。三是推进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行动。发布《发展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向融合暂行办法》,推进导师互派工作。明确导师的具体工作职责及内容,将工作内容项目化。做实发展导师、实践导师入校、入课堂,落实教学、科研任务、加强过程考核。通过开展校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四是推进“一校一艺”“一校多品”的品牌创建活动。[4]实施“一校一课一坊一活动”,学院与光谷四小共建的“戏剧大篷车”特色艺术实践活动、与光谷实验中学共建的“陶艺工作坊”校本课程、光谷十小共同打造的“英山缠花学生社团”以及融合课程,构建了以“艺术鉴赏、艺术体验、艺术实践”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美育课程。

3.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

“美育在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形成优良素质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5]。在推进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的进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师范生美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首先要提高重视程度。要把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去。公共艺术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再次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育人。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社会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师范院校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通过健全各项机制来促进师范生美育发展。例如鼓励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来拓展师范生艺术实践活动空间;组织师范生深入社会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到企业和农村开展艺术支教;建立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专家与中小学校长、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机制等,共同探讨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四、整合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

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体现出与师范生培养相结合的特点,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艺术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实践与研究中心还打造了“美育四进”特色活动,通过美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定期组织师范生进行“歌声中的党史”“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艺术实践展示周”“劳动创造美”等特色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在实践中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认同和对国家民族认同的目的。公共艺术课程艺术实践还包括组织学生观摩优秀作品、参观博物馆、参加各种展览等形式,让师范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艺术种类及艺术家们的创作手法;教师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各类艺术活动,让他们从活动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提高自己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能力,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艺术素养的合格中小学艺术教师。

五、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对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和吸引力,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第二,部分教师在教授时脱离实际,过分强调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产生了抗拒心理,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针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首先,师范院校要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理论知识传授。师范院校在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特长,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首歌曲;在音乐欣赏课上学习演唱方法;在舞蹈课上学习舞蹈动作等等。其次,师范院校要重视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生活中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次“艺术支教”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艺术创作和表演对接到“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总之,教师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并能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去。

其次,师范院校要注重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师范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其他学科。因此在授课时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其中进行讲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等作为教学素材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式进行授课等。另外,师范院校还应重视艺术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开展。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鼓励学生成立不同类型的艺术社团。例如,学生可以组建文学社团、美术社团等;教师也可以组建体育类社团、科技类社团等。艺术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能力对学生以后发展带来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时应将相关学科知识融入其中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师范生的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艺术课程。师范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育人水平。

首先,师范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专业教师比例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师范院校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公共艺术教师的培养力度。

一方面,在政策上保证师资力量的稳定和充足;另一方面,通过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而提升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育人水平。例如,可以通过与当地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还可以邀请他们作为“种子教师”到学校进行实地培训指导等。通过这些方式,师范院校可以让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到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来。

针对目前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师们对美育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和专业交流活动;三是定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四是通过参观学习、观看优秀文艺作品、观摩精品课程等方式不断提高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教学水平;五是引导教师们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再次,师范院校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于师范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来讲,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还必须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课程,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明确的考核标准。例如,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来促进不同专业背景和学科背景的老师之间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课堂听课、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最后,师范院校要加强与当地文化部门、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师范院校可以通过邀请当地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来学校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来加强与地方文化部门、博物馆等单位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为师范院校学生提供更多丰富而全面的艺术知识和体验机会,还可以促进公共艺术课程与文化事业发展之间进行更好的衔接。

七、健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以往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机制来看,主要以学生自评、老师评价为主,缺少其他相关部门的参与,导致评价的主体、方式等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师范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而不是仅由学校教师一人负责。

二是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形式上,可以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既要重视自我评价,又要重视他人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艺术技能水平,还应注重他们对美育的态度和思想认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三是健全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

总之,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实行多元化、科学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综合评价模式。

八、结语

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视域下的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站在“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以延伸和发展”[6]的角度,实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具体目标。因此,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的要求,在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程育人功能,以此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小学师资,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