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导向视角下中国海权发展的战略转型
2023-03-05刘雨辰
■ 刘雨辰
(济南大学 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海权是指一国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21世纪被各国普遍视为一种世界性权力,海权深刻地影响着大国的兴衰命运,塑造着国际体系的演进方向,因此,美国“海权理论之父”马汉所说,“得海权者得天下。”[1](第2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化,以海权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竞争回归世界政治的舞台,海权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战略目标,各方博弈异常激烈。作为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海军是海权的主要载体和体现,一国海军的实力大小直接决定了其海权的强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海军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缩小与世界海军强国的差距,现在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现代化海军,成为一支核常兼备、具有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能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海上力量,[2]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于中国海军的正当发展,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却违背事实,不断炮制“中国威胁论”,主观认为中国一定会把美国赶出西太平洋,取代其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以新冷战思维把中国视为首要战略对手,并大举以全政府、全体系、全领域之力加强与中国的战略竞争,[3]故意利用南海、台海、东海等问题进行恶意炒作,反复制造地区紧张局势,激活四方对话(QUAD),组建奥库斯联盟(AUKUS)不断推动北约印太化,大搞小多边主义,试图把印太联盟网络化,联手围堵中国海洋崛起,海权博弈呈现出尖锐化、复杂化、对抗化态势,我国海洋安全张力扩大,安全环境更趋复杂,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临严峻挑战。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4](第55页)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我国海上正当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应贯彻党的强军思想,发扬斗争精神,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那么,问题是:何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推动构建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如何构建?这些问题都是当下中国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亟需解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对于理解当前美国在印太地区对华海洋战略竞争的本质与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海洋核心利益的维护和国际海洋秩序的重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的评估:理论内涵
(一)突出特点
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指在海权获得了一定发展后,濒海国以先进海洋国家或者强大海权国家为超越目标对象,通过理念重置、体制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方式把海权要素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致力于构建强大海军,打造不对称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领先竞争对手,从而“达到海上控制、远征行动、稳定海上良好秩序、维持海上共识的使命”。[5](第8-13页)竞争导向的战略一般出现在自身的战略实力达到与目标对手比较接近的阶段,实施竞争导向战略的国家往往注重比较优势。
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有以下突出特点:(1)从战略环境来看,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基于复杂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提出的,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较多,一国的战略压力相对较大,战略环境的紧张度和压迫感较强。(2)从战略任务来看,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在强大海权国家的压力下,利用自身基础和资源,试图获得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因而把重视海权的质量发展放在首位。(3)从战略重点来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注重保持与时俱进,鼓励科技研发创新。海洋军事力量的装备一般都是技术密集型装备,通过密切追踪世界前沿先进技术,海洋军工科技成果往往会率先运用在舰船设备及其配套系统上,将会极大改善和提高武器性能,获得不对称优势,提升海上军事力量的制海权能力。(4)从战略目标来看,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基于在本国海上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超越强大的竞争对手为目标,适时通过本国的战略调整或者政策指引,抓住外部机遇,克服内部障碍,通过海权资源配置,加速海权建设,提高竞争能力,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在海洋控制上增强战略存在感和话语权。(5)从战略资源利用来看,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偏好把国家的资源重点分配到不对称竞争能力的建设,借助非均衡资源配置,实现弯道超车。(6)从战略态势来看,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主动型的、积极战略,可以多点突破,多向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选择空间,战略自主性较大,因而海上的影响力较大。(7)从战略优势来看,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注重比较优势,战略成本、技术创新周期、技术应用的速度、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等要素占有重要地位。
简言之,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各种资源相对稀缺,各个国家始终在为权力、资源和生存而竞争,海权也不例外,成为各沿海国竞争的首要标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相互依赖的情境中,一国采取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并不必然导致与他国在海上的零和博弈,也不必然导致海洋战略对抗。
(二)基础评估
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需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都能够有清醒的认识,以便知道如何把这些要素转化为竞争潜力,获得竞争力,进而能够掌握竞争优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构建竞争型海权战略是否可行,需要对国家海权发展的基础进行总体评估,以便把握自身优势和劣势,认识外部机遇与威胁,明白如何把有利要素转化为竞争潜力,同时也通过增强能力来化解外部风险,进而能够促进国家的海洋崛起。
从内部优势来看,我国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已经具备以下有利因素:在地理禀赋上,海岸线漫长、平直,港口众多且分布合理,分布着面积广袤的边缘海,拥有台湾和海南两个战略岛屿,背靠欧亚大陆,战略纵深极好。在经济发展上,综合国力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海洋运输强国;海洋资源丰富。在海洋军工产业方面,造船工业优势明显,海洋军事优势日渐显现,中国的造船工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造船大国,海洋科技转化的速度快,海洋军事装备升级,有相对较强的海洋军事实力。在政治、政府和法律方面,国家领导人有强烈的海洋意识,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海军现代化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手段日益丰富多样。
从内部劣势来看,我国面临发展的任务依然紧迫,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还很艰巨;尚未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各种分裂势力有叠加合流的趋势;现代海洋观念、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比较淡薄;陆海统筹的国家安全战略挑战因素众多;与海权强国相比,我国海洋军事技术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创新相对滞后;海洋人才特别是海洋军事人才培养不足,数量相对短缺,无法满足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现代海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待完善和提高。
从外部机遇来看,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国际局势总体和平稳定;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欧亚大陆力量结构正在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工业4.0发展,以5G通讯、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贡献预期上升,期待中国成为全球海洋治理引领者的角色,承担更大更多的国际海洋公共产品供给责任。
从外部威胁来看,我国大陆边缘海域地缘政治环境复杂,美国及其盟国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台海加强前沿军事存在,形成多海联动,周边海域泛安全化态势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风险;依然处于美国布局的“三条岛链”围堵状态;海外军事基地数量很少,无法提供有效的战略支撑;印太战略促使美日澳印四边安全对话机制和“五眼联盟”合作加强,组成海权国家联盟,对中国采取竞争性制衡的策略,干扰我国海权崛起,为中国走向大洋制造障碍。
转向以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内部的优势,抓住外部的机遇,更好地增强竞争力,与对手进行战略博弈,在大国海洋竞争中主动掌握先机,避免陷入被动的战略困境。在统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复兴全局的关键时段,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不仅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我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海权能力;而且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国外海军的实力差距,取得较大成效,故而是一种理性选择。
二、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的多重动因
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助于维护我国海洋正当权益。从外部来看,国际体系的变动转型、大国战略竞争的加剧、周边海洋争端的军事化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角色期待提出战略范式转换的迫切任务;从内部来看,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实现、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内在需求与国内民众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巨大支持,极大促进了我国海权战略范式的转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国构建竞争导向海权战略的多重动力。
(一)外部动因
1.国际体系的转型是推动我国海权战略范式转换的结构性力量
当前国际格局正在进入大调整大转换的转型时期,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系之变、格局之变、大国战略之变为我国构建新的海权战略范式提供了历史机遇。“大变局之中,既有乱局之扰、困局之难,也是布局之时、破局之机。”[6](第14-17页)对此,我国的国际战略判断出现了新思维,战略决策出现了新因素,战略范式调整势在必行。中国需要以战略前瞻眼光与全局视野,以竞争为导向,统筹谋划新时代的海权战略,积极调整战略目标,合理统筹战略部署,重新优化战略资源,提升高科技战争条件下的全域作战能力,确保海上力量在大国战略竞争中谋定而后动,掌握海洋战略话语权和“以陆助海、以海制陆”的威慑力和控制力。
2.大国海洋竞争加剧给我国海权发展带来了战略压力
当前大国战略竞争的广度、强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以海权为中心的海洋竞争日益激烈,各沿海国特别是大国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力争在海权竞争中取得先机,俄罗斯、日本、印度、美国等世界主要海洋大国纷纷将海权竞争视为拓展国家利益、实现大国抱负的重要手段。俄罗斯先后出台了《俄罗斯联邦海洋规划》《2030年前俄罗斯海洋学说》《2050年前船舶建设计划》,设立了由总理亲自领导的俄联邦政府海洋委员会,将争夺海洋主导权、开发海洋战略资源,作为重振大国雄风的重要战略着力点,有学者称之为“海洋政府”。[7]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海洋基本法》(2007)、《海洋政策大纲》(2006),日本智库也提出《海洋与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书》(2005)、《为安定和繁荣海洋的日美海权同盟建议》(2009),[8]不断充实、完善了海洋立国的战略定位,将海洋作为拓展疆域与增强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作为印度洋的重要大国,印度非常重视海洋发展,国防部相继公布了《海军新作战学说》《印度海洋军事战略》等文件,将获取印度洋控制权作为维系、争夺大国地位的重要战略支点,极力排斥域外大国参与印度洋多边合作机制,加紧打造“蓝水海军”,大力推进“远洋延伸”战略,东出太平洋,西进亚丁湾,借以彰显海洋大国形象。[9]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具有海权依赖的惯性,它牢牢控制着世界大洋主要的咽喉要道,“以海制陆”的战略思维使其对海权高度依赖。[10]因此,强化海权竞争是美国海洋霸权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美国先后出台《国家海洋安全战略》《21世纪海洋蓝图》等一系列有关海洋的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涉海立法、政策体制机制,建立了统筹协调国家海洋事务的“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再者,美国提出要打造兼顾太平洋、印度洋重大战略利益的两洋强国,打造“全球海上伙伴关系网络”,加紧整合各国海上力量,以实现其继续称霸海洋的战略意图。在能力建设上,美国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措施:2020年把美国60%以上的海军力量部署在印太地区;推动新基地建设和准入协议;促进新伙伴能力建设倡议;部署或者计划部署最先进的海洋军事装备,包括福特级航空母舰、F-35C战斗机、F/A-18G机载电子攻击飞机、“弗吉尼亚”级攻击潜艇、“朱姆沃尔特”级隐形驱逐舰、宙斯盾导弹防御舰、濒海战斗舰、P-8巡逻机等。[11]这些新措施可以让美国继续保持其在全球能力优势,在技术上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11]这些做法无疑对中国的海洋战略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复杂性,是我国向“蓝水海军”迈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3.周边海洋安全面临着艰巨挑战,我国海上维权任重道远,这是海权战略范式转换的直接动力
中国与8个海洋邻国存在各种争端,范围涉及东海、黄海、南海三大海域300多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域外大国的鼓动和炒作下,周边海洋争端日益复杂化和军事化。一些国家掀起了新一轮海洋“圈地”热潮,我国大陆边缘海域频遭周边国家蚕食染指。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加紧侵占、声索中国的传统海域,试图以既成事实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严重侵害了我国领海主权和领土完整,对核心国家利益构成损害。为了更好地进行海上维权,捍卫海洋核心利益,我国需要转换海洋安全的应对思路,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以使海军和海上执法力量能够有效抑止相关国家的挑衅行为,威慑域外国家在南海以“自由航行”之名侵害我国海洋领土主权与安全。没有强大的海军就没有强大的制海权,就无法维护合法性海洋权益。对此,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在需要。
4.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贡献预期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海权战略范式转换的外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5%,比2012年提高7.2%。2013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12]综合国力的全面增长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际贡献预期也在增大,希望我国能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期待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做出积极贡献。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我国建设“蓝水海军”,不仅是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海洋安全治理的必然要求。全面参与全球或者区域海洋治理,离不开强大的海权能力,为了能够承担起海洋治理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应该尽快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以便向国际社会提供国际海洋安全公共产品,保护各国和平、自由、开放地利用海洋,保障海上交通运输的畅通,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稳定,推动海洋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二)内部动因
1.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题中之意
目标往往产生引领力,一个行为体的前进动力来源于对目标的追求。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经略海洋,以海强国。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发展范式强调从过去的注重内陆发展转向海陆统筹发展,开启我国治国方略从大陆走向海洋、从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迈进的新征程。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既是国家海洋战略利益的维护需要,也是打造“深蓝海军”的长期目标提出的要求。但是,我国海军是一支近海防御型队伍,只有三分之一的水面舰艇载有进攻与防空导弹,四分之一的潜艇是核动力,可以部署在远海,只有10%左右的导弹能够覆盖第一岛链。[13]这种力量结构在新时代体现出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它无法适应新时代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需要,也无法应对来自美日等海权强国对我国海洋利益与海外利益的安全挑战。实现我国海军的长期战略目标,必须适时推进海军战略范式的转型。
2.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我国构建竞争导向海权战略的现实任务
利益是行为体的需求,有需求会激励行为体去追求实现。随着国际海洋环境的复杂化,我国海洋利益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保护各种海洋利益成为现实课题。按照重要程度,有学者把我国21世纪的海洋利益划分出核心利益、重大利益和重要利益(见表1),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从现实来看,一方面我国的海洋利益受到周边国家不同程度的损害和蚕食;另一方面,我国在海外的利益也日益颁布广泛,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才可以更好地承担着维护国家海洋领土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功能。对此,我国迫切需要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将以更加灵活的战略思维、更加快速的反应、更加高效的执行应对来自海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复杂挑战。
表1 按重要程度进行国家海洋利益分类
3.我国已具备竞争导向海权战略所需要的支撑基础
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我国发展海权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物质条件。从地理层面看,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4200多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961个。[14]这为我国海洋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地理条件。从海洋经济层面讲,海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突出地位,是我国人民富足、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对海洋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大国,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总量的85%通过海上运输完成,世界航运市场有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出口集装箱来自中国,中国商船的航迹遍布世界1200多个港口。[15]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把建设“海洋强国”写入文件,向社会公布;在党的十八大上,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从海洋军事层面看,根据有关国际研究机构的统计,2018年在常规动力攻击潜艇上,美国太平洋舰队拥有27艘,防务经费开支则是高达近7000亿美元。[16](第222-319页)不论是从海洋军事装备还是国防开支预算,我国海军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海军建设正在从过去偏重数量增长到偏重质量发展,海军建设进入集约化、优质化和现代化的阶段。追赶导向的海权战略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将成为我国发展远水海军的理性选择。
4.国内民意支持建设强大海军,维护海上正当权益,这是我国构建竞争导向海权战略的内生动力
近代以来,由于海防薄弱,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逼迫中国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民众对侵略历史记忆犹新,期望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以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蓝水海军”为目标,在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中可以保家卫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向本地区和世界提供更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维护和平与发展大局,提高我国国际声望和形象,提升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国内民众的强烈意愿是我国海权建设和发展的民意基础,为构建新时代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范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能。
三、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的路径选择
在大国海洋竞争加剧的时代,建设以海权为中心的海洋强国战略是中国的战略理性选择。“海洋不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桥梁和起点,同时海洋也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理障碍,大国的海权博弈对正在崛起之路上的中国尤其重要,中国必须把战略重心转向海洋。”[17](第377-381页)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应该敢于面对大国战略竞争,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遵从海洋军事发展规律,瞄准科技发展前沿,以建设强大海军为优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海权能力,逐步推进陆海统筹,满足我国维护海洋主权需求、扩大海洋开发利用需求和保障海洋秩序稳定需求,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海权强国。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应该从海权意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海洋外交等方面进行入手。
构建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知彼知已原则。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既能对目标对手有清楚和全面的了解,知道对方的缺点和优势,也能冷静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战略设计。如果不全面了解对手,仅凭借一知半解就盲目行动,势必会因为诸多复杂性的干扰而带来不利结果。二是目标集中原则。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掌握不对称制海能力,获取海洋军事竞争优势,领先竞争对手。三是把握时机原则。利用短暂有利时机,精准出击,以最少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超越竞争对手。四是量力而行原则。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节奏、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海权建设与发展,不必急功近利,贪图一时。这些原则有助于在实践层面把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落实好,收获战略效益,有助于逐步形成国家海权的整体竞争优势,最终达到超越对手的目标。
(一)增强海权竞争意识,应对严峻挑战
海权意识是人们关于海洋与海军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是“人类在海洋构成中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总和。”[18](第249页)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要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必须具有与海洋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海权观念。”[19](第336页)过去,我国一直存在“重塞防轻海防”的战略文化,海洋观念淡薄,海权意识一向薄弱。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国海权意识逐步复苏,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海军建设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与先进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与海洋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海洋强国战略的积极推进不相适应,不利于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也制约了海军建设,限制了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抑止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牢牢树立海权竞争意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海洋教育与海权知识普及的基础性工作,让海权教育进入学校课堂,启迪求知视野。各类媒体要做好海权重要性的宣传与推广工作,让全社会都重新认识和发现海权,重视海洋发展,支持海军建设,塑造海权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同时也要对国外的“中国海上威胁论”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①近年来,国外关于“中国海上威胁论”的研究日渐增多,这是“中国威胁论”的扩展版和升级版。相关文献可以参见:Asha Sundaramurthy,The China Factor in India-Australia Maritime Cooperation,Asian Affairs,Vol.51,no.1,2020,pp.169-188. CHINA’S MARITIME AND OTHER GEOGRAPHIC THREATS ,https://docs.house.gov/meetings/FA/FA14/20131030/101447/HHRG-113-FA14-Transcript-20131030.pdf.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Implications for U.S.Navy Capabiliti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Updated January 22,2020,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https://fas.org/sgp/crs/row/RL33153.pdf.China's maritime threat:How India let its best bet Vizhinjam be sabotaged,Nov 11,2014.https://defence.pk/pdf/threads/chinas-maritime-threat-how-india-let-its-best-betvizhinjam-be-sabotaged.343513/.把中国海军的和平形象、友善形象与合作形象传播出去。立法部门要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方面支持海权发展,构建完善海洋发展与海权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在经略海洋的过程中,科技部门还应该放眼世界,密切追踪先进海权强国的发展动态,重视世界海洋科技的前沿动向,剖析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与根源,增强海权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进一步增强海权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升海权能力建设。
(二)以竞争为导向配置战略资源,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由于海军建设周期较长,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有形资源,没有资源支持,海军现代化就无价谈起。海权战略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在物质资源上,我国应该扩大海军建设经费,明确规定海军建设经费在GDP中的适当比重,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投入重点应该放在海洋军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海洋军事装备的升级更新上。“海军一向是最新技术成就的集中点,对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非常敏感。”[20](第9页)在技术资源上,技术越先进,海军的战斗力就越强。国内涉海高校和研究机构要加快资源整合,追踪前沿技术发展,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研制新的不对称海洋军事装备;发布海军中长期科技装备需求,鼓励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面向社会进行征集解决方案;加快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到海上力量装备,提高武器装备性能,增强战斗力。在人力资源上,要做好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在重点高校增设涉海专业,扩大海洋类高校、海洋军事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海军官兵的作战素养、文化技术知识和理论水平;选拔优秀大学生充实到海上力量队伍中去;加大对现有海军官兵的业务素质,建设终身“学习型海军”;大力扩充和培训海上民兵队伍,不断充实海上执法力量队伍。强化学习,改善海上军事力量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海上军事力量的作战水平和管理绩效,确保在新一轮大国海洋竞争中为我国提供强大助力。
(三)增强核心竞争能力,逐步形成海权竞争优势
“海权能力是指国家分配海权资源的效率,这些资源被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达到一种预想的最终状态。”[21](第99页)它是海军整体实力的核心。为此,要瞄准时代发展趋势与潮流,着力构建后现代海权能力体系。提升海权能力,需要坚持走复合化道路,大力升级海军装备:一是通过区域拒止(A2/2D)战略,发展不对称威慑能力,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22]二是在今后20~30年内着重发展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大型海上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全面提高海军的远距离机动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远距离探测侦察、预警能力,全面完成工业的海军建设任务,实现“从一支以潜艇为核心的海上拒止型海军转变为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洋控制型海军。”[23](第85-101页)三是要结合后工业4.0革命,在关键技术领域如量子通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能够引领创新,做到突破西方技术封锁与控制,提高中国海军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化、虚拟化,研制对付敌人的非对称“杀手锏”武器。四是继续强化中国海基战略核力量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性能,以便能够对其他军事强国形成强大的核反击能力,慑止域外军事强国对中国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24](第268页)五是加强海外军事基地建设,适度扩大海外基地数量。海外军事基地是其维护自身海外利益、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和依托。我国应以印度洋、太平洋为重点,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采取军民两用、国际合作、租赁(租借)等方式获得基地建设许可,保障后勤供给;海外基地建设应该坚持共赢、合法、有助于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等基本原则,适当处理好海外基地规模与其需求、与东道国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25](第67-78页)通过 20~30 年的持续建设,中国海军最终能够成为世界上具有高度竞争力、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强大海军之一。
(四)统筹谋划海洋外交,创造海权发展的和平环境
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需要向外部世界传播自身海权的和平性、合作性、开放性、有限性、公共性等内在属性,争取更多的国际朋友认同。美国是我国海洋外交的重中之重,在中美海权关系上,虽然“大国兴衰产生的张力使中美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猜疑、防范甚至是敌意,”[26](第246页)但是,由于“中美任何一方都不能战胜对方的地缘战略优势,任何一方也没有理由去这样做。相对稳定的共存是最佳选择。”[27](第10页)中美两国需要保持战略沟通,相互尊重,增进信任,有效管控两国在南海等敏感问题上的矛盾,最大限度争取中美海权关系的稳定,印太海洋秩序就能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我国应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之机,沿线国家建立海洋伙伴关系网络,保持高层定期互访,保障合作机制顺畅,加强战略对话和沟通协调,尊重彼此合理关切,防范并管控海上争端,坚持安危共担,坚持开放融通,坚持互学互鉴,共同增进相互信任,维护共同海洋利益。
(五)加强全球治理合作,保障海洋安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是全球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公域,事关全人
类的发展与安全。当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偏好从实力地位出发,以自私自利的心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霸权、霸道和霸凌,全球治理出现严重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与和平赤字。[28](第455页)对此,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我国与国际社会要共同努力,走团结合作之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海洋治理合作,供给更多的海洋公共产品,特别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联合巡航与海上联合演习机制,打击海盗和海上跨国犯罪,保障海上贸易通道安全;加强海洋科技合作,改善海洋污染治理;开展海上人道主义救援;强化气候变化应对合作,保障海洋安全;加大海洋人文交流密度,促进民心相通,争取获得更大范围、更多国家的认同与支持,塑造公平合理的新型海洋秩序,努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海权是海洋强国的核心标志,一国走向海洋必须依赖可靠、强大的海权,这是走向世界海洋的“通关密码”,也是一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标配”。②我国学者杨金森认为,海洋强国有6大标志:综合国力强、海洋软实力强、海洋开发能力强、海洋研究和保障能力强、海洋管理能力强、海洋防卫能力强。参见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经略海洋,以海强国,将是新时代我国海军发展的新思维。传统的追赶型海权战略已经无法应对全新的风险挑战,转换战略范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不仅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增强竞争能力,而且也可以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海军的差距,更好地承担起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职责。
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它注重海权竞争能力的提升,坚持开放包容合作的海权观,不追求海权垄断与扩张,反对海洋霸权,反对别国滥用海权优势侵犯他国权益,强调构建和维护包容、开放、平等、自由的海洋秩序,反对强权至上的等级制霸权秩序。它聚焦国家海洋军事发展,追求共同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海洋秩序,保障海洋安全,为亚太区域和全球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安全公共产品,致力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合作共赢。它主张发展不对称的海权能力,强调海权的利他性以及海权运用的和平性,保障自身海洋权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在新时代场域中,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必将极大促进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更好保护海洋利益与海外利益,有效规避追赶陷阱,同时也将提高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更好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稳定。
实施竞争导向的海权战略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困的过程,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树立坚定的战略意志,不怕困难,克服干扰,坚定不移地建设现代化海军,提升后现代海权能力,坚定不移地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缩小与世界海权强国的差距,从容应对海洋霸权国对我国海权崛起的战略制衡。