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理路与联动程式

2023-03-07李壮壮赵富学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育

李壮壮,赵富学,3

(1.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79;3.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武汉 430079)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体育学科发挥育人优势、提升育人成效、拓展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积极响应。自“三全育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等政策文件出台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进,已经在育人元素挖掘、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思政内容融入、建设质量评价督导等方面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1],并产生了一批优质研究成果。然而,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育人理路不够清晰、建设体系有待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联动资源不匹配、协同育人合力不足、育人成效不显著等问题逐渐暴露[2]。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整体性育人工程,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各主体、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联动[3]。因此,明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理路,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程式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创新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现实要求。其在既保证建设广度,又提升建设深度的基础上,有利于形成多主体、多环节、多要素协同联动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赋能聚力,促进其提质增效。

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联动必要性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理念、目标、方法、任务等各环节,通过融入元素、创设情境和价值引领等手段,在发展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德体兼修的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是对传统体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4]。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协同内外部建设主体形成合力。内部主体主要包括班主任、辅导员、思政教师、体育教师等,加强他们之间的联动是实现师资互补、形成育人合力的关键举措。此外,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以及其他课程间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要素的联动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入校外优质育人资源能够充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库,壮大育人师资队伍。基于学科间、学校间、区域内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着眼重点、资源类型、建设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外部建设资源的协同联动有助于在保证建设主体各显其长、各彰其优的同时,促进优质建设经验沟通共享,为不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2 全面规划:厘清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特点

从整体视角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各要素进行剖析,厘清体育课程思政的联动特性,明晰联动本质,在明确各要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创新联动方式,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固基”。

2.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建设团队的联动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在于目标与团队的直接联动。在制定体育课程思政目标时,应考虑课程研制者的意图、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团队需要根据目标选择思政素材、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创设育人情境。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是集体育项目教学、运动技能传授、运动训练开展、体育竞赛组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师队伍。他们处于教学训练一线,在学生身心发展、技能提升、知识学习、学科素养培养、个性品德塑造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要求、细化实施条件及预期达成水平、确定课程思政实施向度及评价维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受学生性格、知识技能水平等因素影响。建设目标对于帮助团队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要求、明晰教学任务和切实履行育人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发挥不同主体的育人优势,汇聚各主体、各要素的力量,实现教学过程规划、育人过程统筹、育人资源调配、育人质量评测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高效运行,保证各模块育人任务的完成。

2.2 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联动

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纲要,为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提供了标准和范围,能够保障内容选择的有效性、教学组织的合理性、思政元素融入的准确性,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5]。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下,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案制定等环节,灵活选择与学生健康意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及终身体育相关的育人内容,不仅扩大了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面,还加入了更多体现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了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结构,实现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各要素的协同。另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更新与丰富也反过来调整和拓展了教学大纲。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一系列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极大扩充了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类型和资源体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积极选择、组织、转化这些优秀成果,通过归纳概括、梳理整合,将其纳入体育教学大纲,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框架,扩充大纲内容,能够有效提升体育学科的时代性、先进性、人文性,让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加贴近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

2.3 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联动

体育实践教学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体育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展现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创新性教学手段,学生展现出的拼搏奋斗精神、坚韧不拔品质、开拓创新意识等都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生动资源。深度挖掘、多元整合与持续积累体育实践教学中的育人元素和经典案例,对于丰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体育实践教学规划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进行运动技能分解学习、学习思维转化、问题分析解决,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内容选择与设计方面,引入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与现代体育运动的交融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实现项目创新。在训练队伍管理方面,融入人本理念、协同理念,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2.4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联动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科学规划的关键因素[6]。科学高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与之匹配。首先,各类教学方法的有序衔接和合理切换,既能将不同单元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也能有效调动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会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检验、补充、优化与创新,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其次,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组合能够保证教学过程设计的顺畅性,且有利于将单向度的灌输转变为多向度的探索,提升育人效能;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育人内容创新呈现需求、教学范式优化需求、课堂氛围营造需求等,正推动着教学方法混合运用与优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科学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设计的精准性,提升教学评价对教学成效的反馈作用;同时,从教学方法如何促进育人目的达成、教学方法选择对育人的具体促进作用、教学方法如何推动思政教学设计各环节衔接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将促进教学方法的自我创新和优化,以更好适应思政育人的需求。

3 循序渐进: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要求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规律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特征,是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联动程式的关键要素。深入剖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及体育课程内部各课程之间的联动本质,分析体育课程思政联动过程及相关要素联动的动态趋势,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规律,可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1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参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专业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经过多轮改革,在建设标准、建设体系、建设方案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且体系化的建设模式,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建设目标和理念层面,体育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的产物,应始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作为总任务。在体系建设和整体规划方面,体育课程思政应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制定符合体育学科育人特点的建设方案,确保体育课程思政规划设计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同向同行。在规划和设计育人内容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为纲,结合体育学科育人要求和课程特点,对所选内容进行细化、具体化和特色化处理,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相互联系、衔接和融合,形成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育人内容体系。

3.2 以体育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为基点

体育基础课程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在目标制定、方法选择、内容组建、效果评价等方面涵盖了其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素,对其他体育课程起着基础性作用[8]。以体育基础课程建设为基点,能够获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设经验。在协同建设目标制定方面,通过深入探讨体育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其他体育课程育人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前者的统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可以提炼出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联动的目标。在协同建设方法选择方面,体育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素涉及面广、建设环节多,对建设方法的适用范围、基本功能和特征审思与考量细致科学,可为体育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方法选用提供必要的参考。在协同育人内容组织方面,体育基础课程既涉及部分体育核心课程内容,又包括体育选修课程内容,还涉及体育实践课程内容,内容广泛、类型多样,使得其选择与组织范式的借鉴价值更加凸显,能够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内容组织提供框架和方向。在协同建设效果评价方面,基于多视角的建设目标、多维度的建设方法和多层面的建设内容,体育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的维度和视角更具多样性,多元的评价方法、立体的评价程序、丰富的评价指标都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协同评价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3.3 以体育核心课程思政建设为突破

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重点建设领域,体育核心课程思政育人资源调动和育人主体动员都更加充分,该类课程中的育人主体协同联动逻辑、协同育人合力形成规律等可为体育课程思政联动机制构建提供新思路[9]。通过深入分析体育核心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如育人内容、育人主体、育人模式、育人成果评价等)的联动规律,可以理解体育课程思政联动建设的逻辑和思路,从而探索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联动建设标准体系。

体育核心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范式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联动机制的核心。体育核心课程协同其他课程在育人资源方面的按需组合、育人目标设定方面的精准引导以及育人程序方面的并联审批等联动范式,充分保证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在体育核心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经验互鉴、进度协调、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等举措对于提升各联动主体的协同程度、共建体育课程思政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体育核心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体系是体育课程思政联动建设机制的重要支撑,也是制定联动评价与反馈机制的重要参考。体育核心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中,多元评价主体的调动、多类评价方法的选取、多维评价视角的采用、多样评价指标的构建等,可以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与反馈机制提供思路和方向。

3.4 以体育选修课程思政建设为补充

受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因素影响,体育核心和必修课程在传授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非体育学科特色的内容时,多从体育视角进行浅层理解和教学,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完善人格方面存在短板,体育选修课程可以对此进行补充与完善。通过分析体育必修课程与体育核心课程在育人目标设置、育人内容选择、教学组织、过程安排等方面的弱项,体育选修课程思政建设可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凸显、着重呈现,以弥补体育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不足,推进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形成全方位、全课程育人格局。

4 以点带面: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过程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过程是联动程式和联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与改进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内容,可以带动整个联动过程整体优化,推动联动程式不断完善,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4.1 总结先进经验,完善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呈现出区域、校本、专业、课程建设成果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产出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模式和建设路径[10]。总结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明晰建设逻辑、完善联动机制、保证建设成效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在目标联动方面,要确立育人目标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据国家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特色和学生自身发展要求,明确了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理想等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搭建了国家、学校、学科、学生四级育人目标体系,为体育课程思政联动目标建设提供了借鉴。在方法联动方面,通过总结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挖掘、元素融入、情境创设及过程优化、效果评价等经验,搭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交流平台,及时共享新方法并进行交流改进,有利于体育课程思政联动建设高效运行,少走弯路。在组织联动方面,通过完善多元化、常态化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交流机制,让教师、思政工作人员、学校领导、校外专家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针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困境进行深入讨论协商,以促进问题高效解决。总之,通过先进经验的总结、推广、共享,产生辐射效应,助推联动模式创新、联动内涵丰富、联动质量提升。

4.2 设计关键环节,落实联动要求

关键联动环节极大影响着整个联动过程的运行态势和效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和优化。第一,加强制度引导。各校应结合《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体育课程思政联动建设目标清晰、各建设主体责任明确,联动建设规范科学。第二,明确联动主体。组建学校党委领导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其他思政工作者等多主体协同的联动团队,细化任务并层层落实,确保各联动环节有序运行。第三,设计联动内容。联动内容包括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目标、互鉴共享理念、“学校—专业—课程—师生”四级联动模式、线上线下等联动方法、联动建设及评估程序,以及师资、技术、信息等联动资源。对这些内容进行精心选取和设计,可以明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向、理顺建设过程。第四,建立联动运行机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运行机制规定了联动程式各部分的运行要求,该机制的建立需要经过组建多元主体(教师团队、领导团队、校外合作团队等)联动队伍、论证联动环节、制定联动方案、细化工作要求等一系列步骤,以确保落实体育课程思政各项联动要求。第五,建立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对联动过程的动态性评价,了解各要素在联动过程中的状态和表现,以便及时调整;借助结果性评价,直观呈现体育课程思政联动程式在目标达成、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强化结果导向。

4.3 优化联动机制,创新联动体系

当前,由于受学校、课程和学生等多方因素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瓶颈,仅靠体育教学部门难以突破。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多部门协同联动,优化联动机制,探索联动体系[11]。通过“学校、专业、课程”三级协同,以立体化联动成效评价机制为保障,加强“课堂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科研—体育赛事”的横向场域联动和“区域—院校—专业—课程”的纵向主体联动,创新体育课程思政联动体系。横向联动旨在打破各场域的壁垒,促进联动信息、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流通,避免联动脱节。纵向联动旨在促进各层级的衔接,通过明确各联动主体的角色及相互间的关系,树立责任意识、落实联动任务,形成严密的联动结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联动体系,有利于调动所有联动要素积极参与,形成紧密配合、相互支撑的联动局面,防止出现目标混乱、内容冲突、规划矛盾等问题,还可以明确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简化联动环节,实现高效运转。

立体化的联动成效评价机制为联动体系提供保障。评价指标的制定要依据不同联动层级的职责和功能,考虑上下层级间的差异,才能激发各联动层级的评价意识,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评价要常态化,以便时刻监测联动过程,动态调整联动环节设置和各联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联动效果。

4.4 建立联动标准,提升联动效果

体育课程思政联动建设标准是为取得最佳联动效果而制定的规范、指导意见和改进措施等,它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性要求,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支撑作用[12]。联动标准要秉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坚持多元联动和共同发展原则,立足各学校、各专业、各类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组织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和思政专家学者共同制定。

首先,要科学规划联动目标。将整体性目标和具体性目标相结合、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形成层级互补、结构严密的目标体系。其次,要明确联动内容。细化联动规划,对技术、方法、人才等联动要素的联动路径、联动程度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在体育师资经验交流方面,在对标联动要点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时间、地点、方式和要求,简化联动程序,务求取得实效。再次,要完善联动机制,包括课程间的协同建设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进度协调机制、保障机制、效果评价机制,从而理顺体育课程思政联动过程、畅通联动环节、优化联动程序。最后,要规范联动程序。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各要素、各主体的联动程序作出详细规定,对联动程式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剔除不必要的联动项,构建高效、稳定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联动运行机制。

5 分类施策:配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资源

资源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由于学校间、专业间、课程间在资源禀赋和需求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各主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共享信息、教学、实践等联动资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5.1 体育课程思政的信息资源共享

体育课程思政在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过程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建设需求。共享不同建设单位的体育课程思政信息资源,能够帮助学校及时更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思路和内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反映学生情感发展状况、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等的教学类信息,支撑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要素数据库、育人内容可视化呈现技术、高清视频技术等信息技术,智慧思政平台、智慧体育课堂和场馆、5G+VR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教学设备等。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帮助高校摆脱封闭发展状态,避免重复低效的建设路径探索,从而将更多的资源调配到急需的建设环节中。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依据不同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求配置信息资源,促进各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技术、课程素材等资源在学校间流通共享,并通过深入探究各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共同点,明确联动切入点和各自建设重点,挖掘和积累各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和成功案例。同时,获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反馈信息,与各建设主体共同商讨共性问题,共同谋划实施方案,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

5.2 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共创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往往取决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掌握情况[13]。面对当前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存量少、内容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分布零散的现状,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共同体,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扩充存量、提升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共同体需要联结学校间、区域内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团队力量,畅通教学资源交流渠道,形成教学信息共享、教学场域互联、教学内容共创、教学经验共鉴、教学问题共商的联动格局,提升教学资源的整合效度,完善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总结创设和应用经验。此举能够协调校际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分配,一定程度上解决配置不均衡、挖掘不到位、转化不充分、融合不彻底问题,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

5.3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资源互助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而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资源互助是实现“以赛促学”“以训促长”的关键[14]。丰富的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资源对于满足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求、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感悟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等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实践资源存在专业间和学校间分布不平衡、学生接触机会有限、优质资源短缺、交流渠道不畅等问题。学校间的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资源互助有助于高校结合社会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育人内容和方法,更好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步。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资源平台是学校间、区域间体育实践资源加速流动的重要渠道[15]。以互联网、大数据、算力网络等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平台将各育人单位的实践资源进行交互式联动、共享和实时更新,并在共享过程中进行整合与归纳,形成不同类型、形式和方向的实践案例体系,方便教师选取使用。此外,各校可以通过该平台联合举办赛事、组织体育实践活动、开展体育运动项目培训,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可以提升训练体验,亲身参与体育竞赛和从事赛事运营管理,不仅能够夯实知识基础、完善能力结构,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体育道德和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6 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整体性育人工程,它需要协同联动各育人要素和育人主体。这是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规律。育人理路是保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联动有效性的前提,在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及分类指导的育人理路指导下,厘清联动特点、明晰联动要求、优化联动过程和调配联动资源,才能构建符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规律的联动程式,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