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散型制造企业模块化产品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3-03-05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合作伙伴模块化成员

杨 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222)

0 引言

当今时代变革带来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和复杂、高质量的定制要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亟需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来响应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变化,确保企业的竞争力。模块化产品多主体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已成为离散型制造企业的首要选择。它可以满足客户异质化需求,降低产品创新成本,并解决大规模生产和高质量定制之间的矛盾,以此来应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多主体协同创新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利益冲突、主体协同创新融合力度不够、组织协调不顺畅、创新资源协同存在短板、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等,无法充分体现协同优势,达到预期效果[1]。因此,如何通过提高模块化产品主导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来最大限度地施展主体和资源的协同效应,提高产品协同创新效率已成为当前离散型制造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目前大量文献已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协同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表明信任关系[2]、知识搜索[3]、利益分享机制[4]、风险分担机制[4]等因素都对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但是多从创新投入与产出、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关系等单一视角展开。本文从创新资源视角寻找模块化产品主导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为企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提供方向,使主导企业充分发挥功能优势,促进多主体创新资源协同过程,进而促进模块化产品多主体协同创新。

1 概念界定

1.1 模块化产品

“模块化”概念于1962 年首次被提出,至今仍有大量国内外学者从模块化产品概念、特征、架构、配置、功能等方面对模块化产品进行界定。大多数学者将模块化产品定义为可以按标准化设计规则分解为独立子模块的产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标准化分解,无须对整个产品进行更改,仅通过改变子模块来影响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模块化重组,子模块间功能独立,不同模块之间的标准接口可以有效创建衍生产品。通过模块的分解与重组,增加市场上产品变体数量,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发布产品的多种版本,推向市场,从而快速确定消费者偏好,响应不可预测的客户或市场需求。但是,无论是标准化分解过程还是模块化重组过程都需要通过主导公司施加控制[5]。模块化产品有不同类型,按控制产品架构的主体进行分类,可分为封闭(内部)模块化产品和开放(外部)模块化产品。封闭模块化产品由单一组织进行控制,生产和开发新产品;开放模块化产品由主导企业控制,外部企业合作生产和开发新产品。按产品架构变化率进行分类,可分为被动产品架构和活跃产品架构,前者模块变化相对较小;后者模块变化相对较大。封闭模块化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只是基于主导企业将不同供应商的不同组件引入产品的能力,而开放模块化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关键在于主导企业协同创新资源能力[5]。本文基于开放模块化产品创新场景,认为模块化产品指在保持系统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的前提下,模块间实现功能独立,内部依赖[6],能够很容易地被分离和重组,并且需由主导企业协同多个企业资源制造和创新的产品。

1.2 模块化产品多主体协同创新能力

模块化产品由不同企业制造,各企业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会存在一个主导企业,协调多文化、跨组织成员,获取和整合多主体不同种类的创新资源,以达到创新的协同效果(见图1)。为提高多模块产品协同创新效率须设计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治理机制,以减少合作失败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协同能力。本文结合协同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模块化产品协同创新特征,将模块化产品多主体协同创新能力定义为主导企业运用组合手段,协同其他子模块制造商构成创新组织,在模块化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各个创新组织成员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进行整合,获取最大化的协同效应、实现协同产品创新的能力。具体包括知识资源协同能力、关系资源协同能力、技术资源协同能力、人力资源协同能力和资金资源协同能力[7]。

图1 主导企业形成模块化产品协同创新能力过程

2 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协同创新过程中,主导企业既需要对资源协同,降低成本和风险,也需要协同新产品开发阶段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确保所有子模块在产品成品创新中发挥作用。因此,主导企业应具有匹配优质创新资源,缓解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维护各类创新主体间关系的能力[8]。本文基于文献梳理与调研,初步从五个维度选取了16 个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梳理,将成本分担机制、风险分摊机制和利益分配方案合并为利益分配机制,具体含义为主导企业拥有按照投入比重、风险分摊程度、成本投入比重、贡献度等进行分配的正确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删去企业声誉此项影响因素;将协同方式、协同目标、协同成果合并为协同经验,具体含义为协同目标与合作伙伴的一致性,协同方式与合作伙伴的匹配度,主导企业的协同成果三方面内容;将职位晋升制度并入创新激励制度。据此,构建主导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主导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框架

2.1 知识资源协同能力

知识协同主要发生在新产品开发阶段,是协同创新的主要内容。从协同创新中获益,需要主导企业来协调不同企业间的知识交流活动[9]。知识通过主导企业的协调被分享转移和融合再造,进而得到充分利用并产生新的知识[10]。因此,本文将知识资源协同能力定义为主导企业收集、匹配、转移、共享以及应用不同企业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能力,并依据相关文献,将知识资源协同维度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1 知识搜索策略

知识是重要且稀缺的创新资源,制造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会通过寻求外部知识资源来弥补现有知识不足,适应外部市场环境以及感知潜在机会。同样地,协同创新组织内各个成员也会开展知识搜索,通过获得组织内显隐性知识,来丰富自身知识库,促进协同创新。在进行知识搜索时,企业要注意搜索的广度和深度。若搜索过于广泛,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过度搜索”,并限制他们识别潜在机会和提高流程效率的能力[3]。若搜索深度过浅,可能导致未抓住本质和核心,进而错失机会,增加成本,降低创新效率。因此,主导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知识搜索策略。它可以指导创新组织内成员用有限的搜索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促进各创新主体对知识的积累和更新[11],是主导企业协同知识信息的基础,对主导企业收集、匹配知识具有重要影响[12]。

2.1.2 知识流动程度

知识流动体现了创新主体开放沟通的意愿,有效的开放有助于提升协同创新绩效。知识流动程度包括知识流动量、知识流动方向和知识流动速度三方面内容。知识流动量是主导企业转移和应用知识信息的前提。知识流动方向可分为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吸收相似知识,可以帮助主导企业提高识别和利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吸收不相似知识可以使主导企业保持知识新颖性,源源不断地为组织成员提供创意灵感。主导企业通过对知识的吸收和扩散,促进知识在协同创新组织系统中不断流动。知识流动的速度影响主导企业对知识的匹配,知识流动过快可能会造成知识损耗增加和部分知识信息失真。知识流动过慢可能导致信息滞后。

2.1.3 知识共享意愿

知识共享是一种互动文化,也是一种自愿活动。它涉及组织成员内经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有助于知识应用,产生创造性想法。当协同创新组织系统内成员已经开发出每个制造领域的知识时,建立与其他成员的共享知识表,可以促进知识互补、经验结合和深入合作[13]。而在实际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制造业企业既期望获得其他合作伙伴的核心知识,又具备隐藏自身核心知识的趋势。而当企业依赖其自身的知识资源创造竞争优势时,会更倾向于对其他合作伙伴进行知识隐匿,企业会自发对核心知识进行保护,控制知识的流动和转移。这种行为虽然降低了知识泄露和溢出风险,但会影响知识在创新组织系统内的共享行为[13]。因此创新组织系统内各个成员知识分享的意愿决定了主导企业可以获得和共享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2.2 资金资源协同能力

是否产生协同效益是主导企业发挥协同功能的重要衡量标准。重点在于主体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摊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供需信息交流机制的建设[14]。本文将资金资源协同能力定义为主导企业吸引利益相关者进行资金支持和投资并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的能力,并根据相关文献将资金资源协同维度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2.1 利益分配机制

人们普遍期望利益分配是公平和稳定的,利益如何在成员之间分配是协同创新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协同创新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分配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合作伙伴退出或撤资以及合作关系改变或终止等情况。因此,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不仅关系到创新绩效,也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4]。主导企业应正视各个成员的利益诉求,分析各单位利益的受益主体,通过投入比重、风险分摊程度、贡献度等确定正确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避免成员“搭便车”现象和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和平衡资金,提高其合理分配资金的能力,进而提高对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并保持合作关系的稳定,实现整体和个人利益双赢。

2.2.2 投入产出比

制造业企业通常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来促进创新。在协同创新组织系统中,研发投入既可以来自组织系统内合作伙伴成员,也可以来自组织系统外的利益相关者,而利益相关者或合作伙伴对协同创新组织的资金投入意愿往往会受到主导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企业规模、品牌价值、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投入产出比对其资金投入意愿影响最深,因为投入产出比可以直观展现出主导企业对资金的协同能力。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分析协同创新作用下,主导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来判断是否进行投资选择和合作参与。

2.3 技术资源协同能力

技术的发展来源于各个行业领域对技术的需要。模块化产品技术较复杂,创新风险较高。在组织协同创新过程中,想要突破技术的复杂性,提高技术创新效率,需要主导企业获取和合理利用组织成员的不同技术。对制造业来说,主导企业协同不同成员间的技术资源时,相关程度较高的技术便于融入和整合,能显著提高协同创新程度[15],但在对技术进行整合选择时,也会存在技术模仿、重技术类型轻技术价值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技术资源协同能力定义为主导企业获取、匹配、整合以及应用不同企业间的科技、技术资源的能力,并根据相关文献将技术资源协同维度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3.1 技术整合经验

企业获取创新组织系统内的技术资源后,需要将获取的技术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创新中的技术整合既需要坚实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将技术进行合适匹配,增强技术的实用性,充分发挥技术功能,又需要自我效能感,拥有对技术融合的信心,增强技术整合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主导企业对技术整合的决策和经验会影响组织成员的信任和表现,进而影响在创新组织系统内对不同成员技术资源的获取、匹配和整合。

2.3.2 技术应用能力

技术应用不局限于特定领域,可应用于任何研究领域。对于制造业来说,“工业4.0”的到来促进了技术应用的更新,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自动化技术也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合理和有效的技术应用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快速适应新技术。主导企业对技术的应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新产品技术开发阶段表现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突破技术瓶颈,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在新产品生产开发阶段表现为生产周期缩短,资源浪费减少,产出效率提高;在新产品商业化验证阶段表现为新产品销售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多。因此,主导企业的技术应用能力越强,越容易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影响他们的技术分享意愿,进而影响主导企业对不同企业技术的获取、匹配和应用。

2.4 关系资源协同能力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要建立牢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坚持信任理性,把握尺度,推进协同创新。主导企业应提升吸引、选择、交流、巩固合作伙伴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协同关系氛围,创造开放信任的协同环境。因此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将关系资源协同维度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4.1 协同经验

主导企业协同利益相关者进行产品创新的前提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成员们共享一个目标,包括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商业化、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以及利益最大化等。其次,主导企业采用的协同方式应得到其他合作伙伴的认同和支持。最后,主导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新产品开发、节约成本、实现新技术等)。因此,协同创新组织系统内的协同经验包括协同目标与合作伙伴的一致性,协同方式与合作伙伴的匹配度,主导企业的协同成果三方面内容。成熟成功的协同经验会提升主导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能力。在不同的目标任务中,可以选择最合适的伙伴参与到协同创新过程,提高合作伙伴与协同阶段的适配度。同时,还会促进成员间的熟悉度和信任感,影响协同创新效率、效果[16],也会影响其他合作者的选择和再次选择意愿,是吸引和巩固合作伙伴的重要影响因素。

2.4.2 信任关系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往往更信任具有亲密关系或者能力较强的伙伴,不会质疑信任成员信息的有效性,更愿意与其进行分享交流。对于制造业来说,原始设备制造商在诚实合理的信任关系下,会向其他供应商提供技术转移和管理实践知识。因此,信任不仅是成员之间人际关系互动的基础,也是组织间合作关系维持的前提。当成员之间存在信任关系时,会增加彼此熟悉度,影响沟通意愿,促进深入合作和多次合作。当创新组织在信任氛围下时,对内会形成非正式治理机制,使成员们自动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对组织的忠诚度,同时提高共享意愿和沟通交流频率,增强合作伙伴间的有效交流能力。对外会利于形成组织间的互信关系,增强组织间的交流和合作,减少合作风险,降低合作成本,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当创新组织系统内存在普遍的信任关系时,利于主导企业与合作伙伴进行深入、频繁的交流,使主导企业对每一个合作伙伴都有清晰的认识,消除合作伙伴间因双方处理问题的差异而导致的误解和矛盾,协调合作伙伴间的关系。

2.5 人才资源协同能力

人才分为知识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可以将其运用到指导工作中,技术技能型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并能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知识。在利益相关者提供开放、创造的环境中,技术型人才也可通过自我指导完成技术的学习。因此,各种类型人才对创新和协同创新都具有重要作用,主导企业应着重培育和提升吸纳、整合、分配人才的能力。根据相关文献,本文将人才资源协同维度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5.1 创新激励制度

各种内容层次的创新激励制度对人才的创新绩效都有正向影响。在制造业中,恰当而合理的创新激励制度有利于吸引人才,促进协同创新[2]。在创新激励制度下,知识型人才会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更愿意与人分享经验知识,技术型人才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价值。因此,当主导企业拥有受大众认同的创新激励制度时,一方面可以对组织内的各种类型人才进行创新激励,促进协同创新。因为当员工受到激励时,会增强其创新动机,学习倾向和分享意愿。一方面更容易吸纳创新型人才,使其积极且自愿地参与到协同创新过程中。因为创新激励制度可以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并将其利益最大化。

2.5.2 人员融合程度

技术研发人员虽然对企业战略决策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前瞻性的决策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它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提前抢占市场,是否可以适应市场,是否可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拥有一席之地。当技术研发人员融合程度较高,融合效果较好时,更利于主导企业将人员分配到更适合的企业岗位,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 企业管理启示

通过寻找和分析离散型制造企业模块化产品多主体协同创新过程中,主导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信息管理、关系维护、人才应用三个方面对离散型制造企业提出改进策略。旨在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建议,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提升方向。

3.1 提升搜索策略,完善技术技能

为充分利用创新组织系统内不同企业的知识技术资源,帮助组织成员收集、匹配相关信息,为组织成员提供专业信息。主导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首先应具备丰富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拥有系统和深入的知识搜索策略和完备技术体系,可以对其他合作伙伴进行知识和技术互补;其次可以将创新组织系统内个人主观的,传递较耗时的经验性知识进行识别、分析、理解和解读,可以吸收、使用其他合作伙伴的不同技术;最后当其他合作伙伴要求时,愿意主动提供相关学习资料、信息、经验、知识、技术。

3.2 制定分配方案,巩固协同关系

为维持高质量的合作信任关系,保持创新主体的竞争优势。主导企业首先应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在不同阶段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开放、透明和信任的工作环境;其次可以通过引入协同工具和技术(例如团队管理软件、在线协作平台等)来提高合作效率;最后应制定按照投入比重、承担任务、企业规模、预期目标、贡献度等进行合理分配的成本分担方案、风险分摊方案和利益分配方案,提高将投入资金转化为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知识成果等创新产出的能力。

3.3 建立激励制度,促进人员融合

人才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发现潜力,锻炼能力,形成专长三个阶段。因此,若想充分利用有限人才,主导企业首先需要建立创新激励制度,激发员工潜能;完善人才素质结构,提高人才质量;提供学习平台和训练机会,使员工熟练掌握技术。其次应拥有促进科研人员创新的现金奖励制度和以人员科研、管理能力为主要标准的职位晋升制度,促进技术完善和创新,吸纳更多组织内外人才参与到协同创新过程中。最后,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帮助科研人员去适应不同企业的氛围、文化、管理模式,将人员整合以便更好发挥各自知识技能。

猜你喜欢

合作伙伴模块化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分不开的合作伙伴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聚焦IBIS全球合作伙伴——Carstar及Mitchell公司
模块化住宅
美印合作伙伴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