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改革创新实践

2023-03-06张晓明熊海林郭晓亮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1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校企实训

张晓明,石 磊,熊海林,王 昭,郭晓亮,刘 玲,刘 兰

(1.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武汉林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随着新农科建设的全面推动,我国对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形势上要求高校、企业间开展合作,构建与时俱进的校企科技创新教学模式,协同推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2-3]。

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作为生态环境类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培养合格人才,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在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专业宗旨指导下,有必要研究该类课程在新农科背景下如何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与生态环境建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炼了实习实训类课程改革创新制度设计,总结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构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体系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以期为其他实习实训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涉农高校中,个别课程在新农科背景下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高不成,低不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4]。然而现实情况是,个别大学生存在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的现象,专业思想较为严重,导致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不愿意向高处登攀,更不肯放低身段去广大农村一线工作和学习;此外,一线基层单位对农科大学生人才需求高与其入职率低的矛盾长期存在。

(2)重知识,轻人文。以往国内农林高校的一些课程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甚至忽略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专任教师仅仅是“教学工作者”,而非“教育工作者”;或者虽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嫁接痕迹明显,浅尝辄止,不能达到育人溶盐入汤、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导致学生的作品和成果缺乏一种灵气、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更谈不上服务“三农”的家国情怀。

(3)长理论,短创新。高校作为本科生培养的唯一主体,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长于理论传授,短于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导致教学囿于课程;师生的眼界受限于书本、文献,不了解其学科领域战略布局与国家需求;理论发展常常滞后于实践,基础知识和理论更新不足,知识和能力供给无法履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因此,在新农科背景下,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以适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大战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进而充分服务“三农”,成为目前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2 实习实训类课程改革创新制度设计

实习实训类课程改革创新制度设计首先且最重要的是明确并坚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宽基础、重应用。在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新农科背景下“三农”教育的独特性,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平台,推进产教融合。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耕读教育”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华中农业大学及其下属资源与环境学院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制度创新[5-6]:

(1)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实习实训类课程增设、改革的文件,颁布了一系列激励、推进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政策,从顶层设计上保证该类课程培养质量的提升。如:出台推动教师进企业锻炼实践能力的奖励政策;专门设置创新创业类学分以激励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

(2)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有利于实习实训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聘请企业导师、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课堂,共建实践基地、就业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保障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软、硬件条件。

(3)进企业、设计院成为常态。学校学院领导及专家经常调研用人单位、行业市场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吸收企业合理化建议,使之更加符合实践创新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常态化走访,监督、反馈实习实训类课程教学质量。

(4)实习实训类课程以应用型题目考核为主,以解决社会需求和农业类实践为目的。具体包括以下七种形式: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软件开发、工程/工艺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具体的评价标准有两点:是否来源于实际项目,成果是否应用于实际农业类项目中。而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应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例如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调查作物面积、长势等。

(5)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首先是聘请企业导师,可以与从事农业相关行业的多家企业签订聘请企业导师的协议。该协议是与各企业负责人经充分探讨、协商形成,内容涵盖了学生培养等多个方面。其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推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及培训专业教师。通过企业设置横向项目,让教师申报承担项目;或者将教师横向项目的部分内容以合作的方式交予企业完成。在实施的过程中,双方取长补短,既锻炼了教师专业能力,又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6)实践类导师选拔制度以及教学质量监督机制。通过遴选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类科学研究的导师参与实习实训类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师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实践类导师的选拔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标准,就是该导师是否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并且这种研究是否来源于或者应用于实际农业工程中。同时,通过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学督导员,定期及不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3 新农科背景下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改革创新具体举措

新农科指的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水土保持专业作为老专业,在新农科背景下被赋予了新内涵,新时期的水土保持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态学理念交叉融合越来越突出。因此,除以上制度建设外,具体到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还应该从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构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体系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来确保该类课程创新改革的效果。

3.1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构建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是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开展的平台和场所,需要构建目标定位明确、建设思路清晰、实践模式可行、实践内容和实践课程完备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体系。

3.1.1 建设目标

主要是通过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依托现有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一是为高校水土保持专业提供企业水土保持实训平台,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提高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实践基础;二是利用高等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企业所需要的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地理信息、环境工程等服务“三农”的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为企业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监测及评估,项目水资源评价、洪水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3.1.2 建设思路

为全面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文件精神,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如下: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服务社会、服务“三农”为宗旨,突出培养从事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及生态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建立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形成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最终提升水土保持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7]。

3.1.3 实践模式

在上述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的指导下,笔者总结了以下六种实践模式:

(1)教学见习模式。是学生在校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为进一步实践知行合一,同时为了解合作企业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验收等方面的工作及其管理制度,而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技能的教育模式。这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学生到合作企业也可以熟练掌握企业工作过程和项目实施、操作流程等。

(2)顶岗实习模式。在本科培养方案中,第8学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可根据合作企业发展规划和岗位需求,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实操培训,熟悉合作企业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做到与水土保持不同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

(3)订单培养模式。通过走访合作企业,了解合作企业员工进修、提升学历的需求,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瓶颈,校企双方有针对性地共同制订合作企业员工培训、进修、学历提升,以及企业技术攻关、企业发展等可行性计划,体现“互惠”原则。

(4)联合培养模式。校企产教融合基地联络员、行业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等要经常沟通,结合行业发展实际,为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及招生、实习、就业等工作出谋划策,支持学院开展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5)实习实训模式。将课堂带入企业,设置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该类课程在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经过了4个学期的实践检验,80余名学生在企业实践导师的指导下获得了相应的结业证书(由林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颁发),学生受益匪浅。通过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依托企业产教融合基地,同时开展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在企业的教学,实现了“产学研一体,课岗证融通”。

(6)校企人员互聘模式。例如,华中农业大学从水土保持相关企业、设计院以及行政主管部门聘请行业产业导师,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任课教师,负责指导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乃至毕业设计。这一方面弥补了实践教师资源不足,实现了动员社会资源参与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从更多渠道、更直接地了解社会和行业,拓展学生的就业面。与此同时,学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既可服务企业,服务“三农”,又可锻炼实践能力,并可了解水土保持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最新实用技术。

3.1.4 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具体包括:合作企业不但接受学生参观、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而且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样可在校企间实现资源共享,互相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学、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做到“解民生之多艰”,进而深化服务“三农”的家国情怀。

3.1.5 实践课程

围绕实践模式与内容,在新农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至少应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环境影响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洪水影响评价等课程。课程体系最好根据企业的主要经营领域与高校的教学目标协调确定。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就“形神兼备”,可充分为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提供软、硬件条件,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3.2 教学方法

除构建校企合作基地外,还应对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做法是在校企合作平台上深入践行基于“让学”理念的“五让”“三引”[8]。

“五让”,即:目标让学生定,基于自身能力和学情,让学生自己结合企业项目等定学习目标及进度;问题让学生提,学生根据在农业相关领域中的实践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现代课堂的重要任务,学生提问要做到言之有物,涉及“三农”的具体问题,不空洞,应与课程学习、农业领域实践等紧密相关,注意有效性,同时鼓励、包容提问的个性化;项目让学生做,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农业生产类项目中,在从事项目过程中活跃起来,只有这样,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才成为可能;规律让学生找,当学生完成水土保持项目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其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收获让学生讲,主要是让学生讲自己在水土保持项目实施中的心得,收获的总结对于学习本身具有深化作用,学生自己总结实践学习所得,对梳理、概括、表达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即:教师课前引导主动学——学生小研究学习;课上引领互动学——学生小合作学习;课后引发灵动学——学生小探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对学生的培养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职业性”。

3.3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共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同时要求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变革。总体改革思路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即分为基础模块、前沿模块和应用模块。具体操作就是将水土保持专业课程打碎,将前沿模块和应用模块的内容重新融合成三门课,即:水土保持前沿,重点介绍行业、专业发展以及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水土保持案例,以案例的方式将水土保持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串联起来,同时为综合运用“小试牛刀”;水土保持项目实训,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将导师、企业接触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资源,培养水土保持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素养。而基础模块即为水土保持基本的理论知识等,主要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

3.4 考核评价体系

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不仅对教学方法、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变革,还改进了课程考核方式,实施过程性考核,这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要全面体现过程式、能力式和多主体评价。在真实项目实训的过程中,按照教师评价、企业评判以及项目甲方评语的方式进行多元主体考核,比例依次为10%、60%和30%,按照具体指标(依次为态度、能力、成效)进行相应考核,具体见表1。

表1 考核评价体系

3.5 保障措施

为了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保证其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两个方面保障措施:

(1)除校内外双导师制外,需给选修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的学生每人配备一名项目经理,全程指导该名学生的项目实训,根据“五让”“三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实际项目直至结题汇报,保障学生项目实训效果。

(2)对于选修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的学生,在出差、开会、实施、成果汇报等培养环节的费用由校企合作平台负责,从经费上完全保障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的顺利实施。

4 结 语

在新农科背景下,通过创新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的制度设计,同时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保障措施等具体改革举措,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学生服务“三农”意识。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校企实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水土保持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