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3-03-05姚春燕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对策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

姚春燕

摘 要: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即家校共育,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务工,让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较多问题,如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家校沟通上存在困难。如何实施有效对策,保障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是各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在此背景之下,分析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仅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问题分析;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234-03

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问题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体系有所缺失,情感和教育内容的空缺,影响留守儿童的稳定成长。所以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校共育机制不但能保障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对促進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也有实际意义。下文立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出家校共育完善措施。

一、推进家校共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好的教育要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要做到相辅相成,在新时期,完善家校共育机制非常重要。第一,家长对儿童具有启蒙意义。相关实践能证实:原生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对孩子具有启蒙意义,也能为孩子提供榜样示范,在生活中能培育孩子待人接物和基础的生活能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家庭中,父母会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第二,对学校教育因材施教的空白加以弥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全班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实施的教育手段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会知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而进行家校共育,家长在了解学生兴趣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侧重辅导。同时通过家校共育,家长也能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家庭中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在家校彼此沟通和交流中,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具备特殊性,长时间缺少父母的陪伴,这些儿童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否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也是教育部门最应关注的问题。家校共育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才能保障其效果的发挥。据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还存在如下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认知不足

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在校的学习氛围和家庭的生活氛围至关重要。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在校成绩,未能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动和心理特点。很多家长和教师取得联系,也只是询问学生在校的表现和考试的成绩,很多家长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疏于关心,针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未能向孩子提供解决办法。究其原因,也和家长对家庭教育认知不足有关。

(二)学生成长两极分化

不少留守儿童从幼年起就和父母分离,在生活和成长中,父母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缺少引导,家庭教育欠缺,因无人可规范和引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也导致留守儿童学习表现两极分化,可将留守儿童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类和普通孩子无异,懂得感恩社会,性格坚强乐观,这类学生虽长时间离开父母,但在艰辛的生活和学习中一直保持微笑,勇往直前。另一类留守儿童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生活中无人对其支持,长此以往导致性格偏激,内向,再加上家长未能及时的疏通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导致这类留守儿童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出现了上课睡觉,打架,玩手机等不良现象。所以学校和教师针对这类留守儿童群体要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的身心需求,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家校沟通困难,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和家庭作为家校沟通的两个主体,在实际发展中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方面,很多家长未能全面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未定期与教师沟通。再加上很多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不重要,只需满足生活温饱即可,教育意识淡漠,很多进城务工的家长直接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推给了学校教师和看护的爷爷奶奶,不闻不问孩子的教育情况,何谈主动和教师沟通?此举也降低了家校共育的效率。另一方面,学校构筑的家校共育机制不够完善,具备滞后性,也影响了家长和教师沟通的主动性。很多学校受到经费,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为家校共育制度提供充足的支撑。再加上家长和教师沟通缺少渠道,导致制度流于表面,影响其效果。构筑的教育反馈和评估机制也不够完善,难以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四)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为满足生活所需,来到城市务工,将孩子交由亲属或长辈照顾,亲属或长辈在孩子教育上存在较多问题。据调查:很多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帮带,这种隔辈亲的关系也让留守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上存在问题,笔者收集资料能了解:隔辈亲教育方式,让家庭教育出现了溺爱等问题,爷爷奶奶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长时间孩子缺失父母的关爱,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上百依百顺,孩子表示学习累,爷爷奶奶就放纵他们,甚至有的孩子不愿上学,爷爷奶奶会以各种理由帮孩子请假。而这类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知学生的学习现状,但也无能为力,对比农村来说,城市务工工资更高,能满足生活温饱,很多家长认为即使孩子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不佳,表现马马虎虎,或是偶尔请假也无伤大雅,因为孩子毕业就去打工。这种错误的教育意识也是影响家校共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只需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是尽到父母的责任,学生的教育情况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也有一部分家长因自身能力有限,不得不以城市务工的方式来解决生活温饱,所以会将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味地说教孩子,引导孩子学习,保障文化成绩,但错误的管教方式往往让结果适得其反,所以家长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性格,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也要定期与孩子沟通,在拉近和孩子之间距离的同时,发挥家庭的育人能力。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发展对策

(一)加强家长教育,革新家长的教育意识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在教育上理念存在偏差,降低了家校共育的效果。构筑家校共育机制的最关键一步是革新家长的错误认知,加强家长教育,具体措施如下所示:第一,教师与家长定期沟通,留守儿童具备特殊性,在成长和学习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多留守儿童遇到问题一味地躲避,存在心理问题,而隔代监护的模式也未能全方位的引导儿童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改善上述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起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做出沟通,向父母告知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应改进的方向,要引导父母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第二,善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沟通模式为家长传递创新的教育思想,强化家长教育。家校共育的质量会受到家长教育能力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在家校沟通上受到地点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和教师面对面的沟通。针对于此,教师可以在信息时代下利用微信溝通等信息化沟通平台,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要了解家长的教育模式的误区,比如一些家长深爱孩子,但思想保守陈旧,不好意思对孩子表达,针对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家长爱要大声说出来,同时教师在沟通过程中也可向父母传授教育专家的理论,让每一位父母都能意识到爱不光要为孩子提供温饱的生活,也要对孩子进行表达,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加强情感教育,能对留守儿童情感空虚的问题做出弥补,为推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二)学校构筑健全的家校共育机制

学校在家庭功能缺失的背景之下,应将自身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构筑完善的家校共育制度,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教师,要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深入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问题,陪他们欢笑,陪他们烦恼,和留守儿童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他们的“妈妈教师”,对他们亲情的缺失做出弥补,教师也可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近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关注学生日常所需,力所能及的解决困境。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关注重心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上,了解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为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教师除了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外,也要以敏锐的目光去判断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如当发现上课不专心,情绪时常低落的学生,教师不要一味的指责学生,强制性的引导学生专心学习,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以鼓励式的话语引导学生说出困难,针对这类学生,教师也可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或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出现此种情绪的原因,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方式。针对学校来说,要针对留守儿童构筑专档专项档案,详细的记录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表现,为家校共育提供保障。学校也要定期开办各项活动,邀请家长来校观察子女的学习状态和实际表现,学校也可善用信息化手段与家长实时沟通,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活动,将学校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学校要将班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比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留守儿童的关注,让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比如学校可以开办“感恩的心”课外活动,引导鼓励留守儿童自由畅谈,向其他学生和教师敞开心扉,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儿童感恩父母,感恩付出。除此之外,也可以开办志愿者和合唱比赛等活动,留守儿童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能感受到他人和集体的温暖,也能培育自身奉献与合作的精神。

(三)社会协作构筑合力,一同关注留守儿童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单要家长和学校教师的配合,也要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形成合力,社会部门要调动力量,为留守儿童构筑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比如各级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落实有关制度和法规,政府要梳理各方职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战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此形势之下,政府要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做出优化,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文件要求,在农村学校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农村学校的条件,也要引进专业素养较高的师资力量,为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创造育人环境。学校要将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实施开放教学的方式,保障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联动,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如在实践中,学校可建设留守儿童教育日,提前与社区人员沟通,争取力量配合,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技术,邀请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来校参观,让家长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学校也可为留守儿童和其家长设立亲情互动的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学校良好的氛围,在活动中,教师要向家长灌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增进家长对家校共育合作的主动性。

(四)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为家校合作提供助力

家长对家校合作制度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保障家校共育建设发展的主要基础,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改变错误的认知,不得将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全权推给学校和教师,家长要意识到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有所差别,留守儿童长时间缺少家庭的关爱,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再加上长时间见不到父母,无法与父母及时沟通,一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会心生怨恨,影响学习成绩。而一些过于敏感的学生,遇到生活与学习的挫折,容易自暴自弃,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于此,家长要主动沟通关心孩子,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也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遇到教育难题时,可和教师及时沟通,联合学校力量,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下,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户籍与学籍制度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因父母长时间的缺位,导致不少儿童性格沉闷消极,影响了其生活与学习,所以探究出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至关重要。本课题立足家校共育机制,探究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即家校沟通困难,家长家庭教育意识不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并在加强家长教育,构筑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伦洪.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助推乡村教育振兴[J].中国教育学刊,2023(01).

[2]吴云娟.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共育策略——以广西龙胜县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例[J].新课程,2015(03).

[3]谈亚.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新的途径及方法[J].文理导航,2022(10).

[4]王时英.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3).

猜你喜欢

对策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探究
当前大学生辍学现象的多重表征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分析及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