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
2023-03-06董春阳
董春阳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文化育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本土概念,它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延伸。1995 年伊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始进行文化素质教育[1]。1998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了规范性的表述[2]。2002 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指出:“大学是通过文化培养人才的;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3]。对于文化育人的倡导一直处于前线,而现实状况却始终滞后,各级教育、各类课程能够深入文化育人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产力得到了大力提升,然而社会道德却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发展,反而是只退不进,类似于“小悦悦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让人痛心的案例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是道德文化没有入心、教育重点有所偏颇所致。
文化育人不分学科、不分课程,在任何领域都有其必要性与先进性,简而言之,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为载体,创设育人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助其正向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最容易忽略文化育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这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了外界对于体育及体育人的偏见,例如:普遍认为体育是“副科”,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来形容体育人更是司空见惯。文化的缺失是体育活力匮乏的主要原因,“技术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失衡态势亟待改变[4]。所谓不破不立,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如何融入文化育人,如何让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受到文化感染与熏陶,进而真正爱上体育运动,并使某项运动技能成为其终身体育的重要载体与方式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深思并付诸实践的。全方位“文化育人”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方位“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是立足于此,以“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体育人和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人”为双重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性实践。
1 体育课堂文化育人的作用及机制类型
体育课堂文化育人的作用主要是在体育教学之中全方位融入文化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内化、外化、濡化作用。文化是教育之根,教学过程中文化机制的缺失向来是教学问题产生的根本所在,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润泽每位学生[5]。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机制可具体归纳为引导式教育的精神育人机制、渗透式教育的物质育人机制、激励式教育的制度育人机制、实践式教育的行为育人机制四种类型(图1)。
图1 体育课堂文化育人的作用及机制类型
1.1 作用
“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内化”到“外化”,再到“濡化”的过程,具体层次结构如图2。
图2 体育课堂文化育人的作用结构
1.1.1 内化
《辞海》有云:“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是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的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的过程。”在“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触发内化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传统“灌输式”教育,同时创设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去实现自主学习。这种内化作用是体育课堂文化育人的最基础作用、最显著特征,就好比是地基,建立在学生的思维认知层。通过长期的体育文化熏染,以学生的认知层面入手,让学生将文化内化于心、深化入髓,才能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其他反应。
1.1.2 外化
如果说内化是需要感受的,那么外化就是感受之后的行为表现。它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常用的哲学术语。黑格尔认为外化就是内在的东西转化为外在的东西,主要指物质由绝对精神外化而来[6]。在“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文化内化之后变为学生自发行为的过程就是外化作用。它是通过“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是能够看得见的行为变化。
1.1.3 濡化
“濡化”一词出自《剧秦美新》,意为滋润化育,它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后的知行合一。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无意识的潜在的、漫长的文化化人过程[7]。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文化的长期熏染,先从内部生发出特有品质与精神,再将这种特有品质与精神外化成自身的道德行为,最终在一个漫长的“文化育人”过程中,使得精神与行为合二为一,真正成为伴随其一生的人格特质。
1.2 机制类型
1.2.1 引导式教育的精神育人机制
在传统体育教学当中,“专制式”的课堂管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压抑了教学的自由,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8]。在“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教师多以情感疏导、适时鼓励、兴趣培育、合理评价等方式来打开学生的精神视野,催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将精神文化笼罩在整个教学之中,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目标。
1.2.2 渗透式教育的物质育人机制
物质育人也可以说是环境育人,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著名学者涂又光先生曾提出“泡菜理论”,将育人比喻成腌制泡菜,“泡菜缸里有什么味道的泡菜汁,就会泡出什么味道的泡菜”[9]。由此,物质环境在教育教学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是实现体育文化育人的最根本途径[10]。以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双重渗透去达到育人目的,就是要用“好汁”去腌制“好菜”,具体来说就是体育教学当中大环境的文化创设与小环境的物质选择,用无形的力量在内部以渗透式的教育去实现文化育人。
1.2.3 激励式教育的制度育人机制
“制度的价值就是体现制度之所以为制度,制度之所以应该是制度的进步理念”[11]。设立制度不是为了去禁锢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激励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全面发展。制度文化需要在理解、接受、认同之后才能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12]。故在制度建设之初,必须与学生达成共识,不可独断专行,要将过于刚性的制度转变为利于学生接受的民主制度,并以表扬激励和批评激励的方式来落实制度,进而达成育人目标。
1.2.4 实践式教育的行为育人机制
哈佛大学查得·莱特教授历经十年的调查,认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或活动,有4/5 发生在课堂之外。”学生出了校园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因此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等。“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多创设情境、多组织活动,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仅仅局限于学会运动技能,而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自我感悟,在自我实践中获得能力。
2 体育课堂文化要素的创设
以探索剖析得出的体育课堂文化育人的作用机制为指导,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相关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教学之中甚至教学之外创设一系列完备的文化要素,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去滋养学生成长,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与素养的提升,最终达到道德层面的升华。具体包括精神文化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行为文化要素四个方面,创设思路如图3。
图3 体育课堂文化要素的创设思路
2.1 精神文化要素的创设
2.1.1 树立特色课堂理念
理念指导行为,“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居于首位的就是课堂理念,要树立一个共性与个性互通、心理与身体共进的特色课堂理念。例如:“了解体育文化,热爱体育运动”。有了课堂核心理念去指引,教学的大方向以及给予学生的核心观念才不会有所偏离。
2.1.2 提炼特色课堂价值
树立核心理念之后,就要开始提炼核心价值,具体方式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文化宣传片,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抛出问题:你认为体育运动有什么价值,它能带给你什么,你最想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获得什么?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并提炼出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来作为体育课堂的特色价值。例如:“团结、拼搏、坚韧、自强、乐观”等。
2.1.3 展示特色课堂文化
在学生针对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有一定了解与认知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课堂的特色文化。例如: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则礼仪、师生之间的特色交流方式、富有亲和力的特殊称呼、激情四溢的口号等。了解之后,便是长期的执行,包括初期的学生探索与教师提醒,以及后期的师生特色文化的自觉性养成与自动化形成。
2.1.4 弘扬特色课堂精神与品德
“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关键在于精神与品德的培育,教师在教授技能的同时应该普及体育文化知识,将体育竞技精神与品德通过讲解引导、观看相关视频、学生学习体会等方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2.2 物质文化要素的创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让那些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客观物质条件变为可以滋养广博的体育文化知识、熏染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陶冶高雅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提供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的“教育者”[13]。具体创设方式包括场地空间布局的文化熏陶和器材设施选择的个性文化两大部分。
2.2.1 场地空间布局的文化熏陶
“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要对场地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划分与安排,在保证合理人均场地空间的前提下创设育人环境。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所谓“全方位文化育人”,最应该做到全方位、大场域的就是教学环境,也可以说是教学情境,以情境内化来促进文化熏陶。最简单的方式例如:在体育场内张贴优秀运动员的海报以及简介,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优秀运动员,以榜样精神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再如:体育场内特殊标志物的建设,包括课堂吉祥物的设计、相关体育标志及雕塑的建设等。
2.2.2 器材设施选择的个性文化
创设大环境之外,具体到操作层面的小环境也需精心设计。最基本的必要器材装备,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例如:提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不同颜色的训练器材并赋予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体育装备文化,从而根据自身需求与爱好选择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体育装备进行练习等。
2.3 制度文化要素的创设
在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将体育的“软文化”和“硬制度”融为一体,使之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导向性[14]。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创设制度文化就必须遵循“软硬兼施”、“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制度与学生能够产生共鸣,不仅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踏入社会。
2.3.1 制定特色班级名称
想要区别于传统千篇一律的体育课堂教学,想要促进学生的文化内化,那么,就要增强课堂的独特性与学生的归属感,也就是要打造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可以把个体与集体紧密联系起来,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15]。具体可以以体育文化为主,其他优秀文化为辅,与学生商讨制定个性化班级名称。如:“晨曦苑”“阳光班”“团结园”“利刃轩”等。让学生脱离传统体育教学的无趣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进而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道德使命感进行升华。
2.3.2 制定特色小组制度
恰到好处的课堂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会对学生有一个长期的影响。作为隐形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其出发点在于以制度为保障、以情境来熏陶[15]。在“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当中,要制定特色小组制度,班级学生要分小组练习,根据提炼出的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不同小组选择不同颜色的训练器材,代表本小组的主题色,比如:绿色(团结)、红色(拼搏)、蓝色(坚韧)、黄色(自强)、粉色(乐观)。各小组根据选择的不同颜色的训练器材进行长期的练习,赋予不同颜色训练器材的内涵与意义会通过时间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精神,且这种品质与精神不只是影响于某一个小组的学生,而是小组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这种品质与精神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立体的。
2.3.3 制作各小组组徽
在确定了小组制度之后,组织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具有本组特色、含有运动元素的组徽,并且阐释组徽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合作意识的同时,亦加深了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2.3.4 制定“荣誉墙”制度
在小组制度得到学生广泛认同、引发学生强烈兴趣之后,继续趁热打铁,制定更加细化的“荣誉墙”制度。具体方式如下:以小组为单位,打印若干小组组徽用来计分,每个小组基础分为五个组徽(即50 分),违反课堂纪律、迟到等不当行为扣除荣誉墙中的一枚组徽,及时发现错误、比赛获得胜利、主动团结同学等优秀行为增加一枚组徽。学期结束后,根据荣誉墙上组徽的多少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这是通过表扬与批评的双重激励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再度升华,也是对学生自我行为的约束与引导,道德便是在约束与引导中形成的一种准则和规范。
2.4 行为文化要素的创设
2.4.1 “专业着装”的暗示与引导
创设行为文化要素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比如:教师专业着装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装备文化,并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视频集锦。基于学生的好奇心,抛出一个点,影响整个面,使得学生产生一个或多个兴趣点,进而鼓励学生“专业着装”,如:篮球教学中的速干短裤、护膝、篮球鞋等;网球教学中的网球帽、护腕、吸汗带、Polo 衫等,装备可自主选择并鼓励佩戴本组组徽。装备的“专业化”,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
2.4.2 “文化育人”的行为活动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整个学期都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甚至没有展示自己的欲望。“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组织各类利于学生成长的特色文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课堂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提升综合能力。例如:举办体育文化节,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定期组织体育友谊比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等。精细到某一项具体活动而言,例如:引导学生课下查找优秀运动员的故事,并组织演讲活动——“谈一谈我心中的体育英雄”。学生通过演讲活动会进一步加深对体育运动及相关运动员的认识,并且自身能力亦会得到提升。类似于此的课堂经历所带给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濡化为素养与底蕴伴随其一生。
3 结语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德育、智育、美育之基,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文化育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通过精神文化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行为文化要素的全方位创设,赋予学生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再到“知行合一”的成长路径,助其全面发展。研究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文化育人方式提供启示,见微知著,今后在体育领域及教育领域仍然需要积极贯彻落实“文化育人”,不仅为体育界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体育人,同时也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