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3-03-05贾建建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贾建建

摘 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文章阐述了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认知、发展其思维三个教学目标,探讨了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小组合作、巧设疑问三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具体培养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语文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146-03

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者必须提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度,摒弃传统教法,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让他们的思维一直保持活跃。久而久之,他们能成长成有思想、有活力、有能力的社会栋梁,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一、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关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更关乎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质量[1]。高中生正处在智力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他们能较快地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时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要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考,鼓励他们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从学习的角度来讲,高中语文更关注对知识的深层探索,需要学习者接触大量的文本,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必须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保持持续性的学习热情[2]。要加强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而创设课堂情境,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营造与其相关的课堂情境,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设备展示丰富的可视化内容。如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图画、视频、音频等等,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进行发散思考时,也能表现得更加积极。多媒体教学能将静态课堂转变为动态课堂,而且能打破时空限制,能让抽象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其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课时,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本篇课文为古典诗词,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需要学生了解诗人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等。而古典诗词学习是高中生的薄弱项,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鉴赏诗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方法,对“意境”和“意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内容。虽然高中生已经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了很多李白的诗词作品,对李白的性格和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为了他们能带着新的求知渴望学习本课知识,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阶段,用一种新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诗词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如下导语:“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高气逸,大气潇洒,是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边的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欲知此为何人,我们可以先欣赏一段他的经典诗作。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李白的经典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并提问:“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以上诗句是哪位诗人所作?”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介绍李白生平的纪录片。这样,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李白。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能了解如下信息:李白胸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路,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广结名流。但因一身傲骨,得罪了权贵,最终被玄宗赐金放还。后来,李白来到洛阳,跟杜甫结下了友谊,随后又跟高适同游山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此次临行前所作……这样,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知不觉就了解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背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能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可见,创设课堂情境,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观点碰撞,提升认知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限制,改变了教师垄断课程信息的局面。也能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主体作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3-4]。而且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能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监督,能让他们的智力、思维方式等实现互补,在交流与碰撞中,每个成员都能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换位思考能力。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一再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堂问题。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观点,但这并不代表教师袖手旁观。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向老师请教问题,当小组内发生观点分歧,争论不下时,组长要将问題呈现给老师,而教师要耐心倾听,认真分析学生产生分歧的原因,并给出合理引导。且要注意使用开放性语言,要做到在不打击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出正确引导,而且要鼓励学生总结小组探究成果,让他们养成条理性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中《声声慢》这一课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了解其写愁的方法,体会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等。可以在课堂初期播放歌曲《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能了解一剪梅的诗情画意气氛,从而慢慢融入词的意境中。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并提问:“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时,会有同学回答:“感觉作者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对于学生的回应,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出如下导语:“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是十分快乐的,因此她的词作风格清新明快。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原来活泼的少女经历了社会变动,饱经沧桑,在后期却写出了《声声慢》这样的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都对本首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大声朗读《声声慢》,并用多媒体为其配乐。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深入领悟本首词的内涵。可以让学生6人为一组,并选出一名语文素养好的同学做小组长,负责分配探究任务,掌控探究节奏,总结探究结果等等。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1.读完此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寻寻觅觅,作者到底在寻觅什么呢?3.当作者沉浸在这首词的意境中不能自拔时,她发出了一个绝望的呼告,这个呼告是什么呢?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探讨以上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探讨。在这过程中,教师留意同学们的合作学习状态,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如针对第二个问题,有的同学认为作者在寻觅以往的幸福生活,却怎么也寻不到。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作者并没有寻觅什么,只是在表达哀愁情绪。而教师则可以给出“若有所思,寻觅无果”的回应,让学生自己揣摩。这样的回应并没有判定哪种观点的对错,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这样,学生能重新进行发散思考,从老师提供的角度理解“寻寻觅觅”。可见,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并能积极请教老师,因此,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锻炼。

(三)巧设疑问,引发思考,发展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各项能力的核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设计优质的问题优化教学过程。好的問题能让学生产生好的思考切入点,能锻炼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疑。要在教学中加强铺垫,寻找问题跟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产生深层、全面的思考。另外,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注重设疑铺垫,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而在讨论质疑环节,师生要进行密切互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给出的回应,分析其出发点,对于他们不合理的思考,要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对于学生不易领会的问题点,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宏观视角,让他们了解背景,了解作者的内在意识。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透彻地领悟文意。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这一课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体会作者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等。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导入语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有这样一位描绘田园风光的诗人,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以致盛唐山水诗人都要有所回避。这位诗人是谁呢?高中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陶渊明的作品,也了解过他的诗词风格和人生态度。因此,对于老师的提问,同学们都能给出正确回应。接下来,教师让同学们大声朗读《归园田居》,并用多媒体出示如下问题:从归园田居这个标题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从“归”字来分析,作者主要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何处?而学生通过单次诵读并不能完全领略诗词含义,也无法回答上述问题。因此,教师要跟学生一起解读每句诗的含义。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翻译诗句,并对每个同学的翻译进行即时评价。如针对前两句诗,有同学给出了如下翻译:“本就没有对世俗的爱好,本性喜欢大自然,错误地落入人世,一留就是三十年。”学生回答完毕,教师给予如下点评:这位同学的翻译很到位,但是对于第二句的翻译,我们可以将“大自然”改为“山野”,这样更符合古人的生活语境,而“大自然”则是一种现代化的说法。接着邀请学生翻译第三句和第四句诗。对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会有同学给出如下翻译:“鸟儿被关在笼中仍然会依恋以往生活的树林,被养在池中的鱼儿仍会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去南边的荒野开垦,依着朴素的心性回家种田。”学生翻译完毕,教师给出点评,要给予更多的肯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对于学生翻译的亮点之处,也要给予表扬。如这名同学的翻译中有一处亮点是对“渊”的翻译,学生将其处理为“深潭”,此处翻译十分巧妙,也十分贴切。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亮点表扬这位同学。这样,其他学生也能受到激励,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认真翻译,认真解读诗句含义。翻译环节结束后,学生对整首诗的含义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讨课初阶段提出的问题。比如,针对“归园田,归向何处?”展开具体探讨。此时,学生已经了解了作者在诗中寄托的对生活的向往,因此他们能给出如下回应:“归向田园。作者归向田园的目的是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而针对学生的回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这样,学生能给出如下回应:“草屋、桃李、方宅、鸡鸣、狗吠、村庄、炊烟……”教师再问:“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诗歌意象组合而成的乡村风光,看起来并不特别,但是在诗人眼中却显得那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直指本课的重点内容,检验的是学生对作者思想的了解程度。会有学生给出如下回应:“因为诗人厌恶官场生活,逃离官场生活之后,他对田园生活产生了独特的依恋。在田园生活中,诗人内心闲适自在……”。由此可见,通过巧设疑问,循序渐进地引导,高中生能从更深的层次了解课文,他们的思考能力能得到充分锻炼。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有助于他们提高思考能力。另外,在教师的长期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能构建起个人知识体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要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对他们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1(29):50-52.

[2]刘静.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36):204.

[3]郑冬华.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1(18):133-134.

[4]王淑慧.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途径[J].学周刊,2021(15):39-4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