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艺术+交通” 分层次多维度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2023-03-05杜涛全利邱巧全纪宇
杜涛 全利 邱巧 全纪宇
(重庆交通大学)
一、缘起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校要自觉对标“交通强国”战略,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围绕“四新建设”倡导的跨学科教育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有效的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交通行业发展亟需向质量效率转变、城市品质亟需美学提升、工程大国形象亟需向工程强国转型,而“艺术+交通”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之一。
二、思考
(一)如何实质上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
目前国内不少艺术类设计院校都在探索交叉学科改革,但就实际行动而言,还多停留在设置一些跨学科课程或讲座类课程这种形式上。这不仅导致了学生只能片面、肤浅的了解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并没能从真正意义上找到与自身学科的有效契合点,从而达到实质上的学科专业壁垒的突破。实践教学原本是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性强的课程阶段,正是进行交叉知识、创新能力、素质提升综合训练的最好节点。但受此影响,教学往往还是多停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缺乏跨学科跨专业协作创新能力提升的观念意识,进而对老师提出的跨专业能力训练、甚至抵触反感。
(二)如何保证实践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以及可持续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课程的创新性,即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艺术设计学科发展本就迅猛,再加上交叉学科技术日新月异,如何保证实践课程的创新性亟待解决。
(三)如何合理构建递进式实践层级与挑战环节?
首先,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对学生学习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培养要求的提高意味着我们必须围绕着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提升构建合理的实践层级。也就是说,针对跨学科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程度的能力培养要求、循序渐进的梯度递进。由此,“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十分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构建分层次、多维度的实践层次和类型。
其次,根据“两性一度”新时期金课的建设要求,实践课程挑战环节的设计也十分重要,这是学生综合能力逐步提升的关键节点。“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的实践课程需要思考,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有一定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让学生通过跨学科思考与协作才能“够得着”。如果设计的挑战环节难度过高,学生够不着,就会失去信心,打击学习积极性。因此循序渐进的梯度如何设计?挑战环节的难度如何设计?难度如何把握?项目环节如何环环相扣?如何保证“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不跳够不着、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持续地保持跨学科思考与多角色协作完成的状态等都是实践课程研究中需要解决的。
三、探索
结合国家战略与时代要求,首先对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新文科建设发展,思考“艺术+交通”跨学科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要求。分析艺术设计学科与土建类交通工程学科在学科交叉领域的有效契合点,通过“理思路、筑体系;强关联、拓平台;建团队、创模式;课开放、重交叉”等有效举措,构建“三层次+三维度”的跨学科艺术设计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紧接着,落实到具体实践课程的改革,以OBE+CDIO模式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思路理念,植入实践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并持续改进。依托“艺术+交通”交叉学科的契合点,构建课程建设改革新模式,最终实现以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国家与社会。
图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次多维度”的新文科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图
(一)明确跨学科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要求
“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围绕创新基础知识、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这五个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确立新的人才素质结构。
1.创新基础知识
知识积累是创新前提。而知识基础需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入手,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跨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更新,进而实现全面且合理,达到相互补充的效果。
2.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是“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能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根据自己实际需求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和整合,提出新的想法、观点和方法的学习能力。它是推动创新的作用力,也是最终产生创新能力所必需的条件。
3.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指导着创新活动,主导着创新的发生与发展。它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是积极求新的思维过程。它使“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不受传统观念的约束,继而有能力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的思路、理论,得到新的解决方案等。
4.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靠个体的主观臆想,而是要着眼于工程大国形象塑造这一现实需求,根据工程品质提升这一实际情况,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高水平设计融合团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5.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它主要体现在个性和品质上,这是激发学生自己创新欲望的原动力。我们培养的“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需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理想信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获取创新知识的学习态度,敢于接受挑战、承担交通强国的历史重任,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等。
(二)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前期课程实验班探索的经验和累积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创新构建“三层次+三维度”立体化实践课程系统框架。以产出为导向,以OBE-CDIO作为实践课程改革建设的核心理念,基于问题和协作学习搭建课程体系的核心思路,以校企协同构建实践教学团队和产、教协作实践平台为实践教学支撑,最终搭建了三个层级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同时对应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维度。
(三)实践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以及可持续性
实践课程创新性包含课程内容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要求课程内容要前沿性,大多实践课程内容多靠的是教师往年设置的真题(虚拟),没有一定时效性,内容创新性也不够。另外由于前沿技术掌握也需要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所以有的老师不愿意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前沿技术的引入相对滞后。通过本次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改革,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协同互补教学,构建以课程为单位的实践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程的持续创新,将个人教学行动变为团队教学行动。
实践课程创新性还包含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分析现有单一实践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交叉学科竞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前沿微课、大师讲座、项目实习、企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相衔接、相递进的实践教学方法。此次项目改革中,实践教学团队将加强与一线企业的协同教学力度,采取集中备课、分阶段授课的方式,同时分析研究相关成功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将探索转变成稳定有效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系统性研究主要突出针对不同教学维度,合理地设置不同的教学层次,并系统化的研究各层次之间的教学逻辑与有效衔接,以及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匹配关系。由社会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教学维度,再由教学维度决定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性研究,确保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本次改革将在实践课程项目中将首次贯穿OBE-CDIO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结合“艺术+交通”交叉学科的特定特点,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贯穿项目的全过程,并针对项目内容和教学反馈研究、健全与实践课程相匹配的“艺术+交通”跨学科OBE-CDIO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通过系列的评价与反馈来检验教学环节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效。确保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性。
(四)厘清实践课程创新挑战环节的实施思路和方法
以往的实践课程中讨论内容和课中练习,较多还是针对专业层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环节内容不多、密度不大、系统性不强。通过前期探索,结合项目运作全过程的交叉专业问题分析与解决是提高创新能力较好方式,挑战环境应紧紧围绕交叉专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进行设定。挑战环节的难度位置,以及循序渐进的梯度,探索分级实践学习方法,在三级实践课程教学系统中加以实现。目前已经梳理了以环境 设计专业为样板的三个层次实践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具体教学方式一是明确各层级实践教学的目标。二是在项目实践运行过程中,以专业交叉问题分析与解决为导向,在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大的实践板块中,根据内容分别设置挑战环节。每个环节均有挑战难度指数和创新性实践的评价,学生可结合每次课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挑战难度。课程结束后,根据四个板块各个环节完成度的情况,通过得分率,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教学反馈,并为后一次难度选择提供依据,保证挑战环节的适度性和针对性。
(五)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课程改革试点的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院核心专业,也是近几年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实践中与“艺术+交通”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近几年为国企央企输送了百余名优秀的“艺术+交通”复合应用型人才。但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也存在实践体系构建模糊、实践平台与实践教学契合度不高,教学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学科交叉深度与广度不够等突出问题。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突出“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构建与环境设计专业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框架。
四、结语
“艺术+交通”新文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试图在跨学科、跨校企视域下,立足于切实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与交通发展需要、切实解决交通行业提档升级对复合型人才需求, 因此高度重视以实践课程改革促进创新能力的达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和“艺术+交通”交叉学科的相辅相成发展为驱动,从宏观层面上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学科壁垒、专业分割、校企隔断、教学隔阂等痼疾,从微观层面解决实践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等滞后实际需要的现状。促进跨学科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了有实效的跨学科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推进学科交叉领域的实践教学研究,起到较好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