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百姓健身房建设的现实审视与发展方向
2023-03-07汪亦佳吴建泽邹新娴
汪亦佳,吴建泽,邹新娴
(1.北京体育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北京 100043;3.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足球运动学院,北京 100084;4.中国人民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872)
2022年3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到2035年全面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出系统谋划,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意见》在“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部分强调,要“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百姓健身房’”[1],标志着百姓健身房这一应运于改革、发端于温州、铺展在浙江的全民健身创新品牌,已经成为中央层面鼓励支持的重点工程。因此,梳理“百姓健身房”在浙江大地的建设背景与历程,总结建设经验,了解现实困境,明晰其发展方向,对于更广泛、更有效地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1 百姓健身房建设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旨归
1.1 时代背景
1.1.1 体育社会化改革的“探路先锋”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体育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管理体制机制、体育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顽瘴痼疾严重制约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自2017年开始,体育系统大力推动多领域改革,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在群众体育领域,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导向是使原有的“依靠体育部门办体育”变为“依靠全社会力量办体育”,即体育社会化改革。这一改革旨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推动全民健身工作,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2]。
201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启动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工作,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国家体育总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在温州市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框架协议》。在接下来的3年中,温州市基于市场化经验和民营经济基础,以“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从体制机制变革入手,采取一系列行动,有效激发各类社会资本向体育事业流动的活力与动力,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其中,百姓健身房是温州市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其是“由政府主导、依托社会力量合办,具备对群众公益(低收)开放的公共室内场馆型自助健身房。”[3]在群众身边的体育场馆空间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2 “放管服”改革的“体育实践”
所谓“放管服”改革,就是政府将大量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或社会,把生产经营和投资自主权还给企业,工作重点和更多行政资源从以审批发证为主转向创新宏观调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4]。其内在机理与百姓健身房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导理念“政府出补贴、市场来运营、社团来指导”相承相通。
在该理念指引下,温州市体育行政部门积极主动与第三方力量开展合作,将百姓健身房的日常运营工作最大限度地交予市场主体,同时寻求专业体育社团或有关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作为服务承接方。在百姓健身房治理的角色网络中,政府是“指导者”“服务者”和“监督者”,而非“包办者”。这既实现了经营管理权下放,又没有“一放了之”,通过切实行动落实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
百姓健身房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物,是多元主体共同开展公共体育服务生产、供给、管理、组织、保障等工作的共享健身空间,其根本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体育产品及服务。因此,可以说百姓健身房是温州市以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指向的“放管服”改革的本土实践。
1.2 价值旨归
1.2.1 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丰富、层次更多样、追求更高远。良好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既是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文化需要的必需支撑,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十分重要。体育锻炼是实现健康促进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因此,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百姓健身房以“人民性”为根本属性,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为指导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卡点、堵点、痛点,旨在破解就近健身、科学健身、良性运营等难题,为老百姓提供更为便利的健身场所、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更加丰富的健身活动以及更趋公益的定价模式,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层面,全方位满足人民的健身需求、健康需求。百姓健身房的建设和发展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
1.2.2 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5],是满足人民体育健康需求、提高人民身体素养、保障公众基本体育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依托。百姓健身房作为全民健身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和公益价值。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工作原则,即“覆盖全民,公益导向”,强调要“扩大公益性和基础性服务供给,提高参与度,增强可及性,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1]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面临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区域与城乡间发展不协调等多元困境,基础性、普惠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领域的需求导向不够明确,供需矛盾仍待破解。其中,健身场地空间、器材设备等优质基础设施缺口是制约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健身去哪儿”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卡脖子”问题。百姓健身房建设聚焦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主体上,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合作发力的多元主体格局;在供给产品上,既包含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械等有形产品,又包括健身指导服务、竞赛活动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质监测服务以及社区体育文化等无形产品。同时,百姓健身房聚焦供给产品品质提升,立足多样化、智能化、互联化、科学化,将健身服务与数字科技、大数据等紧密融合,强化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是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的新引擎。
2 百姓健身房的建设历程与基本原则
2.1 建设历程
2017年9月,温州在全市范围分类试点50家百姓健身房,并随后出台了《温州市百姓健身房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百姓健身房管理办法》《温州市百姓健身房星级评定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发布了全国首个百姓健身房地方标准《百姓健身房建设与服务规范》,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百姓健身房建设运营标准化体系。
2020年3月,浙江省体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百姓健身房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形成布局合理、运营高效、覆盖城乡的浙江百姓健身房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低免、便捷、优质的室内健身服务”[6],从布局、申报、器材配置、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对百姓健身房建设作出明确规划,并配套出台《浙江省百姓健身房建设指导标准(试行)》,成为了全省各地建设百姓健身房的基本遵循。年末,浙江省以温州为样板,统一品牌(名称)、标准、标识,新建1 015家百姓健身房,实现了全省90个县(市、区)百姓健身房全覆盖目标[7],百姓健身房建设也被列入当年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
2020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百姓健身房”建设的提案》的答复函,表示将对照已有的相关标准,制定“百姓健身房”场地、器材、运营等方面的指导标准,并对全国推广建设“百姓健身房”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证[8]。2021年3月,《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颁布,提出将在未来5年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新增3 000个百姓健身房[9]。此后,浙江省内各地纷纷响应,从温州到杭州、宁波、台州、湖州,百姓健身房如雨后春笋一般“挂牌上线”,从“温州样本”化为“浙江名片”,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截至2021年底,温州市累计建成百姓健身房303个[10],浙江省全省已建成百姓健身房1 901个[11]。
2.2 基本原则
百姓健身房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效益的关键在于锚定的方向和遵循的原则。温州市的百姓健身房之所以在浙江全省获得推广,并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肯定向全国普及,主要得益于其在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探索、坚持并不断拓展深化的五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坚持自愿申报,力求“合理性”。温州市的百姓健身房申报工作是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乡镇(街道)、社区(村)、居民(业主)委员会等根据自身需求自愿发起的,选址建议也由其自主提出,以确保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申报材料经审核通过后,体育行政部门将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和业务支持。同时,百姓健身房坚持属地管理、基层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及服务保障等工作“下沉”基层,由其所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居)或第三方单位负责开展。
第二条原则是坚持“三个亲民”,力求“可及性”。距离亲民:百姓健身房建设用地实现了对社区空余房产、城市拆后空间、村文化活动场地和村委会驻所等“金角银边”的充分利用,每个健身房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1.5 km,服务常住人口一般不少于5 000人[12],最大程度便利群众。价格亲民:温州市超过60%的百姓健身房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余均实行低收费开放,市民通用年卡不超过365元,人均收费不超过1元/天。服务亲民:百姓健身房采取就地就近的项目化模式招募工作人员与专业指导人员,体育健身类社团和群众志愿者亦是主要来源群体。
第三条原则是坚持结对共建,力求“专业性”。为了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供给与群众健身需求之间缺乏精准对接的问题,温州市体育局试点遴选了6家实力雄厚且服务意愿迫切的协会为市民提供免费课程,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动员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参与百姓健身房运营,为群众常态化提供操舞类、体能类、民族传统体育类等十余个类别的公益教学训练课程,有效提高了群众健身运动的专业性、科学性。
第四条原则是坚持标准引领,力求“规范性”。自2018年起温州市发挥首创精神,陆续研制出台各类制度文件,从申请、建造、运营、管理、维护等各方面设定了明确的标准要求,搭建起了温州市百姓健身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框架,推动了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进程,并为百姓健身房的普及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五条原则是坚持科技赋能,力求“现代性”。随着百姓健身房的发展,温州市将百姓健身房的数字化、智能化摆在重要位置,设计推出“城市百姓健身房”微信小程序,实现注册登记、地图搜索与导航、运动数据统计、健康管理、健身知识科普、健身设备报修、课程与教练预约等“一站式”服务,并努力提高健身器材设备的科技含量。截至2021年年底,温州市已有13家百姓健身房实现数字化运营[11]。
3 百姓健身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2年笔者实地走访调研了位于温州3个县(市、区)的9家百姓健身房,访谈了市县两级体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村两委负责人、第三方运营单位负责人、健身群众等共24名相关人员。根据调研结果及有关资料分析认为,在百姓健身房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存在场地建设质量短板。尽管百姓健身房场地数量不断增加,但个别健身房存在“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相关工作仅停留在满足健身房建设数量指标的最低要求上,在场地面积、功能分区、器材配备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健身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个别百姓健身房未按要求设置操舞房和公共区域,“百姓健身房”标志性标识未正确安装等。
二是场地器材闲置现象普遍。大部分百姓健身房的场地和器材利用率较低。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传播范围和受众有限,群众对百姓健身房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邻里间的口耳相传。此外,在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村民对百姓健身房普遍缺乏了解,参与积极性不高,场地和器材无人使用的情况更为突出。
三是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百姓健身房的日常运营、管理及服务保障等工作主要由其所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居)或第三方单位负责开展,驻健身房的工作人员也由主责单位选派。虽然有的百姓健身房工作人员熟悉规章制度、管理要求,甚至掌握场地器材使用方法等专业健身知识,但也有个别工作人员存在对知识技能了解不足的情况。
四是智慧管理平台尚需优化。调研发现,微信小程序和App的智能化功能存在一定缺陷,存在功能模块不够完整、信息更新不够及时、服务资源不够集约、反馈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此外,百姓健身房智慧管理平台的服务覆盖面有限,未能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力。例如,老年群体对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力相对较弱,在场馆预约、智能门禁出入、智能健身器材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4 百姓健身房建设的发展方向
4.1 聚焦品牌塑造,差异化发展
品牌差异化策略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从而占有较多的细分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13]。百姓健身房既是具象的共享健身空间,也是抽象的体育文化产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单位应强化品牌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温州市和浙江省已有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经验基础上,以提高百姓健身房的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为主要目标,以加强政策规划、制度供给、资源支持、监督检查和舆论宣传为主要路径,进一步明确百姓健身房的职责使命、功能定位、竞争优势、运行标准和保障要求,健全百姓健身房准入机制、支持机制、评价机制、退出机制,扶助建立百姓健身房自我造血机制,努力提升百姓健身房的品牌价值、社会影响与吸引能力,实现百姓健身房与其他健身空间特别是传统式、营利性健身场所的差异化定位、差异化设计、差异化布局、差异化发展,逐步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新“IP”,成为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的新亮点。
4.2 聚焦社区治理,嵌入式发展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神经末梢,是国家治理与居民需求信息传递的桥梁,是链接不同行为主体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场域[14]。百姓健身房作为社区治理格局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重要作用:百姓健身房在布局上立足于社区、在定位上服务于社区,因此天然地内嵌于社区治理格局;百姓健身房的顾客群体多为街坊邻居,是社区居民交流互动、增强社区居民治理意识的良好平台;百姓健身房由政府、市场、社会等行为体共同参与运行,这一多元主体协作互动模式与社区治理的理想结构相契合。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凸显百姓健身房“为社区建设、由社区使用、靠社区管理”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其在形成社区居民的情感基础和群体认同、增进社区共同体意识、培育公民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深层、更全面地嵌入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4.3 聚焦以人为本,内涵式发展
百姓健身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百姓健身房应该既重视建设,也重视使用,不能片面追求赶热点和抢速度,而应该坚定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是指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的内在性发展模式[15]。百姓健身房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该注重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真正将群众意见作为健身房选址布局、器材配备、开放时间设定、配套服务供给等工作的最重要标准;注重群众健身安全保障,配齐健身房日常管理人员,及时检修和更新健身设备,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灵活招募和使用专业健身指导力量;将百姓健身房与城市文化驿站、社区文化家园、乡村文化礼堂等文化空间有机融合起来,发挥体育的文化功能,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阵地。
4.4 聚焦创新驱动,智慧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智能互联时代[16]。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越来越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义,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发展也逐渐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创新“互联网+体育”和“物联网+体育”模式,构建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17]。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持续提高百姓健身房智慧化运营的规模和能力,实现传统健身房与现代科技的充分结合、促进实体体育经济与数字体育经济的有机融合。在平台建设方面,应持续丰富集成应用场景,提高运行稳定度、内容充实度、信息准确度和用户反馈响应度。此外,在实体运行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成果融入到器材设施和日常管理服务行为中,以优化群众健身体验和提升场馆服务效能。
5 结束语
温州市的百姓健身房是一项立足新时代之“时”、顺应体育改革之“势”、满足群众健身之“需”的创新实践和民生工程。经过5年多的发展,温州市百姓健身房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指导政策、建设标准等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与服务效能逐步提高,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优化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温州市百姓健身房需要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差异化发展、嵌入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和智慧化发展,成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示范样板”,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