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猝然遇合
——用还原法分析《出塞(其二)》

2023-03-06郭文娟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白玉战场将军

⊙郭文娟[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出塞(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孙绍振老师在《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微观分析》中提到,王昌龄的《出塞(其二)》“在水平上不但大大高出《出塞(其一)》,就是拿到历代诗评家推崇的‘压卷’之作中去,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不解的是,千年来,诗话家却从未论及。这不能不给人以咄咄怪事的感觉”。为什么孙绍振老师对这首诗歌有如此高的评价?他所认为的压卷之作究竟高明在哪里?我们用孙绍振老师的还原法加以分析。

还原法的最高层次,“从哲学上说,就是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①,“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矛盾首先就在于,形象不是客观的、真的,而是主观的、假定的”。文学形象是客观生活、主观情感与形式的三位一体,想要分析形象,就要抓住文学形象与客观生活不一致的地方加以分析,从而感受到文学形象不同于我们生活的特殊情感。这首诗歌中描写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将主观感情投射在其上,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想要分析主人公的特点,先要对比客观生活与主人公的不同情况,从而了解主人公特殊的情感特点。

一、还原生活与文本的矛盾——主人公究竟是什么人?

有人认为主人公应该是个将军,因为“白玉鞍”极言马鞍华贵,红色的战马印着白玉装饰的马鞍,色彩明丽。“新跨”的“新”字说明这马的主人是一位刚刚立过战功的将军,骏马雕鞍正是他新近得的赏赐,不仅衬出马上将军的英姿,而且表现了他踌躇满志的意气。

主人公是将军的判断源于白玉鞍的华贵,通过“新”得出了是新近的赏赐,又推断出主人公刚刚立过军功。除了“新”是文本内容,赏赐和军功实际上是分析者自己做出的主观判断,那是不是得了赏赐和军功呢?文本中没有讲,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容易主观臆断,但其实文本就给了足够的信息,只有立足文本,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白玉”代表贵重,是不是只有将军才能用得起贵重的东西?有钱人行不行呢?当贵重可能有多个维度的时候,我们就要结合文本中的其他信息印证分析了,这也就是历史学上讲的“孤证不立”。

从还原法出发,我们可以找文本和生活的区别,这首诗中的“白玉鞍”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什么不一致呢?日常生活中,鞍通常是皮革做的,中间可能还要塞棉花,目的是减震。骑马非常颠簸,如果没有减震的马鞍,骑马会非常辛苦。而白玉的特点是又冷又硬,用白玉做鞍不仅不能起到减震的效果,可能还会增加震感,在夜里打仗的时候质地冷硬的白玉不仅颠簸,而且非常冷,不适合作战。将军大多是有经验有战功的,他们会使用白玉鞍吗?很多人看到了白玉的贵就认为主人一定是将军,但忽略了白玉鞍的不实用。有没有人用过白玉鞍呢?李白在《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一诗中提到“龙钩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形容他人生得意之时的奢靡生活;萧统《七契》:“迺饰金羈之昭晰,加以玉鞍之辉煌。”可以看出玉鞍在诗歌中出现普遍是在代表华丽、贵重,很少强调它的功能性,为什么呢?因为玉鞍在真实的战场上不实用。

虽然不实用,但是背后体现出主人公身份和情感的特殊性。首先,主人公很有钱;其次,主人公对战争做了精心的准备,用上了贵重的马鞍;最后,主人公好像不太了解战场,否则不会用这么不实用的鞍。但是在文本分析中为了避免主观臆断,我们尽量运用孤证不立的原则,除了白玉鞍,其他的作战工具实用不实用呢?

如果你参加长跑,会穿新鞋吗?有经验的人会选择旧鞋,是因为已经度过了磨合阶段,和自己的脚贴合度更高。同理,行军打仗长途奔袭、马上交锋是用已经适应了的旧鞍还是新鞍呢?马鞍不仅要减震,和人体磨合,还需要和战马磨合,是不是比对鞋的要求更高呢?战前陡然换新鞍,能合适吗?两部分磨合能胜任吗?战争中可能发生各种不可控的因素,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引发危险,主人公明显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新跨”是暴露他没有战争经验的第二个文本线索——既不考虑马鞍的减震效果,也不考虑马鞍长途行军中的磨合问题。

人们认为主人公是将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金刀”。金刀非常贵重,只有将军能用得起。首先,将军可能能用起金刀,但能用起金刀的绝对不止将军。其次,将军会不会用金刀?我们来还原一下,真实的战场中将军都用什么刀?文学作品中吕布的方天画戟、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无一不是威风凛凛坚固锐利。1983 年宁夏固原县北周李贤墓中出土了环手铁刀。先秦至汉初主要是青铜材质,两汉三国时铁质兵器代替了青铜。为什么真实战场没有将军用金刀的?因为金的特点——质地非常软。看女性戴的金耳环就能知道,轻轻一掰就弯了。刀是要上阵杀敌的,质地越坚硬越锐利才能保证在工具上的优势,试想一下金刀如果厚一点,就钝了;如果薄一点,又太软容易卷刃。所以金刀非常不实用,这么不实用的刀在战场上不具备优势,有经验的将军会用吗?

“金刀”“新跨”“白玉鞍”,这三个意象极尽华贵,却统一指向了一个特点——不实用。所以,“新跨”和“金刀”共同印证“白玉鞍”,指出了主人公的特点。第一,他应该没有战争经验,否则不会挑选这么多不实用的工具,所以他应该不是个将军,而是个“战争小白”。第二,具备什么样情感的人会选这些贵重的工具参战呢?起码不是一个反战的人,他应该是对战争充满热血与憧憬,渴望建功立业,对战争有浪漫主义情怀才会精心挑选“骝马”“白玉鞍”“金刀”,他不认为战争是血腥的、可怕的,而是梦幻的、血性的。第三,还买得起,证明挺有钱。所以到这里,我们初步发现主人公是一个有钱的、对战争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又缺乏战争经验的人。

也有人注意到了“金刀”的矛盾,提出金刀不是金刀,而是金错刀,要强调主人公的威风凛凛。那究竟文中的金刀是不实用的金子做的刀呢,还是金错刀呢?南阳市博物馆就珍藏着一把2000 多年前的“金错刀”,它跟多数人想象中的“宝刀”很不一样,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 年)五月为复古改制所铸的刀钱,是铸造工艺精湛的货币,刀币身上两个字“一刀”,用阴刻技法在字陷处,填以黄金再加以打磨,所以又称为“金错刀”,长7.4 厘米,厚0.4 厘米,类似一把钥匙的大小和形状。所以,就算是金错刀,在战场上也是非常不实用的。

不仅如此,金刀前面还有个“匣里”,匣指的是装东西的较小的方形器具,有盖儿。既然匣是较小的器具,那这个刀是长还是短呢?如果长的话就不是“匣”而是“盒”了,无论是金刀还是金错刀,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这是一把短刀。战场上的将士,更适合长刀还是短刀呢?我们发现越是大将越喜欢长刀,为什么?因为工具是人手的延长,理论上讲,如果有一把10 米大刀,你在10 米之外就能砍到人,而如果是一把短刀,只有近身才能伤害敌人,湖南长沙东汉墓出土的铁刀,长度超过1 米,其中金盆岭墓出土的竟长达1.285 米。所以兵器大师会说“一寸长,一分强,一寸短,一分险”,短刀在战场上极不实用,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主人公并不了解战场,不关注实用价值。

同时,匣里还透露出深层次的不实用。依然是去生活中加以对照,一般战士用什么装刀?刀鞘。为什么呢?因为方便携带,而且拔刀非常容易、快速。把刀放在匣里,战场上敌人迅速拔出了刀,而这名战士还需要打开匣子才能取到刀,增加了时间又很不方便,战场上千钧一发、性命攸关,可能1 秒钟的耽搁就会丧失性命,用匣装刀增加了打仗时的危险。不仅如此,刀装在匣子里行军时也很不方便,刀在刀鞘里可以解放双手行军打仗,而带着匣子呢?是不是还需要空出一只手来托匣子?长途奔袭会不会比别人更加消耗体力?而这位战士想到这些没有呢?显然没有,为什么?继续指向缺乏战争经验。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单手托匣,匣中装着金刀,骑着骝马,跨着新配的白玉鞍,一路颠簸去打仗的战士形象,这几个意象集中指向了不实用,可以看出主人公对战争没有丝毫经验,不仅不是将军,极有可能是一个“战场小白”,而且是一个有钱又非常精致的人。孙绍振老师说过,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是相错位的,越是不实用越是有感情,那这个小战士对战争有什么样独特的情感呢?从小战士的精心准备可以看出,“金刀”“白玉鞍”“骝马”,不仅贵重,而且配色非常漂亮。如果是对战场厌恶的人不会如此精心准备,由此可见,小战士对战场充满了憧憬,对战争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如此浪漫的主人公遭遇战争后,他的浪漫会延续吗?会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样自始至终都充满对战争的豪情壮志吗?

二、还原文本之间的矛盾——战争究竟结束了没有?

之前的还原法我们还原的是文本与生活,把文本与生活经验对比得出结论。除此之外还可以还原文本间的矛盾,从文本中抓住矛盾进行分析。这首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战罢”和“声犹振”。战争究竟结束了没有呢?如果已经结束了,为什么会“声犹振”?如果还没有结束,为什么会说“战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依然要从文本出发,首先,“战罢”两个字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示战争已经结束,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依然采取孤证不立的方法继续从文本中寻找其他线索。文中第四句说“匣里金刀”,由此可见武器已经放回匣里装起来了,如果战争没有结束,主人公会把武器装起来吗?

有人会问,结合前文,主人公不是没有经验吗,完全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非常好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来看主人公的情感有没有变化,是不是依然没有经验。

诗句的第二句我们发现一个新的矛盾——“战罢”和“月色寒”,可以回想一下我们长跑的经验,刚跑完步你会觉得冷吗?是不是都是热气腾腾?刚刚打完仗,而且在战场上杀了很多人,都到了“血未干”的程度,为什么会觉得寒?而且不是天气寒而是月色寒?月色有什么特点?能够反射太阳的光芒让人们看到战场发生的场景,所以“战罢”明明应该热气腾腾,诗人却感到寒,他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从“金刀”“骝马”“白玉鞍”到现在的“月色寒”,主人公还是那个对战争充满憧憬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小白”吗?

此外,“血未干”包含了三层暗示:第一,刀刃是光滑的,本不容易沾血,金刀上的“血未干”暗示血非常多,战争异常激烈;第二,刀已放回匣里了,怎么能知道血未干呢?最直观的可能就是血水顺着匣滴滴答答地流下来,进一步暗示血非常多,战争很激烈;第三,原本那么讲究的主人公,经历了战争后都没有擦拭干净血就把金刀放回了匣中,这再一次显示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极度疲惫和胆寒下也不关注细节了,也不讲究了,名贵的“金刀”就这样放回匣中了。

所以,从“月色寒”和“血未干”可以看出主人公对战争的情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开始的憧憬、渴望建功立业变成了胆寒,他也通过一场战争由精致讲究变得不那么讲究。对战争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主人公,只一次战役,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已有了战争经验的主人公,对战争充满了胆寒害怕的主人公,会在战争没有结束就放回自己的武器吗?所以,“战罢”和“匣里金刀”充分说明战争已经结束了。

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为什么会“声犹振”?如果你坐过长途绿皮火车的话会有深切感受,坐6 个小时火车刚下车时仿佛耳边还有“咣当咣当”的声音,脚踩在地上依然会觉得有轻微晃动,所以“声犹振”在这里指的不是声音依然在振,而是城头铁鼓声仿佛还在振,一个“犹”字进一步说明了战争持续时间长,战争非常激烈。同时还说明了战争刚刚结束,所以耳边才会“犹振”。诗歌后三句选取的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战争结束且刚刚结束的瞬间。“血未干”也充分暗示了这一点,战争刚刚结束,鲜血还没有凝固。

为什么诗人会选取这个时间段来描述?为什么不是战争刚开始或者战争结束很久之后的时间?孙绍振老师说:“这些情感活动,都是隐秘的、微妙的、刹那的。这种心态的特点就是刹那间的,而表现刹那间的心灵震颤,恰恰是最佳绝句的特点。”

《金枝欲孽》中有个镜头,讲的是如妃的孩子死了,她用手炉把孩子的身体焐热,抱去皇帝处大哭,并一再表示小格格刚刚还在冲我笑,她身体还是暖的,让皇上亲手摸一摸。如妃很清楚:“要让皇上记住我的丧女之痛,一定要皇上印象深刻,感同身受,想皇上肝肠寸断莫过于让皇上亲眼看到小格格临死前的一刹,只有让皇上亲手摸过小格格身上的余温,他才会永远记得这一幕。”编剧和孙老师都了解,刹那间的心灵震颤关键在于抓住刚刚发生变化的那一瞬间,比如“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欲”,“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才”,都是抓住了事物变化的那一个瞬间。同理,《出塞(其二)》也抓住了战争刚刚结束的这一瞬间,以及这个瞬间主人公强烈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发读者的强烈感受。

抓住这个时间段,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回到“战罢”和“月色寒”的矛盾,持续时间长、斗争异常激烈的战争结束,主人公应该是大汗淋漓、热血沸腾,为什么会寒?证明作者透过月色看到了战场上的惨烈场景,满目的尸体、残缺的身体组织、喷射而出的鲜血……他看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两个矛盾可以体现的是他对战争的感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轻松浪漫的,而是残忍的、激烈的。

通过分析文本和生活之间的矛盾我们发现,主人公是一个对战争充满憧憬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战争小白”,一场战争让他真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通过分析文本之间的矛盾我们又发现,诗人选取了战争刚刚结束这一临界点,表达出主人公的情绪在瞬间发生巨变的过程,一个兴致勃勃的战士就这样重新认识了战争,也从侧面表达出战争的激烈与对人的摧残。而短短的四句诗歌里隐含了这么多信息,言未至而意无穷,这就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吧。

①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白玉战场将军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我家的“将军”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白玉羊首瓜棱形壶
将军
华夏太白玉 丝绸之路情——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太白玉文化节”暨第二届“太白玉研讨会”盛大举行
将军驾到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