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场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点关切与实践进路

2023-03-06王凌敦赵渊

理论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政治思想

王凌敦,赵渊

(浙江传媒学院,杭州 310018)

以抖音、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经成为青年一代娱乐消遣、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探索如何利用自媒体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实现课外盲区的补位与教育工作的升级,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对话中体悟道理、深化认知,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自我思想不断收获、发育、丰盈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因此,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运用自媒体做好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在超越的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倾向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焦虑,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疏于生活联系而实效性不足[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向日常生活和虚拟空间的广泛渗透和深度融合,最终成为国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常态机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平庸化滑坡风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需要充分彰显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

(一)自媒体场域的生态审视

自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它拥有独特的场域空间生态。自媒体的关键词就是“自”,自有、自为、自由,其平台主要包括抖音、B站、快手、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等。自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多样化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同时也改变了信息的营销样态。信息发布不再是处庙堂之高的精英们的专有权利,正襟危坐的政治家和嬉笑怒骂的草根也有了一个同等高度的平台[3]。流程简单的低门槛操作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实现“全民DIY”的视听狂欢,似乎自媒体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自媒体打破了自上而下的话语垄断格局,碎片表达、多点散发、指数扩散的传播生态日益显性化,信息在虚拟与现实间的双向切换与多向流动不断加剧,接收和传播微小片段是当下年轻群体比较青睐的现实选择。然而,自媒体平台展示的信息往往缺乏对事件的宏观梳理、原因的深度分析、结果的理性判断,因此逐渐偏离了严格意义上的新闻规范要求,注重对热点事件的局部关切和感性体验成为自媒体叙事的一大风格。概而言之,自媒体具有的所属自主性、发布即时性、传播裂变性、互动高效性等特点,促成了“去中心化”的典型特征,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彰显个性和实现自我的心理预期。自媒体以其强大的融合功能和碎片化表达推动着人们思想朝着开放性、易感性、多样性方向发展,日益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自媒体场域下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4]。古今中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颇为丰硕。如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等等。回溯其理论渊源,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亦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产物。起初,其多以风俗习惯、道德教化的形式存在并逐步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从生产生活中抽象出来,统治阶级把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生活世界的客体加以改造利用,并不断强化其工具理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项单纯而乏味的技术性活动,漠视人的交往,走向一种异化和人性缺失的现实境地”[5]。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绝不是束缚于“自命清高”的“象牙孤塔”,而是走向“雅俗共赏”“盐溶于水”的生活常态,从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生活趣味和时代气息。从深层次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导向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简单回归,还应当包含积极扬弃、动态超越的内在意蕴,引领“平庸”的生活世界迈向“高贵”的精神殿堂。

(三)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奔赴

超脱于生产生活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现实基础和理念世界都与社会交往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无论以何种途径推进,都是为实现其根本属性服务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价值参照。作为自身生活世界的主体,人们总是习惯于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个人生活阅历和生存发展需要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化”,关键是政治方向,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就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网络社群的动态演变,研究青年群体的精神需要和思想接受机制。在新的社会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媒体存在高度关联,对自媒体不能拒斥和疏离[5],更不能视而不见。教育的本身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通、相向而行的过程。自媒体带来的个体关系平等化会促成更多的思想碰撞,不仅可以拉近教育主客体间的心理距离,更能在双方的充分交流中强化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相长。在自媒体场域下,只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临的深刻挑战和现实困境,积极发挥自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科学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媒体才能互相赋能,实现双向奔赴。

二、关联与耦合: 自媒体场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点关切

自媒体生态下的青年群体新特征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容、方式、话语体系以及教育过程的转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守牢育人主战场,就必须理性分析自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时代机遇和严峻挑战,认真研究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关键抓手。

(一)自媒体内容的丰富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权威

自媒体的兴起,不仅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同时也解构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发起了挑战[6]。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进入自媒体时代后,青年大学生更加倾向于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的交流互动,逐渐对“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产生抵触心理。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媒体内容的丰富化、知识更新的快速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赋予受教育者充分的表达自由和话语空间,信息获取由线性传递变为多向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结构日益呈现为扁平化的主体间性模式。从积极意义来讲,其打破了教育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获取依赖,改变了过去教育者“一言堂”的态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很大程度上旨在实现自我教育和隐性教育,这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灌输模式。但随着话语权的下移,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网络社群的把控力、影响力和引领力不断弱化,这种“教育内容审核人”的缺失,“在自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现实语境中,往往会导致话语权的滥用”[5],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二)自媒体表达的个性化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时空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型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注重宏大叙事,强化政治导向,话语表述略显严肃刻板,充满本本主义的色彩。如果说在相对封闭的教育场所中,这种传统的主客模式、话语表达尚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那么在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信息裂变传播的社会交往中,其不足日益显现。大学生是自媒体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自媒体已经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和平台,而当下网络亚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网络话语。网络亚文化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语料和丰富的资源,它的呈现形式更加新颖灵活,话语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受学生喜爱。对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这种话语千篇一律的特征与网络话语形成巨大反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不但很难进入学生熟悉和偏爱的文化语境中[7],而且很容易被“自动屏蔽”,造成师生对话的困难。但是,在个体渴望自由、彰显个性却易在多元价值选择中迷失自我的自媒体现实境遇下,依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来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与力量[8]。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心理结构和思想动态,善于借鉴和吸收网络亚文化的有益因素,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关注社会热点,更及时回应现实诉求。

(三)自媒体叙事的碎片化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和理性推演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一般都经过严密论证和理性推演,因此难免会形成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感。自媒体内容由于追求短小精悍,往往“断章取义”,这就造成了“自我中心的想象式解读”和“不完全语境下的理解”[9]。自媒体叙事的“乐高效应”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方式,完整的推演过程被裁剪和加工,并以主观随机的拼凑方式加以重组。人们在阅读、转发或者评论时,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而不是在真正传播或思考事件、信息本身[10]。从表面上看,自媒体让每个人看似“满腹经纶”“博闻强识”,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不起推敲和追问。无限量信息让人无法集中精力去关注那些最有价值的信息,于是“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的世界”[11]日渐形成。当年轻人养成对碎片化信息的依赖和忠诚时,将会产生无意识的浮躁心理,“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将被搁置”[1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事物背后的发生缘由、传导机理缺乏深入剖析,在尚未洞察事件全貌之时就简单定性,迷茫和困惑由此而生[13],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四)自媒体传播的弥散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呈现网络图谱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能动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理论、观点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吸纳的接受活动的联结与统一[14],是教育主客体的认知和情感双向交互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应当含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情境六个基本要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本都在一个相对封闭、较为稳定的系统内部进行。然而,互联网与自媒体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教育主客体的身份界限变得越发模糊,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也不再囿于一域,信息传播呈现出多点散发、交织错杂的自发无序状态。教育情境的虚拟化、传播系统的开放性使得个体真实身份便于藏匿,对教育对象来说,任何一个发布热点信息的人都可以充当“知识的传播者”。由于刺激信息的模棱两可性和来自群体规范的压力,教育对象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从众心理,从而按照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去接受和理解信息[15]。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借助自媒体毫无屏障地进入青年学生视野,不仅会弱化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影响其价值判断,更有可能使之沦为西方实施“和平演变”的工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由单向线性传授向交互性合作转变、由刚性封闭控制向自由开放转变、由静态分离向动态参与共享过渡所具有‘互网络性’与‘互文性’的交互性特质”[16]。

三、回归与浸润: 自媒体场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自媒体时代的个性化表达、感性化叙事、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在追寻“大我”中绽放“小我”,也要在回应“技术变革”中提升“思想境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视域”回归“现实世界”,实现真理精神、时代特色与生活浸润的和谐统一与内在超越。

(一)创新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表达,并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气息和真理力量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在给日常生活注入新鲜活泼、风格清新文化元素的同时,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自媒体信息发布的简易化、传播的碎片化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垄断,催生了强烈的个体参与意识。这样一个空间权能和结构重塑的过程,极大地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结构,也有利于教育者进一步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教学相长、平等对话、双向互动的知识传播过程。要想把思想政治理论切实转化为青年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看家本领和精神法宝,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高高在上、孤芳自赏,而应该放低姿态,走下讲台、走进网络、走向生活,在正确把握自媒体场域下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想困惑的前提下,积极营造友好交流氛围,使学生愿意学习、易于接受、乐于分享,真正实现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生活世界保持和谐统一和良好互动,既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开掘源泉、汲取营养,又让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活世界中的人们激活潜能、传递力量,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17]。自媒体场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吸引青年关注、引领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共情力。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者不加选择地套用学术话语,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文化需要,受教育者不仅没有理解和内化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而且容易引起接受阻滞,造成对话困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使抽象理论走进学生的生活场域,借助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来启发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群体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兴趣点和语言特征的和谐统一。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规律。教育者应重视自媒体艺术表达和叙事风格,把抽象深奥的哲学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同声传译”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和家喻户晓的朴素故事,使教育对象既能看到理论源于生活、融于生活的鲜活底色和勃勃生机,又能领略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改革创新的务实品格。

(二)加强微观叙事基础上的宏观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举旗定向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圈”“朋友圈”,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优化“微小知识供给”,有的放矢地进行宏大主题的选题策划与展呈设计,避免陷入自觉良好、自我陶醉的尴尬境地。数据信息的聚类关联能精准刻画和还原个体的行为轨迹与思想嬗变过程,这启迪我们可以尝试“将个体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图景,巧用自媒体的故事化表达、场景化还原与趣味化展示”[8],在营造舆论氛围、紧抓关注热点上设置议程,进一步强化主流媒体的引领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并深入探索自媒体场域下教书育人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形,正确把握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特点和接受主体的自我需要与价值诉求,深刻认识认知的生成性和层次性,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调动教育对象接受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18]主流媒体在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成效,而自媒体正是提升主流价值网络传播力的重要媒介之一。诚然,自媒体算法推荐功能确实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扩大了“精准教育”的覆盖面,满足了“数字化”“元宇宙”生态中人们的信息需求,对其他形式的教育载体形成有效补充,但同时也带来了“流量至上”“信息茧房”“泛娱乐化”“不良社会思潮泛滥”“虚假信息蔓延”等负面影响,这使主流价值融入算法推荐具有强烈的现实必然性。新媒体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越发错综复杂。相关部门应当指导自媒体平台“激活智能算法推荐在技术设计和规则设定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考量,增加‘算法空间’正能量信息供给”[19],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定制化、生活化传播,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辨别网络空间中暗含的意识形态成分,实现主流社会价值对网络舆论的宏观引导和健康网络环境的塑造。

(三)聚合碎片化的虚拟网络时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与补位升级

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碎片化的受众衍生了各种不确定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酝酿的丰富内容和整体价值则被受众搁置,随之而来的是受众的心理与行为走向变得难以预测[20]。历史叙事和理性推演是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的表现方式,自媒体的出现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的线性逻辑,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系统灌输”的教育模式,使之转向一种符合青年学生接收习惯的“碎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如抖音短视频、微信视频号等。青年大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接受着各种精准定制的即时视听资讯,缺少对事件的历史回溯和理性独立思考,简单化的认知逻辑有可能导向非黑即白的二元认知,不利于对复杂世界的辩证把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能“以小见大”的“微重点”,“将小故事、小主题、小知识进行周期性循环的排列组合,通过文本编码和意义的有序整合来体现信息的内在关联”[21],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对事件的“专题化”整合和“结构化”解读,以符合互联网传播思维和学生网络学习习惯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碎片化”传播。

自媒体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碎片化网络时空中有效传播的渠道和方法。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媒体等信息技术融于思政教育教学有助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知识,搭建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桥梁,促进双方知识探讨和情感沟通。二要重视网络文化阵地建设。自媒体具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比拟的功能和优势,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自由。要充分整合自媒体学习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补位,探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自媒体平台同向同行的可行路径,引导学生利用自媒体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主动性。三要培育虚拟空间的优良学风。加大对网络视听空间的治理力度,不断改进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对极易引起误导的网络杂音进行及时清理,借助媒体矩阵和“青年意见领袖”为学生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营造向上向善的网上文化氛围。四要深化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隐喻”的思辨能力、对虚拟网络空间和客观现实社会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坚定主流文化认同。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传播过程与接受机制,聚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传播如何适应自媒体发展趋势、尊重学生接受的个性化选择、实现更加分众的靶向治疗,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自媒体、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影响仍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当代实践,针对发展的具体状况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引导与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传播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自媒体平台加以传播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而是一项技术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否掌握这项传播技能,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播技能体现在生活化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议题设计的技能、概念阐释的技能、编码的技能、转译的技能、号召的技能、舆情应对的技能等等。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整齐划一和一成不变的教育对象,学生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传播方式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并形成了以网络文化为载体的多元传播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效利用“三微一端”、融媒体中心、B站等载体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传播主流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做好舆论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对象的主体性,在于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2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接受机制包括获取、吸收、内化、外化、反馈等基本环节,是价值引领和自我超越相统一的过程。随着人们信息获取的社会性渠道不断增多,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教”与“受”往往呈现多层次的网状形式,信息的叠加效应也容易促使人们的情绪和态度在瞬时间发生复杂变化。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接受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或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既要重视受教育者生活化接受机制的研究,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还要注重选择性心理和个体差异,确保教育信息能够进入到教育对象的注意范围、理解范围和记忆范围”[15]。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学会利用大数据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变动轨迹,勘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预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23],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行稳致远。

结语

自媒体场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在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精巧描绘与宏大叙事的紧密结合、个性张扬与主流认同的有机融合基础上,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坐标,深刻领会并灵活呈现自媒体时代所立之“德”与所树之“人”。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言大义”要始终聚焦和观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让思政教育工作真正实现悦耳悦目、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生活化政治思想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